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一期

菜农老王的致富之路

  发表时间:2013-05-29 【字体:

◎ 贾文林

  

  今年49岁的肢体残疾人王路明,是顺义区李桥镇北河村的特菜种植大户。他以超前的意识,精明的头脑,在当地率先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家中的9个大棚种植的都是市场上特殊的西餐配菜调料品种。又在种植和销售上与外省市打时间差,一年下来,轻松赚了十几万,在当地很有名气。

  王路明虽身有残疾,但没有自暴自弃,他上进心强,早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就在一家陶瓷厂工作,由于勤奋努力,技术过硬,很快就当上了师傅。一干就是十几年,为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到了1994年,企业因不景气关闭了,他无奈只好下岗回家。这样,他把心思全放在自家的两个蔬菜大棚里。当时,大棚里种的也都是茄子、黄瓜、西红柿等普通的蔬菜,不仅价钱低,而且无人问津,很难创出高效益。于是,他又开始动脑筋,转变思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原则。闲暇之余,总是到菜市场或新华书店去看一看,了解一些市场动态,买一些有关种菜方面的书籍学习了解有关种植特种蔬菜的知识和技术。他想:特种蔬菜都是从美国、荷兰、法国等国外引进的,肯定是稀有品种,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刚开始的时候,买什么样的种子,上哪儿去买,种出的菜往哪儿销,卖给谁这些情况都不清楚,他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他先把种出来的菜拉到通州区八里桥、顺义的石门市场去卖,由于无人识货,特种蔬菜究竟怎么制作,应该怎么食用,连他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这菜该往哪儿销呢?他得知本村的菜农王新德经常往机场送菜,那里的销路一定不错,于是他找了王新德去了解情况。机场外国人多,去那里的西餐厅、快餐店推销特种蔬菜是一大出路。于是,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机场的各个餐厅,饭店多方联系寻找客户,渐渐地打开了销路,而且市场前景广阔,当时别人一棚菜500多元,而老王的一棚特菜能卖上5000元,是别人的十倍。

  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别人也看上了这条门路,种植特种蔬菜能赚大钱,于是纷纷效仿。产品多了,利润就少了。王路明马上转变观念,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2006年他又瞄准了西餐配菜香料市场,于是从朝阳区莱太花卉市场引进西餐配菜用调料,薰衣草、西兰花、迷迭草等品种尝试种植,结果比花卉市场种的效果还好。尽管如此,确也喜中有忧,在市场上别说有人买,好多人就连见也没见过,眼看手中的菜卖不出去。他深思熟虑,绞尽脑汁,继续在市场销路上大作文章。他开始去城里的宾馆、酒店、西餐厅及外国人比较多的使馆去联系客户推销特菜,由于守信用、价格合理,待人热情,渐渐地老王得到了客户的信赖。销路打开了,他的效益越来越好,天长日久客户便与老王建立了长期的业务联系,有时还亲自上家来收购,使经济效益大增,前景一片明朗,去年仅一个大棚就纯获利1.5万元。工作人员也由原来的6人减少到3人,既减少了劳动力,又节省了开支,真是一举两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两年,种西餐调料的人也多了,为了保障效益的稳定,老王与外地的特菜种植打起了时间差,比河北省的种植时间晚一点,等河北的特种蔬菜卖完了之后,他的西餐配菜的销售价自然也就高了。

  只有启程,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就,而王路明就是凭借这种拼搏的精神,战胜残疾,挑战自我,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干出了一翻事业,成了当地出了名的普通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