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二期

在推动残健共融中构建残疾人体育工作长效机制

  发表时间:2014-03-25 【字体:

   

  ◎ 顺义区残联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牢牢贯彻“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这一理念,做好制度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建设专业平台,打造人才队伍。在结合我区残疾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全区残疾人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益身心的体育娱乐活动,有效提高了全区残疾人的精神风貌,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大体育”工作体系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抓紧制订全区残疾人群众体育建设推进计划,对服务体系、运行制度、体育设施、人力资源培训等做出制度性安排,建立有力的长效运行机制。构建区、镇、村三级残疾人体育工作网络,将残疾人体育工作纳入全区体育工作网络中,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残疾人体育工作提供指导。

  积极发挥基层残联作用。以基层残联为基点,定期举办适合残疾人参加的趣味运动会,设置投沙包、智力拼图、套圈等因地制宜,适合残疾人参加的趣味项目,去年在全区二十五个街镇举办类似性活动,参与残疾人及家属共三千二百余人次。残疾朋友在比赛中得到快乐,也逐步融入了社会大环境。

  二、以温馨家园为平台,在广泛参与中推进残健共融

  

  依托全区28个温馨家园开展多样的残疾人群体活动。包括柔力球、回春操、广场舞、太极拳等,年参与总人次已达十余万人次,由专业老师及志愿者为残疾人进行免费教学,残疾人朋友踊跃参加,既锻炼了身体,也愉悦了心情。

  将残疾人群众体育纳入全民健身计划。区残联领导积极与区体委沟通协商,将全区25个街镇配发的健身设施与残疾朋友共享,同时部分体育场馆免费为残疾人开放。有计划地增配残疾人专用体育器材,方便残疾朋友在健身的同时进行康复。

  残健共融、共享阳光。为了帮助残疾朋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与健全人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我区以赵全营、光明等街镇为试点,开展残健综合性运动会,由街镇党组一把手亲自主持,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为残疾朋友服务,去年共举办此项活动7场,参加人次一千余人。比赛中残疾人与志愿者们配合默契,诠释了重在参与、残健融合、残健一家亲的精神。比赛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残疾朋友的自信心,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加动力。

  做好媒体宣传工作。积极宣传,突出典型,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向全社会展示残疾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奋发向上的个人形象。去年共在各级媒体刊发稿件30余篇,在区主流媒体(顺义电台、电视台、时讯报)进行特别报道、专题报道共计9次。在全区营造残健共融、和谐共享的助残氛围。

  

  三、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在服务实践中锻炼队伍

  

  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人才培育工作,定期参加市残联组织的残疾人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已有30余人取得“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有效提高了残疾人体育工作者的素质,为更好地服务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有效拓展基层人员体育工作内容。以基层残联为基点,定期举办由各村、社区专职委员参加的残疾人体育工作交流研讨会。去年共举办3次,共有800余人次参加。由残疾人体育工作专家作特别讲解,定期在村、社区开展适合残疾人参加的体育活动,将残疾人体育工作深入基层,有效拓展了残疾人体育的覆盖范围和普及率。

  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与顺义区志愿者协会合作,长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去年在各街镇共开展此顶活动三百余次,为基层残疾人免费辅导全民健身相关知识,及适合残疾人自身特点的体育活动,如广场舞、太极拳、交谊舞等。与各专门协会密切联系,设置基层残疾人体育工作信息采集点,了解基层残疾人体育需求,完善工作计划。

  发挥残疾人的主体作用。针对残疾人自身实际,以各项体育活动为媒介,在广大残疾人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北京精神”,开展自助互助活动,充分发挥残疾人自身在残疾人体育事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打造出如北小营镇前礼务村温馨家园的广场舞、南法信镇回春操等品牌项目,去年参与残疾人过万人次,有效普及了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和认知度。

  过去的一年,在市残联以及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顺义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基层残疾人体育普及率普遍提高,活动数量逐步增加,但也存在着如活动不够多样化,与群众体育的融入度不足等等。未来,顺义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还需要更深入、更广泛,来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在市残联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关怀下,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活动,以全区残疾人打造一个和谐、共融的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为目标,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在新一年里不断提高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让更多的残疾人收获一个好的身体和好的心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