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四期

『温馨家园』的幸福梦

  发表时间:2014-03-26 【字体:

   

  ◎ 刘 

  “慢点、慢点、别心急,一个一个来。”“谢谢谭妈妈,谭妈妈做饭真好吃。”在清源街道“温馨家园”有一位中等身材,皮肤略显微黄,眼角鱼尾印迹略深的中年女士正耐心地为智力障碍的残疾人盛饭。大家亲切地喊她“谭妈妈”。

  坐落于大兴区兴华园社区南侧的清源街道“温馨家园”自2009年开园以来,吸引了辖区内40余名的残疾人居民。现在,经常到这里开展活动的残疾人生活、学习正逐渐地规律化,“温馨家园”的日常管理也逐渐规范化。在“温馨家园”里,笔者遇到了一位前来送孩子做康复的残疾人家长,他说:“自从他把患有智力障碍的孩子送到‘谭妈妈’这里后,孩子性格开朗了,交流也多了,这些都离不开温馨家园工作人员的辛苦努力。”而大家口中的“谭妈妈”就是温馨家园的院长谭健。她曾放弃高薪的经理职位,毅然投入只有微薄收入的公益事业,在她看来,这样的生活更有意义。

  谭健从事过多种职业,法律咨询、医药健康行业等她都涉足过,有人不解地问:“是什么让你放弃了高薪职位选择这项工作?”她笑着说:“应该是两年的徒步旅行的经历让我下定决心从事公益事业,在旅行中,我参加了‘爱心背包客’活动,我们徒步翻过大山、淌过溪水、把工具书、童话书、衣物和玩具等爱心物资带给各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孩子们拿到物资爱不释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山区学生自强不息的学习态度,也让我非常感动。两年的时间让我收获了丰富的阅历,也让我感悟到很多人生的道理。所以我决定投身到公益事业中来,同时,我觉得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尤其是残疾人,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谭健说,很多智障残疾人,刚来温馨家园的时候,不爱说话,不合群,而且总要让家人陪在身边。通过几个月的康复训练,他们不但学会了与其他人交流,也学会了自己乘车,这使很多残疾人家属既吃惊又欣喜。但对待精神残疾人就要用另一种方法了,他们由于心理因素,时常会闹些脾气,偶尔也会惹出点小乱子。谭健说,和他们交流,大部分都要采用“哄”的方式,既要讲究方法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说实话,曾经我也想放弃过,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加上起初我没摸索到与残疾人沟通的方法,工作和家庭陷入两难,没法权衡,可是后来还是因为我的执着和认真改变了我的家人,现在,我们温馨家园要是去采买东西,我爱人有空就直接带我们去。从原来的不理解到现在的主动帮忙,确实经历了一个过程”,谭健说话的同时,她翻了翻台历,只见台历上有很多圈圈点点的标志,这是细心的谭健记录的每一个在温馨家园活动的残疾人的生日,每到“正日子”,谭健会和同事一起为“寿星”办个庆生会,“寿星”高兴地载歌载舞。其他没过生日的残疾人还会急切地问谭妈妈给不给自己过生日,当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们绽放出喜悦的笑颜。在实际的工作中,谭健和同事们发现这些残疾居民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各自的生活习惯也不同,为了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温馨家园”增加了素质教育的课程,首先是从礼仪、礼貌开始学起,民俗、数学、手语、舞蹈、阅读、编织等也同期进行,他们还适当地为每人分配了工作,以增强残疾朋友的责任意识。

  2010年1月19日,清源街道“温馨家园”开通了博客,截止到2013年7月9日,已有近4.5万人点击访问,每一篇博文都记录了温馨家园活动的点点滴滴,也收录了残疾朋友在这里成长进步的蹒跚脚印。“这些残疾朋友的思想其实特别单纯友善”,谭健说。5·12地震发生后,谭健给残疾朋友们上了一课,意在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和急救知识,当她说那边的人现在都没有家了,没想到立刻就有人提出要募捐,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听课的残疾人也纷纷响应,看到大家积极性这么高,谭健只得安排了一次募捐。结果第二天一上班就有残疾人朋友把捐款放到了她的办公桌上,这便是“温馨家园”里的温馨。

  一位“温馨家园”的老师回忆组织召开第一次家长会时,许多家长都激动地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帮助了一位残疾人,其实是帮助了一个家庭。有的居民说,这些残疾朋友身有残疾是不幸的,但能生活在这个注重民生的政策环境里,能生长在清源街道,能遇到谭健这样细心又有爱心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幸运的。谭健说:“现在不是都在畅谈中国梦吗?其实我也有个梦,我希望每个来到温馨家园的残疾人都能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康复治疗,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爱关注残疾人。”

  这,就是谭健的幸福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