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二期

浅谈残疾人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14-03-25 【字体:

   

  ◎ 晏 

  2012年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助残日的讲话中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残疾人工作者要带着感情、充满热情、满怀激情、富有真情地进一步抓好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采取更加务实举措,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残疾人个性化文化服务;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文化助残活动,共同推动残疾人文化创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让广大残疾人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不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新局面。”受回总理讲话的鼓舞,我想谈一谈残疾人文化建设。

  残疾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残疾人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残疾人文化应该是弘扬人道主义思想、讴歌自强精神的励志文化,是倡导平等友爱、包容互助的和谐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文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文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残疾人的文化权益?如何实现好残疾人文化的发展、繁荣、超越?残疾人如何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实现个人发展?如何使残疾人文化建设成为推动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动力?我认为应从开展残疾人文化的“五化”建设着手,即:残疾人文化的保障多元化、认识深度化、宣传常态化、服务人文化、产品市场化。

  残疾人文化权益保障要多元化。实现残疾人文化权益保障关系到不同层面。首先,法律法规是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的根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均对残疾人享有文化权益作出了明确规定。近来,中宣部、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等国家11个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将残疾人文化工作全面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在为残疾人提供均等文化服务的同时,广泛开展个性化服务,残疾人群体在文化创业等方面将享受到特别扶持。这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明确了残疾人享有文化平等的权利。其次,社会保障是实现残疾人共享文化的基础。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保障,要紧紧围绕“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他们有愿望、有能力,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参与到文化创作中来。俗话讲,衣食无忧,方谈文墨。最后,无障碍环境是保证残疾人参与文化的保障。实现残疾人参与文化,从无障碍环境上讲,一是物质环境,二是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就是要实现公园、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要让残疾人出得了门,上得了楼,特别是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无障碍改造,让他们远为观,近可赏;眼可看,手可触,与常人一样参与文化,体验文化,感受文化。精神环境就是要实现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让残疾人参与文化心中无障碍,心情不压抑,心理不抑郁。要加强对大众文化中对残疾人存在歧视性节目的管理。如以前小品里有“瞎子”卖十三香,脑血栓病人中彩票等。这些节目都会对残疾人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的“丑角”,而没有勇气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二要营造关爱残疾人、理解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文明环境,让他们心无忧、思无虑、行无顾,主观上愿意,行为上主动参与到文化当中去,共享文化文明成果。

  残疾人文化认识要深度化。残疾人作为社会人群的一分子,古今中外从来不乏名人志士,从文化的角度上讲是人才辈出,奇迹常见。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他们的成就往往是他们自身生理障碍所难以实现的。艺术上,琴有古人盲者师旷,舞有今人聋女邰丽华;外有坐在轮椅上的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内有双脚弹钢琴奇才刘伟;文学上,古有史学左丘明、司马迁,今有用文学思考人生的史铁生……他们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就,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他们的文学成就与常人中的大师们可以平起平坐,但他们的人格魅力、人性精神却是更高一筹,这也是残疾人文化最有价值,最具内涵,最显动力的部分,那就是精神。国学大师范曾有位关门弟子,是肢残人,叫王玉忠,他是当今中国印坛的奇葩人物之一。他的印章是在用人生书写,用精神篆刻。这就是残疾人文化的精髓所在,精神所在。朱镕基同志在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丹麦发表书面致辞中指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展示的特殊艺术魅力令人陶醉,体现的意志力催人奋进。当我回想起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艺术的享受浮现脑海,崇高的情感萦绕心头。我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优秀的儿女而自豪。愿与观众分享华夏文化、特殊艺术及伟大的人类精神。”朱总理深刻阐述了残疾人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残疾人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同时,残疾人文化也是一种教育文化,对常人有一种启示、启迪之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残疾人文化工作中一定要深刻地认识残疾人文化的内涵,深度地分析残疾人文化的精髓,深情地开展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不仅要宣传残疾人文化艺术上的成就,更要宣传其中内含的精神。不仅要在提高残疾人文化艺术水准上下功夫,实现艺术审美满足观众的眼球;更要在宣传残疾人文化精神内涵上动脑筋,实现精神思想唤醒所有人的心灵,展现残疾人文化艺术之美,反映残疾人热爱生活的真情,笑对人生的豪情,向往未来的激情,与观众分享文化,同赏艺术,共感精神,使残疾人文化艺术成为艺术和精神融合的大美艺术。

