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一期

实施就业扶贫工程 推进农村残疾人增收致富

  发表时间:2013-05-29 【字体:

◎ 平谷区残联

  

  平谷地处首都远郊,是一个拥有40万人口的农业大区,其中残疾人3.8万人,占总人口的9.16%。目前持证残疾人2.74万人,农村户口残疾人2.07万人,就业年龄段1.17万人,已就业6359人,未就业5426人(其中重度残疾人3502人)。为了提高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缩小残健差距,我区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和无劳动能力残疾人通过入股分红增收致富,作为农村残疾人就业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近几年来,我区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残疾人及家庭成员从事种养业、商贸、手工业、家庭服务业等投资少、见效快的个体就业、自主创业项目,下大气力推进“三个一”残疾人就业扶贫工程。

  一、建立一批农村残疾人种养业扶贫基地,带动残疾人就业增收

  结合我区生态涵养区的特点,先后建立种养业扶贫助残基地15个,其中集中安置就业300人,辐射带动1800名残疾人致富。

  一是建立300万只蛋鸡养殖扶贫创新基地。积极探索助残资金资本化运营新模式,以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采用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开展300万只现代蛋鸡养殖项目,共投入4456万元市级助残资金直接参与项目投资运营,以项目收益中的一部分作为助残资金补贴残疾人家庭。扶贫基地一次性容纳100名残疾人就业,带动1400名农村低保残疾人入社分红,每人每年收益达5000余元,有效解决了全区1500名农村残疾低保户生活问题。

  二是建立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助残基地。从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产品储存和销售等方面扶持残疾人发展果蔬产业,使残疾人的果蔬产业由单一化生产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经营管理,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区共建有13个以北京桃花妹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扶贫助残基地,使1200名入社残疾人家庭年均增收5000—8000元。合作社为残疾人提供包装、分级、存储等岗位就业,集中安置200余名残疾人就业,人均月工资收入1200—2500元。

  三是建立居家助残养羊项目。在山区、半山区乡镇,对不适合外出就业的残疾人实施居家就业,为200户残疾人免费发放种羊1000只,通过养殖户返还种羊和政府补贴资金,实行滚动式扶持发展,三年内扶持带动500户农村残疾人发展养羊产业,年户均增收5000—6000元。

  二、扶持一批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

  结合农村远郊区和山区特点,制定出台了《平谷区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个体就业实施方案》和《平谷区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个体就业评估标准》,通过建立长效扶持保障机制,积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和个体就业。

  一是积极帮扶,变“输血”为“造血”,提升创业能力。结合本区特点,在农闲时节,充分利用温馨家园、职业康复站、文化大院等资源,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开办果树管理、蔬菜栽培、种植、养殖等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培训1万余人次,使残疾人的农业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打开了经营思路,419名农村残疾人走上了从事民俗旅游、服装加工、个体商户等多样化的自主创业道路,累计投入扶持资金496.92万元。

  二是重点扶持,培育优势,拉动共同发展。我们对有较强的创业愿望和能力、并有一定经营基础的残疾人,通过创业培训、解决经营资金、场地困难等方式,给予重点帮扶,培育一批优秀创业者,示范带动周边更多的残疾人加入到自主创业中来。近年来,我区涌现一批自主创业、个体就业典型代表,他们通过传授技术帮助经营,带动了一批残疾人实现个体就业。家住大华山镇泉水峪村的张长文经营农家院,通过帮扶,年收入超过10万元,带动本村和周边30多户残疾人开办农家院并走上了致富道路。

  三、培养一批残疾人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居家就业

  针对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家里有农活,不能外出就业、创业的残疾人,我区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培育编织、刺绣、纳纱、桃木雕刻、葫芦画等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居家就业。家住峪口镇胡家营村的吴晓英,她和丈夫都是残疾人,上有八十多岁的婆婆,下有十多岁的孩子,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她没有向困难屈服,在各级残联的帮助下,办起了“北京盈盈悦刺绣部”,经过培训现在规模已经达到了95名刺绣人员,其中残疾人14人。目前,我区以她为代表的从事十字绣、葫芦画等手工艺品制作的98名残疾人家庭走上了增收致富道路,年均增收1万余元。

  近年来,我区农村残疾人就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残疾人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结合“幸福平谷”建设,进一步创新就业扶贫模式,探索适合平谷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扶贫项目,努力促进农村剩余残疾人劳动力实现就业,使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获取资产性收益,争取到“十二五”末,实现有劳动能力的中轻度农村残疾人就业率达98%,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6000元。今年,我们将建立万只羊场和就业园区扶贫助残基地,辐射带动1100名残疾人增收致富。我们决心,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建设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进程中,为实现幸福平谷让残疾人率先幸福的目标,努力做出新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