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一期

“闻”着乐谱奏响生命强音——记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学生郑丹怡

  发表时间:2013-05-29 【字体:

◎ 安鲁平

  “作(坐)五号现(线)宋家装(庄)方向到蒲黄榆下,A口出,往北走,第一迢(条)象(巷)子进去在(再)走一小会儿就到了。一会建(见)。”收到这条几乎难以读懂的回信,记者才感到做错了事,不该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跟盲人联系。2012年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怀着内疚的心,按照短信的指引,记者找到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走进了郑丹怡那间不大的琴房……

  幼时跟着音乐跳舞 显露“天赋”

  郑丹怡刚满20岁,出生在南昌市一个普通家庭,患有先天性角膜白斑,眼前一切都是模糊的,高中后视力降到0.01,又患上青光眼,自此复明的希望彻底破灭了。郑家没有搞音乐的,她却偏偏痴迷于此,在刚能站起来的时候,就跟着收音机里的音乐在床上蹦,父母似乎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种“天赋”,早早地把她送进了幼儿电子琴兴趣班,从此小丹怡跟五线谱打起了交道。在幼儿园,虽然有好心的老师教授,但视力残疾还是给学琴带来了不便,琴键找不到,看乐谱更费劲。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她太可惜!她也感到自卑,唯有王老师在不停地鼓励她:“谁说眼睛不好就不能弹琴?”老师还特意为她开了“小灶”,当经过努力练好音乐难点“切分”时,小丹怡第一次有了被“刮目相看”的感觉。

  1999年丹怡进盲校学习,在这里她度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上小学时她个子才1米2,坐在课桌前没力气用手扎盲文,只能借助下巴使劲儿顶着扎,小小的年纪下巴都顶出了茧子。2003年她通过全国电子琴八级考试,随后转学钢琴。虽然电子琴和钢琴都有键盘,都用五线谱,却有本质的区别,丹怡必须从零开始。当时她已经11岁了,视力障碍加上年纪偏大,一些专业老师对上门求学的丹怡心存推诿,好在这没让执着的父母有丝毫退却,最终找到了一位在南昌音乐教学界颇有口碑的林老师。

  “闻”着乐谱练琴 手磨出了血

  一个盲人学钢琴让人难以想象,幸好上天赐给了丹怡足够的聪慧,具备了较强的记忆和领悟能力,加上有良好的“耳功”,这让老师看到了希望。“虽然视力有缺陷,但她坚韧,有兴趣,一定能学成。”老师的话给了小丹怡力量。转手型要从基本功开始,由于眼睛看不见,她让老师在自己的背上作手型示范,再按要求成百上千次地练习,手指磨出了血,颈椎、关节酸痛难忍,她咬着牙硬挺;0.01的微弱视力,起床表针看不见,吃饭蔬菜夹不着,打开五线谱“小蝌蚪”一片模糊,她只能把脸紧紧贴在曲谱上,用力地“闻”着每一个音符去辨认,常常弄得满脸油墨,成了“大花脸”。别人都能边看乐谱边练琴,她得先把乐谱背下来才能练,有的曲子长达好几页,一背就得好几天。为此,她也难免使点小性子。

  一次她在比赛中成绩欠佳,让老师很“生气”,说了她几句她便闹起了情绪:“我再也不摸琴了!”她一会儿要去参加作文比赛,一会儿要去合唱团练歌,总变着花样儿找理由躲开练琴。父母的话成了“耳边风”,还是老师有耐心,用“激励法”才把她拖了回来。小丹怡的“转身”不算华丽,但很可贵,老师的教授从此更讲究方法,更加细腻,五个音符能讲一个小时;丹怡也更加努力,练琴变得更加刻苦、主动,贝多芬《黎明》第一乐章的曲谱长有15页,她边“闻”边背,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那年父母带她回上饶老家,一周后回到南昌的当天,她就迫不及待地去弹琴,最后竟坐在琴前睡着了,身体却依然保持着弹琴的姿势,母亲发现后叫醒了她,觉得又心痛又好笑。此时,她已开始领悟作品内涵,花时间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并把感情融入音乐,在大师们演绎音乐作品时,她常常感动得想哭。

  买鞋要便宜的 教材要最好的

  作父母的哪个不是“望子成龙”,何况已经看到了女儿的希望。2003年他们算计着想给女儿买一架钢琴,以便于她更好地练习,可当时最普通的也要近万元,俩人都是工薪阶层,积蓄不多,只能靠省吃简用攒钱买钢琴。丹怡明白父母的一番苦心,在吃穿上从不提过高的要求。一个花季少女,本是爱美的时候,可父母要带她上街买衣服,她总是不去;买鞋,她专挑20块钱一双的,说“贵的”穿着不舒服。本来眼神就不好,可她的手机铃声总调得很小,说是怕费电。而在学琴上她可舍得花钱,买钢琴演奏示范光盘,50、60块钱的她不要,专挑70块钱的。

  家里有了钢琴练起来就更方便了,在老师的悉心教授和自己的努力下,她的弹奏水平得到了跨跃式提高,2007年她通过了全国钢琴十级考试。在很多人看来这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可以不用再学了,但丹怡不这么想,依然坚持每天练琴。2009年夏天,丹怡的高二生活结束了,这时她发现自己的视力在急剧下降,左眼已完全失明。医生诊断为青光眼,预言:如果不治疗右眼也将会在半年内失明。那还能看到乐谱吗?一定要保住微弱的视力!对音乐的渴望让她最终选择了治疗。在家治病期间,她花大量时间练琴,学习音乐理论,同时自学高考课程。2010年,她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成为南昌盲校考入北京联大的第一人。经过几年的深造,她的琴技又有大幅提高,已能弹奏贝多芬、巴赫、肖邦的钢琴名曲及各种练习曲近百首。由于表现突出,今年她获得了10000元“交通银行残疾大学生励志奖”,成为全校惟一获此奖项的学生。

  她虽然眼神不好,但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还看得清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丹怡对老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她有一个梦想,毕业后能到盲校当老师、教音乐,因为她把自己的成长和自强、自立归功于老师的教诲,认为音乐给她带来了快乐。

  采访结束时,她弹奏了《黎明》第一乐章。琴声激荡,她修长的手指在黑白键间飞快地移动、跳跃,内心蕴藏的无限激情爆发出来,她在用心奏响生命的强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