  残疾人文化宣传要常态化。“科技、人文、绿色”三个北京理念,“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都为开展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打开了思想大门。针对残疾人群,什么是人文,我认为做到关爱人性、发扬人道、尊重人权就是人文;什么是包容,就是用平视的目光看待残疾人,让他们平等参与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活动中来;什么是厚德,就是要在精神上关爱他们、生活上关照他们、工作上关注他们、内心上关心他们。针对残疾人文化建设如何实现人文宣传,我想一方面要提高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对于残疾人、残疾人文化的认识,以平视、平等的心态认识、接受残疾人事物;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残疾人事业,包括残疾人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积极协调文化管理部门,在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千龙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开设残疾人专栏,实现残疾人文化宣传的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营造残疾人文化宣传的良好舆论和社会氛围。

  残疾人文化服务要人文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国家对残疾人事业投入大幅增加,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在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残疾人文化服务必定是重要组成和重点内容。如何开展好残疾人文化服务,我觉得西方发达国家“平等对待残疾人,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服务。”这个理念是对如何做好残疾人文化服务的最好诠释。平等对待残疾人,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保障;另一方面应该是精神层面的尊重。针对残疾人群的特点和现状,在开展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中,首先要确保残疾人文化服务实现公益化。要依法保证残疾人参与文化服务过程中平等享受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文化繁荣的成果,共享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这是法律的保障,更是政府的责任。目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有关规定,100多所公园、大部分图书馆已免费向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提供了平等共享和参与文化服务的无障碍环境,希望有更多的文化设施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其次要促进残疾人文化服务实现个性化。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策的原则,提高残疾人文化服务的人文水准。比如聋人需要字幕,盲人需要语音,肢残人需要轮椅,智障人需要陪护等有针对性的个性服务。同时,应加强针对残疾人服务的科学技术开发,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优势,提高科学助残、惠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残疾人居家参加文化的目标,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再次要实现残疾人文化服务专业化。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好首都文化资源丰富、高端、多样的优势,让文化大专院校、专业文化团体等专业文化机构参与到残疾人文化服务中来,参与到文化助残公益活动中来,丰富残疾人文化内容,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最后要实现残疾人文化服务基层化。广大残疾人因为不同的身体障碍原因,出行必定存在困难,应大力加强残疾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基层残疾人文化服务实现三级服务平台,即:区县残疾人活动中心为主体,街、乡镇和社区文化服务设施为辅助,“温馨家园”为基地的三级服务模式,让广大残疾人近距离参与自身能玩,能乐,能做,能锻炼的文化娱乐活动,最终实现残疾人文化服务共享、文化服务创新、个性服务科学、基层服务到位。

  残疾人文化产品要市场化。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了文化产业将成为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支柱型产业,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残疾人同样是两个文明的创造者”的理念充分证明残疾人是文化建设、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要充分利用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繁荣的大好契机,发展残疾人文化产业,逐步实现残疾人文化市场化,从而有效地激励残疾人文化创作,促进残疾人实现文化就业。一是残疾人文化团体实现品牌化。残疾人作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不仅要做好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也要做好残疾人服务文化工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的演出,演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出访了世界五大洲,受到几十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接见,被誉为来自中国的“美与友谊的使者”、“全球六亿残疾人的形象大使”、“人类特殊艺术的火炬”,成为了中国的品牌,中国残疾人的品牌,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品牌。它不仅参与了文化,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新的力量。作为首都,北京有着先天的文化教育、文化演出市场优势,应该调动好社会文化资源,培养好残疾人文化骨干、开发好残疾人文化产品、打造好残疾人文化品牌、建设好残疾人文化团体、组织好残疾人文化服务,调动残疾人参与文学创作、文艺演出的积极性,将有文学爱好,有文化造诣的优秀残疾人文化工作者组织起来,打造一支具有北京特色、北京水平的专业化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成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北京精神的主流文化艺术团体。残疾人既要成为文化进步、发展的受益者,更要成为文化进步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二是文化企业实现产业化。《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进一步制定特殊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残疾人文化产品的研发和供给,促进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发展;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残疾人文化创业,扶持残疾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政策为残疾人文化打开了通往市场的大门,有方向、有优惠、有扶持、有措施。作为残联,应当协调文化、工商、税务等部门,为残疾人文化产业创业搭建平台,建设载体,增添动力,保驾护航。充分分析残疾人文化特长,挖掘残疾人文化潜能和优势,比如,聋人的动漫、广告设计,盲人的演唱、乐器,肢残人的传统手工艺品等等,利用优惠政策,扶持开办文化企业,创建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逐步从作坊式加工转为企业化制作,实现残疾人文化产业化、市场化,让残疾人文化产业成为残疾人就业的新渠道,新动力。三是文化作品实现商品化。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应该逐步实现残疾人文化作品,由作品到产品,最终到商品的“三品”演化,不仅要让残疾人的文化作品进入会场,更要让他们的作品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实现文化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实现他们文化创业的梦想。通过残疾人文化市场的开发,实现残疾人文化创业和文化就业的目标。

  残疾人文化服务、文化宣传、文化创业、文化就业等等,对于残疾人事业发展来讲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