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会化助残服务新模式 开创朝阳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 朝阳区残联
残疾人工作社会化是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朝阳区紧抓作为全国和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的有利机遇,不断深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加大对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建组织、建阵地、建助残体系”三位一体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化助残服务新模式,全面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为朝阳“新四区”建设,为首都建设“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服务管理创新,发挥残联枢纽作用,推动残疾人工作社会化发展
2007年,朝阳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精神,把加快社会建设纳入全区工作重要日程。2008年率先在全市成立区社会建设办公室,开展对区残联等11家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认定工作,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协调会议制度,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2010年,朝阳围绕“新四区”建设,以建立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为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6年来,朝阳区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搭建社会参与工作平台,全区注册的社会组织达到562个,街乡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达到2400余个。充分发挥残联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从制度、资金、氛围等方面对社会组织进行支持,加大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社会组织把服务重点和资源向残疾人倾斜。一批社会组织、社会单位和团体延伸和拓展其助残功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传统的康复服务类扩展到教育培训、托养照料、文化体育和法律援助等10余项服务,满足残疾人特殊性、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并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引起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展现出加强社会建设、构建残疾人服务体系的独特优势和重要性。
二、加大培育扶持,21家民办康复机构成为残疾人社会组织的中坚力量
一是成立残疾人康复协会,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朝阳区现有各类民办康复机构21家。为加强工作统筹和资源整合,促进残疾人社会组织规范化、规模化发展,2009年,朝阳区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区县级残疾人康复协会。四年来,康复协会发挥行业代表和桥梁纽带作用,探索制定了朝阳区社会组织行业发展自律公约,为残疾人社会组织提供了一系列业务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先后召开了24期专家技术研讨会、法律法规学习班、6期法人代表管理和财务知识培训班、8期康复学术国际交流培训班;开展工作交流和宣传活动,组织民办康复机构负责人赴欧洲、台湾等地考察庇护工场、家庭养护等康复服务模式。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建设。针对我区康复类社会组织数量较多、专业性强、成分复杂等特点,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审查登记及管理的意见》,确定了“审批备案”的管理模式,并明确了民办康复机构成立的条件、审批和备案、日常管理、服务内容等。2012年,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民办康复机构的发展方向、建设目标、准入标准、布局结构以及相关支持措施。围绕日常服务管理工作,确立了考核评估、项目支持、动态监管等工作办法,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及相关事项,为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是提供资金支持,培育服务品牌。近3年来,共投入扶持资金500余万元,用于社会组织无障碍场所改造、配发康复器材、加强业务培训。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统筹社会建设资金积极培育品牌项目,对示范效应好、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品牌项目给予重点支持。2012年,朝阳区为3家机构购买了党建指导、精神病和孤独症康复等管理岗位,有效缓解了社会组织“缺人又缺钱”的问题。培育和扶持大柳树精神病康复中心、新运儿童养育院等康复机构承接市、区社工委助残项目4个,涉及项目资金48万元,其中自闭症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家长1000余名、教师800余名,残疾人家庭反响强烈。同时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服务引导及资金使用监管,引领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不断出精品、创品牌。
四是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培训交流。利用区内丰富的康复服务资源,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培训活动。先后聘请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康复中心等康复专家到机构实地进行指导和评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民办康复机构牵线搭桥,聘请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外知名学者成立脑瘫、孤独症康复技术专家顾问团,为机构提供培训指导、合作交流、能力建设等全方位服务。组织社会组织法人参加市级研修,定期举办康复技术业务大练兵,为5个社会组织输入人才搭建平台,选派优秀康复教师到经济管理学院等学校授课,强化了机构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了康复业务水平。
三、“建组织、建阵地、建助残体系”三位一体推进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社会组织全覆盖
通过“建组织”扩大覆盖、形成合力,“建阵地”提供平台、增强凝聚,“建助残体系”扩大影响、提升质量,2012年我区在摸清社会组织党员人数和分布、掌握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在城区率先成立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明确了指引方向、统筹协调、服务指导、沟通联系等四项主要职责,制定了工作例会、党建指导、工作保障等三项工作制度,为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全区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全覆盖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党建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即有1名机构法人代表和4名康复教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家社会组织与所在地社区党委主动联系成立支部事宜。下一步,我区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办法,逐步在社会组织中成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并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联络员的方式,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现党建工作助推社会组织发展的目标。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朝阳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新要求,探索社会化助残服务新模式,以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社会组织品牌为抓手,以“组织全覆盖、工作全覆盖、服务全覆盖”为目标,强化融合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持续发展,提升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凝聚全社会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正能量”,使广大残疾人与全区人民一道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为朝阳科学发展民生幸福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