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8  >  2018年第四期

2018 年北京市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试点项目正式启动

  发表时间:2018-08-23 【字体:

  7 月27 日,北京市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试点项目正式启动。上午,大兴区庞各庄镇率先组织精神残疾人在温馨家园开展了康复活动。下午,市、区残联与承担服务项目的康复机构在大兴区亦庄镇社区服务中心举行了签约仪式,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社区康复小组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开设了康复场所,为附近的肢体残疾人提供就近的康复服务,对不能集中的残疾人,以入户方式提供了居家康复服务。市残联党组书记郭旭升,大兴区区委副书记龚宗元等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看望了正在接受康复的残疾人。

  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试点项目是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该项目由市残联主办,各区政府协办,计划为5000 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0-6 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实现了全保障,7-15 岁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救助实现全覆盖,为全年龄段残疾人建立了基本辅助器具服务保障制度。

  目前,北京市现有持证残疾人520561 人(截止到7 月25 日),2017 年残疾人基础信息动态更新数据显示,19.5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其中功能训练、康复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需求占到80% 以上。

  由于政策保障不全面,服务资源不均衡,康复周期长,康复进展慢,康复费用支出多,接受康复不方便等问题,依然是残疾人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问题中的主要问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弱有所扶”工作,针对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迫切需求,把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年度重要民生工程进行了部署,把开展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列为2018 年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加强制度保障 挖掘社会资源

  市残联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

  示精神,一方面加强康复服务工作机制建设,今年六月,

  本市新出台了成年残疾人康复服务办法,将从明年1 月1

  日起实施,对成年残疾人的非医疗基本康复服务给予充分

  有效的制度保障。

  制度化保障将成为本市持续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提高残疾人康复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挖掘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主动服务,延展或弥补现有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此次市区两级立项56 个康复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标遴选出53 个服务规范,又有服务意愿的医疗和康复机构,计划为5000 余名残疾人提供社区或居家康复服务。其中,肢体残疾人3560 名,稳定期精神残疾人900 名,视力残疾人345 名,智力残疾人420 名,力求通过试点项目探索完善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为残疾人创建便捷高效的康复服务机制。

  开展该项目为四类残疾人带来的福音

  为全面落实好本项目,市残联组织专家对各类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标准,并安排第三方对项目开展持续性的监督指导。

  各入围服务机构根据市残联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各类残疾人的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工作方案,针对不同残疾人康复需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将帮助肢体残疾人维持和改善身体功能,防止二次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精神残疾人改善病情或维持病情稳定,提高配合治疗的意愿、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帮助视力残疾人掌握定向行走技能,提高家庭、社区和周边环境适应能力,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智力残疾人提高认知水平和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

  在为残疾人服务的同时,通过系统讲解和带教,帮助有意愿的残疾人家属提高康复照料的技能。

  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项目的三大特点

  一、突出了服务的精准性。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实施“一人一案”精准服务,解决了残疾人的急切康复需求。

  二、突出服务的便捷性。根据项目需求和残疾人的个人意愿,康复专业人员入户或依托社区康复场所组织开展就近就便的康复训练。

  三、突出服务的延续性。本项目不仅对残疾人开展康复评估,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还将针对残疾人的具体情况,教授残疾人家属具体的护理方法,以便在项目结束之后,残疾人在家属的帮助下继续开展自主康复训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