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 市残联副理事长 唐海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近年来,北京市残联高度重视残疾人康复领域内的科技创新工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收到了实效,受到残疾人的欢迎。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普及康复科技知识,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一是以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和市残疾人康复协会为依托,组织编写残疾人康复知识丛书,将基础康复知识和实用康复方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向社会和残疾人家庭普及康复科技知识。
二是以区县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和六类康复技术资源中心为依托,建立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学校,组建康复培训讲师团,市残联编写统一的培训大纲,有针对性地对辖区残疾人亲友分类别开展康复知识培训工作,将现有的实用康复科技成果送入残疾人家庭,提高残疾人亲友的康复意识和实用服务技能,推动全市居家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是以电视、电台、报纸和网络为平台,将残疾预防知识、健康生活常识纳入市民科技普及服务内容,制作宣传专题定期播放、刊登,通过网络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互动式咨询指导,广泛普及康复科技知识,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康复科技氛围。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搭建科技转化平台,推动康复科技的应用与转化。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合作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市残联和北京大学共同成立“北京市智能康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研发 “动态行走机理的智能助残肢体”项目。该项目提出的智能肢体主要设计思想是利用人体(健康腿)信息控制智能假肢,使其更具有人腿的功能和特征,实现人类正常步态时的肢体运动。项目总投资2250万元,预计2015年投入小批量生产,实现产业化,服务残疾人。
二是搭建创意参与平台,激发残疾人的聪明才智。市残联已连续开展了两届的“金点子”创意评选活动,评选了一系列 “金点子”、“银点子”创意精品,创新开发了一批实用辅助器具,使残疾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造福于更多的残疾人。
三是搭建社会化合作平台,引进专业康复机构,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合作建设孤独症康复训练基地,开展孤独症康复课题研究、孤独症康复训练方法的探索研究,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目前正积极准备与三级医疗机构合作开展脑瘫儿童的康复评估和训练指导工作,同时鼓励区县残联采取“民办公助”方式与民办康复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提高儿童康复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三)广泛应用先进科技成果,不断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一是应用高新技术开展残疾预防工作。2011年,北京市将“高危人群致聋基因筛查项目”列入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对所有持证聋人进行血样采集,由国家级实验室检验。根据检测结果,市残联组织专家为检查阳性聋人开展了专项培训,提供了安全用药、优生优育指导,提醒聋人的相关亲属及早采取预防措施。2012年,将为新生儿开展致聋基因检测工作纳入了市政府实事工程,全面开展可控因素的残疾预防工作。
二是广泛采购前沿辅助器具,使残疾人享受康复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为满足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的需求,市残联在2010年出台的《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暂行办法》中,将人工电子耳蜗、数码编程助听器、电动轮椅和数字生活辅助器具等残疾人普遍需求的辅助器具纳入政府补贴目录,其中人工电子耳蜗、助听器等给予残疾儿童全额免费,以保障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残疾人对高新康复科技产品的使用与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的创造力与积极性,推动了残疾人辅助器具的更新与换代。
三是移植高新科技成果,加快康复科技创新的速度。深入分析研究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借用现有的高新科技成果,通过技术移植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即将在全市推出的残疾人服务“一卡通”,融残疾人基本信息、福利保障、乘车、游览公园等诸多功能为一体,帮助残疾人轻松享有出行、康复与医疗等便利服务,必将受到残疾人及其亲友的欢迎。
(四)创新康复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儿童残疾预防工程,减少残疾发生。
一是市残联、市卫生局联合在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市级儿童发育性残疾预防暨早期干预示范中心,研究制定0-3岁儿童发育迟缓预防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专业人员技术培训,为儿童残疾预防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撑。
二是在区县试点建立儿童残疾预防早期筛查监测网络,实现筛查全覆盖、转诊无障碍、干预无死角,有效减少残疾发生。
三是建立保健机构与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由市残联为确诊的残疾儿童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康复和救助服务,最大限度降低残疾对儿童身心发育成长的影响。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康复科技持久创新。
一是完善康复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市政府重视康复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加大对康复医学院校、特教院校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各大院校设立康复专业学科,培养各类康复专业人才,为我市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和康复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的人才资源。
二是创造康复人才队伍发展环境。市残联与市卫生局、市总工会等单位,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标准,建设了北京康复医院、北京康复中心,发展了以康复医学为特色,集康复临床、教学、科研、残疾预防为一体的现代化康复医院,先进的设备设施、专业的服务理念,必将为康复人才队伍的快速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多种渠道提升康复专业队伍的服务能力。市残联一贯高度重视康复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学习,利用康复医学会、残疾人康复协会等专业平台,广泛动员各方面专家参与,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编撰专业培训教材,开办各类短期专业进修班、提高班,满足一线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新科技的学习需求,提升在职康复专业队伍的服务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
康复科技创新需要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但目前尚未出台鼓励康复科技创新的制度规定和政策措施。这直接导致了四方面的困难:一是要将康复科技创新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缺乏有说服力的政策依据,也不利于与市科委的沟通协调和康复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二是影响了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康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和康复专业职业技术标准的科学研究和开发不够,制约了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四是管理创新不到位,影响了康复机构的效能最大化和专业人员的服务最优化。
(二)信息沟通不畅。北京作为首都,高端人才和技术密集,科研成果丰硕,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但由于科研单位不是科技创新主体,善于科研开发而不善于成果推广,加之确有一些成果由于盈利空间有限,市场推广难度较大。而残联组织与科研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一方面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优秀科研成果沉淀、尘封于资料库,不能转化为现实康复服务能力。
(三)康复质量控制和康复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作为一项以“老业务、硬任务、实服务”为特点的重要业务工作,具有专业性强、业务广泛、需求多样,服务要求高、难度大等特点。目前在残疾人康复行业,虽然有一些标准,但是总的来说,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康复质量控制和康复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影响和制约了康复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残疾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为康复科技创新不断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康复工作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我市残疾人康复科技创新工作要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矛盾,着力消除制约康复工作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康复工作科学发展和跨越提升。
一是进一步优化康复科技创新环境。努力在加强首都康复创新资源整合、优化康复创新环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等方面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科研单位和民间资本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康复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使得科技的活力能够走出围墙,走出资料库,推动康复科技创新实现更大的发展。
二是建立与科研单位的信息交流机制。一方面,将市科委增加为市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将康复科技创新纳入全市科技创新规划,开展康复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攻关,另一方面,建立与在京有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日常联系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康复科技创新的动态信息,整体推进康复科技创新工作。
三是加快康复科技创新重点项目落地。深入分析研究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围绕解决残疾人日常生活的实际困难,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助听、助行、助能辅助器具开发研究,帮助残疾人解决吃饭、穿衣、如厕等“小事”,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使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四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有关高等院校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高层次康复人才,为康复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五是积极开展群众性康复科技创新活动。继续开展辅助器具“金点子”创意活动,并帮助残疾人做好专利申请、产品研发、与企业对接等后续支持工作。同时,通过举办康复科技创新“活动周”、“活动月”、“康复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关注和积极参与康复科技创新,收获并转化创新成果,打造具有北京特色、首都特点的康复科技创新品牌,促进康复科技创新不断达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