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舞台 同样的精彩
◎ 红 霞
“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北京赛区的比赛于
由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和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每四年举办一次,今年设有北京、福建、甘肃、湖南4个赛区,有近5000名残疾人演员参加舞蹈、器乐、戏剧小品和声乐四个类别的比赛。汇演旨在促进全社会更加理解和支持残疾人事业,推动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水平深入发展,丰富和活跃基层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本届艺术汇演,北京代表团共派出165人的演出阵容,奉献16个精彩绝伦、美轮美奂的艺术节目,其中7个为原创作品。演员中最大的65岁,最小的只有9岁,全部为非专业演员。北京市残联专门聘请了知名导演、专家对参赛演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
北京代表团的参赛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北京地域特色,充分体现了北京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更展现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和北京残疾人事业“平等、融合、共享、阳光”的发展理念。
花开的声音 幸福生活绽放
本届艺术汇演,北京代表团的原创节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节目突破以往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传统理念,体现了当下残疾人融入社会、热爱生活、展现艺术魅力、传递正能量的精神。换句话说,残疾演员演绎的是普世的价值观,而非自哀自怜的诉说。
市残联副理事长吕争鸣告诉记者,本届文艺汇演节目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过去的“让观众产生同情和怜悯到现在的震撼人心、令人肃然起敬”;是用真正的艺术魅力而非身体的残缺去感动公众;是在拥有共同人格和尊严前提下的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体现。吕争鸣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北京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融合、就业融合、文化融合”三大融合正在由理念变为实践,为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提供全方位保障。本次艺术汇演给全社会提供了了解残疾人的更大窗口和更高平台。因此,“从这16个节目中,您不仅可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更能被残疾人绽放的幸福生活所感染。”
由25个聋哑孩子演出的舞蹈《花开的声音》传递的就是这种理念与精神。舞蹈以一个聋哑小女孩的心灵独白开始:“妈妈,花开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我看见阳光拥抱了它,它笑了,它就开放了,那花开的声音是笑声吗?我看见雨滴洒落在它身上,它哭了,它也开放了,那花开的声音是哭泣吗?......妈妈,我虽然听不到一切声音,可我想知道花开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舞蹈中,象征白云、美好、光明的12个女舞者与象征乌云、丑恶、黑暗的12个男舞者,相互交织、对峙、争夺,小女孩纠结其中,时而无助,时而迷茫,时而抗争,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采用了720度的大舞裙变装演出——这在全国尚属首次——男舞者黑与绿的变化、女舞者白与红的切换都在瞬间完成,色彩的变化准确传达出小女孩从迷茫、挣扎、纠结,到挣脱身体的束缚,重拾欢乐与希望的心情。舞蹈的高潮出现在结尾部分——乌云白云在高速旋转中变幻成绿叶红花,舞台中间绽放出一朵巨大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女孩幸福地说:“花开了!”最后,25位聋哑演员用并不清晰的言语向台下的观众传递出更深刻的人生命题:“给你幸福!”这一声呼唤与台下的观众产生共鸣。舞蹈戛然而止,观众的心却怦然而动——感动于这些聋哑孩子,他们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生活的美好。
