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四期

带500户村民致富的“鸡司令”——马淑华

  发表时间:2014-03-26 【字体:

   

  ◎ 李长坤

  马淑华,今年52岁,由于视神经萎缩,双眼视力仅为0.01,就是这样一位农家妇女,带动全县13个乡镇495户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7月26日,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驱车来到了马淑华位于延庆县耿家营村的养鸡厂,在进入鸡棚之前,先经过大门口的消毒池,然后换工作服,紫外线消毒。马淑华解释说:“如果不经过严格的消毒,很可能会给鸡带来病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马淑华之所以能成为远近闻名的“鸡司令”与她这股认真劲是分不开的。

  鸡雏进来之后,对鸡舍要进行全面的消毒,小鸡的室温要控制在36℃左右,鸡雏进来的第二天,就得做防疫。工作人员还要勤观察小鸡的粪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找出原因所在。这些经验的获得都得益于马淑华多年的用心。

  鸡舍每天早上要先清洁,然后喂食,每天早、午、晚喂三次,隔几天鸡舍要打一次药。现在,这些工作都由马淑华的员工做了。2002年6月成立的“北京马征富民特种养殖中心”,马淑华任合作社社长,负责全面工作。现在的她,每天除了鸡舍的管理,还要接待养殖户的咨询,处理各种事务,给合作社成员联系销路,定期请技术人员进行上门指导等。

  当上“鸡司令”之前,马淑华也走了不少弯路。1983年,20岁出头的马淑华受集体委托,给旧县镇常里营村养了3000只鸡,盈利3000元。看到效益不错,马淑华自己养起了肉鸡。但由于防疫工作没有做好,4500只鸡,赔了1.7万元。1997年,经过朋友的推荐,马淑华走上了养殖旱鸳鸯的道路。养旱鸳鸯后,带动了旧县镇50余户村民也养起了旱鸳鸯。

  2003年,马淑华正式养殖柴鸡和肉鸡,当年就盈利3万余元。刚开始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幸好赶上扶持政策,她积极参加培训,请人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养鸡厂逐渐走上了正轨。经济效益好了,收入也提高了,马淑华决定带动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如今,延庆县13个乡镇495户成员每年的经济效益近千万元。他们生产的肉鸡全部销售到了北京华都,每年5吨的柴鸡蛋也被当地民俗户全部消化。

  马淑华先后获得全国妇联能手,市妇联致富状元,县政府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一位村民说:“就凭马淑华这股子不服输的精神,我们跟着她干就错不了。”

  

  笔者手记

  当年为了推销产品,马淑华背着一个装满成品的纸箱子,跑遍了北京各大饭店。许多时候都是被饭店经理直接拒之门外,她说那时真的很灰心、很想哭。尽管如此,马淑华没有被困难压垮,她凭着坚韧、认真、执着的劲头支撑到了现在,有了如今骄人的成绩。难能可贵的是,有了成绩的她还想着他人,她常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题 记

  

  一位健康、俊美,正值豆蔻年华的青年女子,刚刚工作5年,一个色素变性的病魔使她成了一名盲人。她没有被厄运击垮,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掌握了电脑和交换机接打电话的操作技术,仍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丰富业余生活,不甘寂寞的她,拜师学艺,她百灵鸟般的歌喉使她在区内外文艺演出中多次捧回大奖,她参加区内文艺下乡和夏日文化广场演出达200多场次,2012年被评为怀柔区十大道德模范提名奖,同时还获得和谐家庭标兵荣誉称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