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比赛结束的同时,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沸腾了,因为在上场夺得冠军的四名主力队员中,有两位来自北京市残疾人冰壶队。他们是来自北京西城籍注册运动员一垒的王蒙和北京延庆小伙三垒的陈建新。当他们回到最初启程的地方——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谈起参加残奥会比赛的情景,他俩还记忆犹新,感慨万千。好几次,王蒙都不自觉地低下头,试图将要夺眶涌出的泪水掩饰过去。这泪,饱含着夺冠后的激动,凝聚着训练时的艰辛,折射出苦尽甘来的幸福。
命运多舛 初入运动员生涯
王蒙,出生于1988 年, 由于小时候一次生病染上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从此,腿就“很难回来了”。肢体上的残疾让王蒙求学的道路坎坷不平,她只能就读于徐州“希望之家”
残疾人小学。这所学校为肢体残障的孩子们开设了体育类、美术类、音乐类等专业培训,王蒙选择了体育。
2006 年,北京组建轮椅乒乓球队,经过选拔,从未出过远门的王蒙从徐州来到北京。最初,她在丰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参加训练。2007 年,随着北京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现在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建成,王蒙来到中心开始她真正的运动生涯。从2007 年到2015 年长达八年的时间里,王蒙在这里训练学习,在这里成长。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对文化体育指导中心的一切都感到那么熟悉,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文化体育指导中心是我在北京的家。”最初,王蒙选择的项目是轮椅兵乓球,这一练,就是七、八年的时间。每天坚持不懈地刻苦训练,让她的体能和球技获得了双重提升。小小的乒乓球台边留下了王蒙训练时无数的汗水与泪水。有时,为了一个接球动作的完善,往往会加班加点地练习,一个动作接连练上百遍,有时甚至练到胳膊酸痛抬不起来。
王蒙,在艰苦的训练中变得乐观与豁达。一位当时负责职业技能培训的马老师说:“这孩子,当年还参加过美甲班,获得过‘高级美甲师’的证书呢。”王蒙坦诚地点头,笑着说:“以后要是退役了,可以考虑自己开个美甲店。”
相对于王蒙来说,陈建新的道路似乎要平坦一些。这也许与这个小伙子乐观与沉稳的性格有关。在这位年长的队友王蒙面前,陈建新是名副其实的开心果。一遇到王蒙“掉眼泪”的时候,他总能用抑扬顿挫的延庆口音逗乐这位队友姐姐。他总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算是面对艰苦的高强度训练,他也能以“还行吧”寥寥数语简单略过,让你很难想象,眼前的他是一位高位截瘫的运动员。
201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陈建新的脊椎受伤,从而导致双下肢瘫痪。刚步入社会不久的他接受不了从此不能行走的残酷现实,曾一度消沉颓废,甚至想了结此生。2013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延庆县残联理事长朱万富得知陈建新喜欢体育,于是亲自将他送到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经过面试,陈建新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击剑项目的运动员。
“陈建新自身具有学习击剑的灵动性,加上他刻苦训练的坚强意志力,让他在击剑项目上获得了较大幅度的进步。”他的教练老师说道。最关键是自从进入到击剑项目训练以后,陈
建新渐渐地从过去的阴影里走了出来,他说:“既然上天为我关上了一道门,我还需要继续活下去,为自己选择一条更精彩的人生道路。”
艰难转变 双双成为冰壶队友
2014 年,北京成立轮椅冰壶队,也是全市首支残疾人冰雪运动队,同时,也是为2022 年北京冬残奥会准备的夺奖项目。
当时,教练问王蒙:“现在轮椅冰壶队刚成立不久,根据轮椅冰壶的比赛规则,上场比赛的4 名运动员中至少要有1 名女运动员上场,你有多年的体能训练基础,转到轮椅冰壶具有一定的优势,你认真考虑一下,想不想转到轮椅冰壶训练队伍里来?”