《花开的声音》由东方歌舞团舞蹈编导付智涛创作。他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感慨道,相对于健全人的喧嚣、浮躁以及对美好事物的麻木不仁,聋人的世界更加纯粹、宁静,更容易用心灵感知幸福的味道。他们虽身有残疾,却从未迷失过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健全人也有他心灵残缺的一面。付智涛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舞蹈涤荡人们过于物质化的心灵——放下欲望,用心倾听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就算乌云遮住了太阳,内心依然充满阳光——“这也是残疾孩子传递给健全人的声音”。
大合唱《同样精彩》也表达了相同的理念。细品歌词,也许您可以感悟到,身体的不一样也许只是让人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感知世界。正如歌词所言:健全人能够听到大海的汹涌澎湃,聋哑人却更在意浪花的清白可爱。健全人可以欣赏千姿百态的美丽,而盲障人却更在意品味香醉天外的芬芳,健全人可以放开狂奔的脚步,但是肢残人却可以张开想象力的翅膀……作曲者何少英告诉记者,我们不能忽视残疾人身体的缺陷,我们不能要求一支胳膊的人干两支胳膊的活,我们不能要求肢残人像健全人一样奔跑,但是这个世界给了大家争相绽放、同样精彩的机会,只要努力就会梦想成真——这才是时代的魅力。
正是基于这个思想立意,《同样精彩》在众多大合唱备选歌曲中脱颖而出,50位肢残演员、盲障演员分5个声部,完美演绎了这首亲切、质朴、豪迈的合唱歌曲,50张并不年轻的脸却是50朵盛开的向日葵,他们用歌声,把生活在首善之区的一名普通市民的自豪、骄傲和幸福地展现给广大观众。
平等的舞台 融合发展不是梦
除4个小品助演演员外,本次汇演的全部演员均为残疾人。他们中有肢残人、盲障人、聋哑人——艺术汇演为所有残疾人代表搭建了一个平等的展示舞台。
过去这一个月,对于参加4个舞蹈节目的56位聋哑孩子来说,虽然新伤叠旧伤,但是每一分钟的训练都很幸福,每一次旋转都是享受,正是这种乐观态度深深地感染了主创人员。
被称为“鬼才编舞”的付智涛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为聋哑人创作,也是第一次为非专业演员创作。“虽然我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第一眼看到这些孩子,心情依然可以用‘绝望’来形容。”
付智涛坦言,有“三座大山”压在孩子们的身上:“他们非专业,但是舞蹈是形体艺术;他们聋哑,我的创意再美妙也无法用言语与他们沟通;他们听不见音乐,而舞蹈演员最大的享受就是与音乐融为一体。”
这“三座大山”足可以把一个健全的孩子吓到放弃,但是仅仅三周时间,这些聋哑孩子却华丽转身为专业舞者。“他们用舞蹈征服了我。这是奇迹。”付智涛说。
在《花开的声音》排练现场,720度的变装舞裙重达10斤,孩子们却天天穿着它,双臂来回挥动舞裙,用身体将舞裙旋转成一个立体的圆圈——绽放花朵一样的圆——一次旋转至少要32圈,从早晨8点一直练到晚上12点。
来自第三聋哑学校的赵瑞强只有16岁,他告诉记者:“舞裙开始甩不动,胳膊痛,但是现在已经没有重量了。开始转圈的时候,想吐,经常摔倒,现在没事了。”
闫壮壮的大腿后部出了火疖子。无数次地“跳起蹲下”磨掉了药膏,离着老远就能看见大腿上酱紫色的溃烂。4个指导老师很严肃的停下排练,问道:“壮壮,你疼不疼?”疲惫的壮壮就势趴在地上,晾着伤口,摇头。4个老师来回问同一个问题,壮壮只有一个动作——摇头。指导老师重新给壮壮贴上药膏,一边贴,一边用纸扇伤口:“汗都给腌了,怎么会不疼。”排练重新开始,舞裙上下翻飞,壮壮转眼消失在排练场上,再也辨认不出——他由伤者瞬间变回舞者。
翻开护膝,舞蹈队里的每个孩子的膝盖皮肤的颜色都发暗,一看就是老伤。4个舞蹈中徐程程要跳3个,记者把手放在她的膝盖上,明显感觉在发烧。陈雨涵的脚崴了,7天没穿过鞋,但是没有缺席过一次排练。
孩子们为什么不放弃?是我们所谓的“身残志坚”吗?北京代表团汇演节目总导演刘国超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孩子们原本要的就不多,但是他们珍惜每一次让自己美丽的机会,哪怕用浑身的伤痛去换——没有人感到委屈,更没有人会抱怨。刘国超说,就是这种内心的渴望、追求、知足,让他们有能力实现各种不可能——这不是简单的身残志坚,舞蹈带给孩子们的从来不是“苦”,是追求快乐的过程,是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我们整个创作团队都觉得不可思议,并深受感动!”
