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败 你我都可以做到
◎ 杨 杰
一
市残联举办“阅读改变生活”的活动,借此机会,我阅读了著名教育家、企业家,新东方教父俞敏洪先生的《永不言败》一书。在此书中,俞老师以一位长者的口气,结合自身人生经历,并以小故事大智慧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实用的人生哲理,为我们的人生道路点燃了一盏明灯,指引方向,催人奋进。
俞老师曾经失败过——他是高考落榜生而且落榜两次。1978年,他参加文革以后的第一次高考,结果失败了。看着同学考上师专的那种自豪的表情,他下定决心再考,结果第二年又失败了。看到那个同学回家时那种春风得意的样子,他认为自己不能轻易服输,1980年又参加了一次高考,就是这次他考上了北大!在经历了一次失败后,很多人也许就会放弃,认为自己就不是那块料,何必难为自己呢?更何况兵法上也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俞老师的这种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让我们知道:永不言败,这世界没什么不可能的事!
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与俞老师有相似的经历。
我初中毕业后,听从老师父母的劝告,囿于听力障碍只得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愿望,改考中专。录取的时候仅仅因听力的原因,没有一所中专学校愿意录取我,父亲跑断了腿也没用。我端着高分成绩单抱着复杂难言的心情上了一家职业高中,整整三年我都是在煎熬中度过,心情灰暗到了极点,感到未来十分渺茫,古人说的“哀莫大于心死”最能说明我当时的心境。转眼三年过去了,我进入某国企当了一名工人,整日与锤子、斧头打交道,繁重的体力活单调且乏味,一天下来两腿像灌满了铅,身上常有洗不掉的机油味。业余时间我参加了两次成人高考,都因职高打下的学习基础太差而落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隐藏在心底的莫名压抑越来越膨胀,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烦躁、灰心、失落、茫然接踵而至,像一块巨石堵在心窝,有一种说不出的压迫感。每每夜深人静,我望着天花板,不止一次地问自己:“难道就跟锤子、斧头打一辈子交道?难道就这么甘心碌碌无为吗?我的希望在哪里?我的归宿又在何方?”我不甘心啊!男儿当自强,我不会屈服命运对我的安排,我要抗争,我要做命运的主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允许它毁灭我”(贝多芬语)。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黑格尔曾说:“只有挫折、风浪才能见出一个人的威力”。挫折,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则是前进的阶石,巴尔扎克如是说。残疾人作家沈东子说得更精辟:“没有痛苦的人生是有缺陷的人生,我是上帝用来描述痛苦的一支笔。我要当生活的强者,不当懦夫,虽然残疾不能改变,但命运却是可以掌握在手中。”我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从此我毅然踏上了艰辛的自学之路,义无反顾。我开始没日没夜如饥似渴地读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我远离了空虚和失落。多少个夜晚和清晨,多少个休息娱乐的时间,我都在学习中度过了。每天干完繁重的体力活,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挤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家后全身简直像抽掉了筋似的散了架。每每这时候,我真想扑在席梦思上甜甜睡一觉。然而,一想到前途、未来,我咬咬牙强打起十二分精神爬起来苦学至深夜。困了喝茶、冷水冲头刺激,实在不行连抽自己的嘴巴外加掐大腿,这些“残忍”的“提神刺激法”还真有效,我美其名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可以与古人的头悬梁,锥刺骨有一拼。我给自己订的日程表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没有课间休息,没有午休,甚至晚上的睡眠,我也压缩为5个小时。我试图用这种忘我的勤奋努力来化解心中久积的忧郁,来实现埋藏在心中已久的梦想!
正是靠着这种近乎自虐的精神,1994年,在我第三次参加成人高考的那一年,我以高出录取分数线100多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本科新闻专业。这个成绩令老师和同学们非常惊叹,我终于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每天我通常在单位、学校、家三点一线忙碌奔波,晚上常常10点多到家。毕竟我只是个平常人,我也有厌倦放弃的念头。但我牢牢记着马克思先生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要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一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轻与重,哪个更难忍受?有的人把轻松看作受罪,有的人视重压为人生苦难,不能一概而论。叔本华说过,人生如钟摆,总是在厌倦和疲惫中摆动。生命之重,给人疲惫;生命之轻,给人倦怠。生命之重,咬咬牙之后是美丽瞬间;生命之轻,则将何以承受?就像琴弦,只有绷紧了才能弹奏出动人的音乐。人何尝不是这样?只有肩上有分量,他才会想到站起来,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正面对着人生,正实践着人生;他只有在重压之下才能发现自己的力量。我宁做跋涉长途中的流浪汉,也不愿做一个苍白岁月的寄生者。
二
俞老师的老家在农村,曾经也不富裕,和我们很多人一样。但是在他看来,穷是经济上的,经济上的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识上的穷。他通过不断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包括身边的榜样同学和书中的伟大人物,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然后将知识又转变为能力和财富,从而改变了刚入大学时那个一穷二白的自己。俞老师的故事让我知道:永不言败,这世界没什么不可能的事!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虽然我每天过得很苦很累,且有点力不从心,但内心感到无比的充实。因为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知识是快乐的源泉,我对书的钟爱与其说是对知识的渴慕,不如说它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当摊开每一本书时,我不仅忘我,更是在书中照见了“自己”。知识是人生的阶梯,你读的书越多你站得就越高,你的眼界也就越宽,眼前的道路就会越多,可选择性也就越强。转眼六年过去了,我以每门平均87分的优异成绩毕业了,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本科学历和文学学士学位。我的文章也开始见诸报端,平面设计作品发表了,我还为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设计过篮球赛宣传画。“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96年我被调到另一家国企搞设计兼厂报编辑工作,我以刻苦钻研精神,再加上常年培养出的自学方法使我很快掌握了业务方面的知识,可以独挡一面,得到领导同事的好评,不久被单位破格提拔为工程师。望着手中烫金的资格证书,回忆这几年来从工人奋斗到工程师的历程,我真是百感交集,那一刻我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人类创造了亿万个词汇,此时此刻却难以找到一个特别准确的来表达我的心情。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虚度光阴,更没有自暴自弃,我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命运让我一面品尝生活的辛苦,一面获得人生的甘甜。因为有苦,我更加惜甜,因为有甜,我默默地咽下了苦。2008年,我又拿到了全国首批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全国通过率7%),当选为朝阳区聋人协会副主席、朝阳区第五届残疾人代表主席团委员。可见,永不言败,这世界没什么不可能的事!它真的能改变命运。
当然,发生在俞老师身上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又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感动。在他的《永不言败》中,通过生命的北斗星、智力拼图游戏、孩子撞到家具,是不是家具错等等生活小故事,他告诉我们很多为人处世,为人师表的道理。
我收获最大的还是俞老师诉说的新东方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让懒散的人变得勤奋,让自卑的人变得自信,让失败者重新振作向着成功迈出坚定的步伐。最后,让我们一起分享这样的新东方精神: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