当时,王蒙从事乒乓球训练已有很长时间,尽管她训练刻苦,但是一直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记忆中最好的成绩仅仅是在2007 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中,获得过乒乓球女子TT3 级单打的第三名。
相对于陈建新来说,这种取舍的困惑似乎并没有那么大。这个年轻却思想活跃的小伙儿,同样位于两条道路的抉择口,当时他学习击剑项目已有一段时间,根据教练的评价:“陈建新在击剑项目上独具灵动性,加上他自己刻苦训练,是个练习击剑的好苗子。”尽管如此,陈建新还是毅然放弃了击剑,欣然被选中到怀柔城区的国家轮椅冰壶训练基地,成为一名轮椅冰壶运动员。他那年轻的眼睛里蕴含着高瞻远瞩的策略,在他看来:击剑是项传统比赛项目,而我国轮椅冰壶项目成立的时间不长,这个新兴的比赛领域更富有挑战性、发展前景也会更明朗。
后来很多次事实证明,英雄所见略同。王蒙与陈建新的转变,是他们实现金牌梦的重要转折。小小的冰壶,让他们成为队友,甘愿为它饱受苦寒,挥洒汗水。日后,他们所在的北京队
也以一种雨后春笋般的态势迅速成长起来。轮椅冰壶组队在不到3 个月的时间,便迅速成为2014 年轮椅冰壶全国锦标赛场上的一匹黑马,夺得比赛第四名的好成绩。2015 年6 月,在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轮椅冰壶比赛中,北京队一路披荆斩棘,获得冠军, 位居国内轮椅冰壶第一的地位。
饱受苦寒 铸就冰壶夺冠传奇
轮椅冰壶可以称为“冰上的国际象棋”,它与健全人的冰壶比赛不一样,没有冰刷,只允许运动员选择使用有延长手臂和传递力量作用的冰壶投掷手杖。作为一项技术性运动,轮椅冰壶对运动员上肢力量的要求较高,同时柔韧性和协调性也极为重要。
为了提升上肢核心力量,增强技术的稳定性。王蒙与陈建新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冰上训练和体能训练。训练场就是一个大冰窖,从内向外整个散发着寒冷的气息。在这么寒冷的环境下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最大的困难就是冻伤。陈建新说:“由于冰场里温度低,每次训练时他都会多穿好几双袜子,有时还会贴上暖宝,即使是这样多重防护,一场训练下来,也感觉整个人要冻透了。”
同时,轮椅冰壶是一项“想到”再“做到”的运动,需要冷静灵活的头脑制定对应战术,心平气和的心态面对比赛的长时高压,控制比赛节奏及解决各种比赛状况。王蒙说:“轮椅冰壶比赛中,壶落到哪个位置,全靠运动员的手感来控制,这个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很努力刻苦地训练练就出来。但是,比赛时面对高压怎样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是另外一个难题。”
王蒙满怀感激地谈起自己的教练茹霞老师,除了手把手教会她轮椅冰壶的技能,关键时候,茹教练都能出于爱与责任,为她拨开心里的谜团,清除前进的心理障碍。记得有一次,王蒙因为情绪上的焦虑,导致训练效果不佳,茹教练狠狠地训斥了她一顿。
从那以后,王蒙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训练和比赛中的挫折。以她的原话来说:“过程做好了,结局就不会太差。”的确,成功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经历了极寒训练场地的艰苦,挑战了高难度的投掷技能,克服了焦虑恐惧的心理,久经磨难的他们终于在2018 年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赛中实现了我国冬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王蒙与陈建新以顽强的意志力成功夺冠,他们更像久经冰雪考验的梅花,苦寒历尽,幽香自来。对于以后的道路,他们充满了期待。王蒙充满信心地告诉我们: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能在2022 年冬奥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陈建新也表明自己的心声:盼望着在家门口痛痛快快地打一场漂亮的比赛。
让我们一起对焦北京时间,相约2022 年冬奥会,期待王蒙、陈建新与他的队友们再传捷报,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