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光柱
—— 读光柱的诗有感
◎ 乐黛云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我还在深圳大学担任中文系系主任的时候,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的办公室突然进来一位身姿挺拔,面目俊秀的解放军战士,戴着一副深褐色眼镜,这就是在边境战斗中失去双眼的战斗英雄史光柱同志。一见之下,他既不颓丧,也不忧伤,我全然不觉得他有什么异样,倒是面目中一股英气叫人肃然起敬。他侃侃而谈,说明了他自幼喜欢诗歌,如今他不能再赴前线,希望能在中文系得到深造,以便拿起笔来,进行新的战斗。我们展开双臂欢迎他,不仅给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而且通过他向全深圳市人民生动地介绍了战争与和平,介绍了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们为国捐躯的崇高情怀和牺牲精神。
1989年后,我离开了深圳大学,也离开了我那些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和追求。我未能再见到史光柱,但史光柱却始终在我心里,我遥远地关注着他的行踪,他的学业和他的诗。其实,在我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一丝疑惑:一个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大男孩,突然沉没于无边无际的黑暗,没有一丝光影,没有一线复明得救的希望,而身躯却依然健壮,充满活力,他如何能,又该怎样来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啊!我读着他的诗,摸索着他的脉搏,探索着他的精神世界。
我想下面这首诗正是记录着这一震骇人心的冲击:
灯是不是光明
我不知道
我只知它跟光明
心心相映
它远逝
所有的夜景退出色彩
所有的色彩退出幻境
所有的幻境退出形象
所有的形象退至阴影
灯没了
连吱吱的辞别
忽闪忽闪的眨眼
都没有
溅开的碎片
就像
天体喷出的流星雨
直扑地球
这是多么震骇人心的感受啊!他感到的,只能用“天体喷出”,而“直扑地球”的“流星雨”来形容!他的第一个冲动则是抢夺已经被撕碎的灵肉:
我已陷进终身黑夜
命运关闭我的双眼
我却用心去追寻光明
尽管我被
拆卸得七零八落
扔得一路都是
但我一直从
蚂蝗的嘴里
夜莺的爪下
争抢着灵肉
投入生命矽的重建
不管怎样,他要把自己从漆黑无边的深渊里救出,要把被命运击得粉碎的灵肉重新聚集起来。他把自己比喻为鸟,相信“再小的鸟”都有自己的翅膀,而“再小的翅膀都有天地可以翱翔”,他把自己比喻为桥,梦想着“脊梁交给别人”,“把深沟揽入身下”,他又把自己比喻为被命运践踏的草叶,“根拉着茎叶”,坚持累积着自己的生命。他呼唤着理解与同情,他问道:“你可看懂我的寸心、寸力,读懂我青春的往返,无果的轮回?”沉重的字句满溢着多么深邃的痛苦,多么高远的思绪!
我最喜欢他的长诗《寸爱》。整首诗虽有极其复杂的内容,但我宁愿把它解读为一首情诗。诗人写道:“我也有果木的心,一展多姿多彩,多想给你桃花开、梨花白,给你田野的果熟瓜甜”,然而“我的确是草,守着你,清晨的来,黄昏的去”,“暗淡的是,遥远的地平线,模糊的是,你远去的背影!”他悲愤地问道:
谁能听到
一棵草的哭泣
听懂草情、草语
认识你
是我最大的涅磐
我土里生
地里长
没有花香的生
没有树高的长
有着直露的胸怀
也有面对的胆量
一次次被大脚踩倒
又一次次
从阳光、土地那儿
积蓄着向上的力量
用单薄的全力
撑起我的
一寸绿、一寸香
用单薄的身躯
力拔我每天的一寸高
你可想到我的脆弱
我的坚贞
抽出几瓣弱小的兰
加上我的寸悲、寸喜
便是我生命的全部
这小小的全部
是我一生的高度
我守着寸爱
守着草的胸襟
拥抱着昨天与今天
拥抱着未来世界!
这样的情诗!蕴藏着多少锥心的痛苦,多少无望的挣扎,多少无奈!包含着多少对不公命运的血泪控诉,也包含着多少对生命和爱的执着。
他想象着自己是僻静的小路,是幽幽的月牙,是低矮潮湿的小屋,是不展花瓣的青藤,是有血液,也有火焰的无人走过的草地,是秋林深处点燃灯盏的枫叶……他呼唤着:
岸啊
我的停靠
我的陆地
我祖国的
激情原野、坚实支点
归根结底,支持他的是他为之献出一切而无悔的祖国!是祖国,是即便在黑暗中也要有益于人类的伟大理想给了他力量,支持他跃出痛苦的深渊,“投入生命的重建”。
光柱的诗是血写的诗,是心灵历程的深刻而真诚的记录,这样的诗震撼人心,卓绝独立,将不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