登上全国艺术汇演的舞台,对相声票友李宁来说,不过是又一次美妙的人生体验。在小品《盲道》中,李宁扮演停车协管员。健全人扮演的司机将车停在盲道上,被他贴条,司机软磨硬泡,李宁不为所动。“你怎么软硬不吃!”“对喽,医生让我忌口”——一场“智斗”上演了。
站在舞台上的李宁摇头晃脑,身体不停地摆动——不是因为紧张,他是位脑瘫患者,控制不住自己的肢体,说话也比别人慢半拍,每一句台词恨不得“咬牙切齿”地说出来。《盲道》的编剧崔岩为此屡改剧本。但是,李宁的犀利、幽默、可爱感动了崔岩。两个同样30岁的年轻人,一个健全、一个残缺,共同为我们奉上了一个机智幽默又寓意深刻的小品。
李宁是北京某医院的清洁工,“能有这样一份工作我已经很满足了。”但是在精神生活上,他同样有自己的追求——说相声。崔岩就是在后海“逮”住了正在说相声的李宁,把他请上全国艺术汇演的舞台。没想到,李宁胆儿贼大,把小品台词都“翻译”成相声语言了。崔岩笑言:“我这才知道,原来好的相声演员真是‘现挂’。他每一次排练的台词都不一样,但是次次出彩。如果这小品让你笑了也让你哭了,那就感谢李宁吧!”
李宁告诉记者:“舞台给我的只有‘快乐’,我不想利用它做任何事,只是图个乐。”李宁说,他已经感受到幸福,“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我交流,我也越来越忙了。别看你是记者,你不预约,一般采访不到我。”
梦想照进现实的不仅有李宁,还有“金嗓子”董丽娜——这位29岁的盲女在原创戏剧小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扮演一位主持人。其实董丽娜的现实工作就是电台主持人——她在北京实现了常人看来难以企及的梦想。
这位“金嗓子”原本是大连的一位按摩师。2006年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推出公益计划,免费为视障人士提供播音培训机会。得到消息的董丽娜只身来京,“红丹丹”不仅给她安排住处,聘请老
2010年,董丽娜站在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播音主持大赛的赛场上,包括敬一丹、赵忠祥在内的评委起初是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大家想无论成绩如何,都会授予她“特别奖”,但是以“怜悯”作为潜台词的“特别奖”胎死腹中。凭借实力,在55个参赛作品中,董丽娜以第四名的总成绩获得“夏青杯”二等奖——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聘为嘉宾主持。包容的首都北京帮大连女孩圆了梦。
165个演员有着165个故事人生,也呈现出165个永恒的精彩瞬间。“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给了残疾人展示能力、精彩自己、幸福别人的机会。他们用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奏响了这个伟大时代残健融合的最强音。每个人,无论健全还是残缺,只要做好属于自己的精彩,梦想才会实现,而美好的中国梦就孕育在其中。”吕争鸣副理事长表示。
大巴开进火车站 畅行一路无障碍
“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是继2008年残奥会后,北京市承办的又一次全国大型残疾人赛事。艺术汇演不仅展示了首都一流的特殊文化水平,展现了首都残疾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体现了首都的组织和服务保障水平。
要想确保800多位残疾人朋友在北京生活愉快、出行畅通,来去从容,用“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北京赛区组委会”秘书长吕争鸣的话说“可谓大不易。”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部署工作,北京市13个委办局参与其中、全力保障、周到服务,甘为“保姆”。
“宾客如归”的感受离不开志愿者的付出。来自对外经贸大学的40名大学生为文艺汇演提供全程志愿服务。志愿者蒋霄霖告诉记者,她和同学们都经过了严格的无障碍训练:如何推轮椅,如何搀引盲人,如何与聋障人打招呼,都是很有“讲究”的。“我觉得这次志愿服务与哪一次都不一样。我是先从心底接受了残疾人跟我的不同之处——这是一切平等和尊重的前提——就跟健全人也有高矮胖瘦分别一样。我认同了这种不同,才能意识到我们有哪些相同,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需要我们什么样的服务。”
这恰是“平等、融合、共享、阳光”理念的一个现实版的解读。除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外,本届汇演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北京代表团的演员来自各个行业:按摩师、调音师、手语老师、播音员、清洁工、接线员、福利企业的工人、聋哑特教学校的学生、民间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他们背后是若干个家庭的牺牲和付出,是若干个企业、学校、社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与理解——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只有同时发挥好政府和社会两个轮子、两种资源,才能形成残疾人事业高速发展的合力,这也是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次脚踏实地的践行。
凝聚多方智慧 打造艺术精品
编导团队更是举全国之力,总导演
此外,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铁路文工团、北京市河北梆子艺术中心、空政文工团的20多位“台柱子”级的编导加盟演出,他们不问报酬,耐心授教,加倍付出,为这场纯粹业余的文艺演出奉献出最专业和爱心的指导,为首都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奉献上一场精彩的演出,更树立起一座“跨越障碍,文化助残,残健融合”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