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二期

残疾人协管员王玉才的不凡人生

  发表时间:2014-03-25 【字体:

   

  ◎ 李长坤

  他叫王玉才,是一名肢体残疾人,现就职于延庆县永宁镇残联。在经历了种种人生磨难后,他凭着顽强、勤奋、严谨、务实、进取的精神,当上了残疾人协管员。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深深地体味到了人生最大的财富,那便是“笑迎困难与磨难”,惟有不断地去克服种种困难,才能从中获益,才能成就无悔、不凡的人生。

  

  痛苦的童年

  

  延庆县东部山区有一个四面环山的美丽乡村,叫南湾村。1957年5月17日,在那个大跃进“吃大锅饭”的岁月里,一个新的生命降临了,他就是王玉才,家中排行老三。王玉才的家是个大家庭,祖孙三代11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劳动,养活全家。

  在王玉才三岁的时候,他得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由于当时缺医少药,所以只能听天由命。后来听医生讲,他得的是“脊髓灰质炎”,病魔没有夺去王玉才幼小的生命,但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从记事起,他幼小的心灵里就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阴影——同龄的孩子没人叫他名字,还嘲笑、戏弄、欺负他,但他却从不掉一滴眼泪,不向欺负他的人服软、求饶,因此他也养成了坚强的性格。

  一个夏日的午后,王玉才和两个小朋友在街上玩耍。那两个小朋友趁他不备时,将他摁倒在地,一个人骑在他的背上,抓住双手,另一个人则摁住他的双腿,逼着他掏钱买冰棍,倔强的王玉才就是不答应,那两个小朋友气急败坏之下便打了他。事后,王玉才忍着伤痛回到了家,父母见后,伤心不已,随即便找到了两个孩子的家长,孩子家长听闻后,狠狠地教训了自己的孩子,并当场给王玉才道了歉。

  王玉才的母亲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不由自主地担心起他以后的生活。为了能够改变命运,在他不满七岁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进了学校,那时同班同学中,他的年龄是最小的。

  

  自食其力

  

  自入学那天起,王玉才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与聪明才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由于在同学中树立了“威信”,因此从小学到高中,王玉才一直担任着班长之职,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他、蔑视他了!

  自高中毕业走向社会那天起,王玉才当过小学教师,做过会计,从事过乡村医生,还当过企业厂长,从事过养殖业、种植业。他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钻一行。

  1978年,在延庆县“养兔数量效益”评比中,王玉才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由于成绩优异,县政府特奖励他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在担任针织厂厂长期间,由于利润和效益在当地村办企业当中名列前茅,王玉才被评为“黑汉岭村先进党员”。更令他难忘的是,他被推选为第一届延庆县残疾人联合会代表、主席团成员,直至今日,已经连任五届。

  王玉才作为残疾人,在家庭婚姻上更是经历了种种磨难,他凭着一颗坚定的信心和良好的品质,终于博取了同村一位姑娘的芳心,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如今的王玉才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美丽、温柔、贤惠,从不嫌弃他身患残疾,膝下两个女儿也已经长大成人,对他们都非常孝顺。

  

  命运的转折

  

  2005年10月15日,是王玉才终生难忘的日子。作为一名48岁的残疾人,他光荣地成为了残疾人协管员,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屈指算来,王玉才从事这份工作,已经六个年头了。作为延庆县第一批残疾人协管员,他感到非常荣幸与自豪。自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王玉才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履行好协管员的职责,积极协助理事长把残疾人各项工作做好、做细,使残疾人感到镇残联就是他们的家,一个可以信赖、依靠的家。

  残联工作方方面面、千头万绪,涉及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方面。王玉才除了日常工作外,还负责发放贫困残疾人补助金。在发放的过程中,他发现有十几名残疾人总是不能及时来领取,通过了解情况才得知,这些人有盲人、孤寡老人,还有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而且他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在掌握基本信息之后,王玉才便利用休息时间,亲自把补助金送到他们的家中。

  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哥仨全是盲人,老大李仲华,老二李仲田,老三李仲富,人称“李氏三兄弟”。以前,哥仨都是走七、八里路到镇残联来领补助金,非常不方便。自王玉才负责这项工作后,他每次都会主动把钱送到他们家里。

  2006年初,在走访调查残疾人家庭生活状况过程中,王玉才发现了这样一个家庭:全家五口人,老两口已年过七十,男的叫王珍,女的叫郭秀琴,常年瘫痪在床,儿子王利银三十出头,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干不了重活。王利银妻子闻素丽是个智力残疾人,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儿子和他们相依为命。王利银作为家里惟一的“顶梁柱”,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如何帮助这样的家庭,是王玉才每天思考的问题。他把这个家庭的情况写成了书面材料,向领导作了汇报,建议为他家申请“临时救助”和“辅助器具”。领导和王玉才一起把救助金与辅助器具送到了他们家中,并及时与镇民政沟通、协调,为他们全家申请、办理了低保。

  因王利银父母瘫痪在床,常年吃药,仅靠低保金远远不够日常开销。通过了解,王玉才得知王利银以前学过面点,但由于缺少资金,始终没有开办“早点摊”。根据王利银的实际情况,王玉才及时与县残联取得了联系,为他申请了2000元的扶持金,并帮他开办了一个“早点摊”,做些油饼、炸糕等小吃。由于王利银腰腿不便,王玉才再次向县残联申请了4000元钱,帮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

  如今,王利银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再也看不到他愁眉苦脸的样子了。

  

  初露锋芒

  

  王玉才平时爱看书,多才多艺,自学过二胡、笛子、唢呐、快板,高中毕业后,村里组织文艺活动总是少不了他。十几年来,村里的春节花会表演大多都是他组织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王玉才自掏腰包交报名费,组织村内妇女参加了县里的元宵节秧歌大赛,并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残联工作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2010年在县残联的推荐下,王玉才第一次参加了“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五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他自编自演的快板《我爱延庆山河美》获得了三等奖。2011年,他又成功地组织了“永宁镇第一届残疾人文化周”活动,他编写的群口快板《残疾人政策就是好》、诗歌《我的心里话》,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王玉才没有悲观,只有自信。他把毛主席的诗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着自己。

  王玉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持之以恒、不骄不躁,乐观、自信、务实、进取,赢得了一方百姓的称赞与爱戴。虽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始终怀揣一颗平常心,只要能给残疾人带来欢乐、送去温暖,王玉才就感到非常的欣慰、幸福、自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