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助残品牌项目推动残疾人慈善事业科学发展
◎ 程耀武
慈善,虽然自古有之,但作为一项社会事业还是近代社会形成的。西方社会的慈善事业比较发达,也不过百多年历史。我国的慈善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已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日常的安老抚孤、助残助学、扶贫济困,到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灾害的紧急救援,都有各级慈善组织捐赠的善款和奉献的爱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方兴未艾的慈善事业必将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生力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倡导发展慈善事业。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扶残助残蔚然成风。2009年9月,经报市政府批准,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实践,基金会在动员社会爱心力量资助残疾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曾说过,“基金会工作是一门科学”,助残项目是这门科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三年来,围绕残疾人面临的不同困难,基金会初步建立了助残项目体系,按照倡导型和援助型两大类进行设计和规划,组织和实施了一批助残公益项目。面对首都公益机构繁多,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如何将助残慈善事业做大做强?只有打造品牌助残项目,才能汇聚更多的社会爱心资源。构建品牌助残项目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不但工作量大,而且十分具体和复杂,需要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
一、塑造自身形象,提升知名度和公信力
知名度和公信力是公募基金会生存的根本。首先,要培育提高基金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倡导奉献精神,着力打造和谐团队。其次,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顺应形势,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运作,建立严格的慈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第三,严格落实捐赠人的意愿,建立捐赠结果反馈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最后,公开确定救助对象,公开直接救助过程,公布救助结果。建立动态信息发布机制,增加透明度,提升公信力。
二、加强调查研究,选准助残项目
选准项目是打造品牌项目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强与市残联各业务部门的沟通,详细了解已制定的惠及残疾人的各项政策以及残疾人面临的突出困难。深入基层,倾听残疾人呼声,实地了解残疾群众的实际需要,为设计助残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精心设计,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在项目的选择和确定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救助内容为残疾群众所迫切需要,而政府及相关部门又不能顾及,有必要通过慈善渠道“雪中送炭”。二是预计该项目推出后,有可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激起民众尤其是企业家们扶贫帮困的爱心,通过社会捐赠有可能解决项目所需的资金。三是被救助人的数额不是最大,而社会效益很好,基金会能承受资金募集和支付能力。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才能使项目达到必要性和可能性相统一,在此基础上,选取好的项目作为品牌项目来创建。基金会成立伊始,根据残疾人抵御突发灾害和重大疾病的能力弱的特点,设计了应急救助项目,三年来,共救助420多人,发放救助资金近300万元,真正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受到了残疾人的欢迎。
三、精心策划包装,提升项目效应
项目一经确定,就要精心策划,精心“包装”,使之推得出、打得响。项目“包装”,主要指项目品牌的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物质外壳,主要指项目的名称、标识等,起好项目名称至关重要,设计好项目标识,提升认知度。精神内涵,是指项目的各种内在要素,如项目背景、资助对象、运作流程等,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手段向社会推出。利用名人效应设计项目,广泛网络社会知名人士,围绕名人设计助残项目。2012年,基金会联合前中国达人秀冠军、2011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刘伟先生发起了拥抱基金项目,通过刘伟在各高校的公益巡讲,倡导扶残社会风尚,传播助残公益理念,引起社会良好反响。
在创建品牌项目的过程中,坚持群众性,建立社会化、开放式创建格局。详细了解残疾人群体的需求和期待,接受公众监督,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注重项目的总结,多方听取残疾人和爱心人士意见,及时修改完善助残项目。坚持创新实践性,注重创建实效。品牌创建始终突出为残疾人办实事的主线,不断创新发展,提升项目效应,确保品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
发展慈善,舆论先行。打造助残品牌项目,离不开新闻媒体的认同和支持。注重新闻媒体主力军作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市残联宣传网络的优势,动员新闻媒体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优势,利用基金会官方网站、微博等新兴媒体,及时快捷地发布助残项目,对项目实施跟踪报道。利用基金会刊物《圆梦》,对品牌项目进行专题报道,不断强化品牌项目,增加曝光率,提升知名度。以公益活动开展带动宣传,围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举行大型公益活动,加大宣传,不断树立基金会美誉度,为创建品牌助残项目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五、加强部门联合,形成整体合力
任何助残项目没有一定的规模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品牌。我们要从发展慈善品牌策略上着眼,从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慈善事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加强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等机构合作,争取各公益组织的配合,集中力量,整合优化资源,在特定的残疾人节日,开展全市性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助残项目。与残联系统各部门和区县残联联手开展助残项目,做到部门协作、上下联动,运用统一策划、统一推出、分头实施、各负其责的方法,以更好地发挥集聚功能,形成整体合力。
公募基金会需要创建品牌项目,只有极具吸引力的慈善项目才可能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基金会只有围绕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秉承“平等、融合、共享、阳光”的理念,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运用社会化工作方式,创建品牌助残项目,才能推动残疾人慈善事业科学发展,募集更多款物,惠及更多的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