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一期

读《国宝·同仁堂》感悟百草和民族品牌之神奇

  发表时间:2013-05-29 【字体:

  ◎ 刘会生

  

  在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存着同仁堂制作的黎洞丸和紫金锭等药物,虽经几百年的历史,仍旧保持着原貌,没有变质,看到的人莫不惊叹中药的神奇和同仁堂药物的质量上乘。

  同仁堂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同仁堂为何会成为中医药界的奇葩?成为中国人一生都离不开的救命良药的代名词?要说出同仁堂的品牌历久弥坚的蜿蜒历史可是要引经据典,追溯久远。让我们共同品读《国宝·同仁堂》,穿越到340年前的同仁堂,一起感受民族的品牌、北京名片的历史面貌和当代风采。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聚集全国能工巧将,大兴土木。人口的剧增使京城出现了缺医少药的局面。浙江宁波人乐良才摇着铃铛开始走街串巷为家境贫寒和外地征来的民工看病。因医术高明、药灵价廉,开始在京城站住脚。1669年,乐氏医家第四代乐显扬在北京创办了同仁堂,并提出“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唯医药为最”。经几代人的努力,他的后人成为御医,并于1705年在北京前门大栅栏开设了“同仁堂”药铺。

  读了《国宝·同仁堂》一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赞叹同仁堂人在340年间对质量的追求。同仁堂药铺一成立,就立下了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堂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千古一诺,成为同仁堂人严格选方、用药、配比和工艺规范的座佑铭,并坚持只有药材好,药才会好的制药理念,特别是其“取其地、采其时”的原料采集方式、严格按配本制作的生产方法、前店后场的经营模式,独特的制药“秘方”,使得同仁堂在社会各阶层树立起了良好的信誉,独树一帜。雍正年间,雍正皇帝钦定同仁堂“承办官药”、“供奉御药”。由此开始至宣统的二百年间,同仁堂一直享有供奉御药特权。

  由于八国联军的入侵,制作“紫雪”药的两百两黄金被洋鬼子盗走了,有人就建议:没有黄金就算了,谁还掰开药看。当时的掌门人许叶芬对这种砸同仁堂牌子的人不仅搬出祖训对其训斥,还带头捐出首饰,并用激将法让所有女家眷拿出各自的金首饰凑足了百两黄金,并亲自监制,确保了古方紫雪的质量。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位女工被压在楼板下,14天后被救出。因受伤感染连续二十多天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医生想尽了办法也无法减轻她的病情。用了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后,第二天就苏醒烧退。即使在文革中,同仁堂还一直保持着安宫牛黄丸的传统手工生产方式,坚持“货好不怕价出头”,使用天然的牛黄和麝香。奥运会、残奥会后,中医药文化和同仁堂品牌响遍世界,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国宝·同仁堂》一书给我的第二个触动是同仁堂人的创新精神。“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这是同仁堂历代审选处方的优良传统。为了药效和质量,同仁堂人“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他们将民间验方、家传秘方、宫廷太医良方、文献验方等一应俱全地收集来,根据中医论证对处方配伍、药味功能反复研究,多次调整,力求精善,使同仁堂的药最终以显著的疗效优于全国同类同名产品。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是同仁堂创新的又一特色。解放后,同仁堂人又开始探索中药现代化之路,他们借鉴西药的制作方法,将元宵大小的药丸进行科学提炼精制改成片和水剂、滴丸。并将前店后厂的家族企业变成集原料采购、中成药制造、科研、贸易于一体的大型国有现代化的集团公司,使同仁堂告别了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从手工作业到半机械化再到全自动生产线,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老树开了新花。

  三是同仁堂的发展史,令人深刻感受到它的爱国情怀和以人为本。此书从同仁堂创立之初的千古承诺,到“供奉御药”的吉凶莫测,从再造中兴的艰难曲折,到强虏入侵的国恨家仇,从解放以后的“凤凰涅槃”到锐意改革的创新之路,揭示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品牌为何会历久弥坚,成为质量与信誉的象征。在每三年一次清朝的会试期间,同仁堂的经理都命伙计把一包包防病祛邪的“平安药”送到各会馆的应考举人手中;在抗日战争中,同仁堂掩护抗日英雄,为解放区送药。在非典盛行时,同仁堂研制新药,并不计利润地销售,在关键时刻展现了同仁堂人的爱国情怀。

  读完《国宝·同仁堂》,我掩卷思考。在中华复兴国人圆梦的征途中,中医药文化的走向世界也是一剂“良药”。愿更多的中华医友通过品读此书,为中医药的繁荣发展尽奉心力,使中医药声震中西、岿立世界医药之林,更添人类福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