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北京市多措并举促进残疾人多维融合社会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北京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做客“2014首都民生对话”时透露,发放兼具27种政府公共服务的智能市民卡“北京通”卡、市属公务员招考设置专供职位、让更多残疾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随班就读的同时,还会争取为上千所学校配备专业教师等举措,将加速帮助残疾人多维融入到社会当中。
残健共融共享 观念要有变革
上月举行的APEC领导人会议周,首次设立了残疾人主题活动,北京以及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和部分经济体领导夫人的认同。
“残疾人能否和健全人那样,平等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吴文彦解释,有效帮助残疾朋友的前提是尊重,而最高境界的融合,是从不把残疾人当特殊群体看待,帮助时不着痕迹的,又非刻意的。
吴文彦认为,借助2008年残奥会等重大公共事件的契机,北京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和成熟堪比欧洲部分发达城市,整个社会助残尊残氛围的日益浓厚,但和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目标相比,这里的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残健共荣共享,彻底改变观念最重要、也最有难度。”吴文彦说,健全人需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残疾人,残疾人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社会,彼此认同和接纳,共同实现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融合,一起参与到主流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
打破怪圈歧视 应从娃娃抓起
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从幼儿时代开展融合教育,即让更多肢体、智力、视力、听力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孩子,与健全孩子一起完成基础教育。
吴文彦讲述,自己曾走访过一所幼儿园,如果没有老师介绍,根本认不出哪个是听障的孩子,不仅妈妈巧妙地将人工耳蜗做成漂亮的发卡,她长期和健全孩子一起生活,听力没有问题,说话也很利落,同学们也没有另眼相看。
为了让残疾孩子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北京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多地实行普特结合。“如果残疾孩子仍然生活在小圈子里,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社会认知度低,视野受到很大局限,有的甚至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要想打破这种现象,必须从幼儿时代抓起。”吴文彦认为,这对健全孩子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荡涤。
统计显示,目前,北京已有1000多所中小学接受随班就读学生。现有的政策还包括:听力残疾学生免外语听力测试;低视力和盲人初、高中毕业生与普通学生同步参加中、高考;对身体残疾程度过重的适龄儿童,实行送教上门。
增进民生福祉 还需提标扩面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北京市的残疾人工作正在由过去只服务部分残疾人向全体残疾人群覆盖,由临时性帮扶向常态性救助改变,由保障残疾人基本需求向满足多层次需求改变。
国际残疾人日来到前夕,北京开始向本市户籍残疾人陆续发放“一卡通”。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代带有盲文标识的智能残疾人证,也是北京市民服务一卡通“北京通”的第一卡,持卡残疾人可以享受身份识别、业务管理、社会服务、金融应用等27种服务。
吴文彦表示,残疾人朋友最期待的,莫过于“一卡通”免费乘坐公交和逛公园的功能,她最欣慰的是,残疾人以前坐车、进公园需要出示残疾人证,而今后只需刷卡,和健全人一样都是“滴”的一声,消除了歧视、体现了尊重、实现了平等。
不但如此,即将开始的北京市各级机关2015年公务员的招考,专门单列出5个岗位面向残疾人;2015年1月1日起,北京市还将对残疾人的需求和服务状况进行普查,以便未来加快建成网络健全、服务完善、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开展更为精准、更为细致的需求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