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五期

干粮意识与心连心

  发表时间:2014-03-27 【字体:

   

  ◎ 李怡婷

  9月5日,单位组织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电影从细微处着墨,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的关切,村民的真诚、质朴,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郭百岁老人曾说过一句:“刘邓大军都把我当干粮呢!”在革命年代,人民群众就是干粮,干粮断了,队伍就没法生存。群众是共产党人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本、胜利之源。在我看来,那个年代一块干粮代表的不仅仅是群众本身,同时也是一种意识,一种将群众放在首位,一切以群众为重,一切依靠群众的意识。虽然电影里没有再现,但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刘邓大军看重群众、敬畏群众、想着群众、为了群众,在革命老区与群众血肉相连、患难与共,坐在群众的炕头,吃着群众的抻面,与群众拉着家常,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的情景。而周总理同样也是本着这样的意识,在四个昼夜里,走街串巷,深入群众的田间地头,与大家一起喝菜汤,吃窝头,大雨之夜抢救地瓜苗,熬夜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切为了人民”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一切以群众为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一颗诚心才会换另一颗真心。普通百姓们对党和国家的真挚纯粹的感情同样让我感动。重病的老师脚肿得穿不上鞋,坚持给孩子们补课;八旬老太太把自己的寿材卖了,为了让总理吃一碗自己的抻面;在欢送会上,虽然饿得跳不起来但仍然坚持为总理表演的妇女;还有那些肚子饿得难熬,却千方百计告诉总理千万别为这点事费心的郭凤林一样的老百姓们。他们身体经受着饥饿,心里却满满的,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对党对国家的信念和热爱。

  “你把群众当干粮,群众就会把你当太阳”,这是片中努力表达的鱼水情般的党群关系。在党的这一边,殚精竭虑想要改善民生、振奋民气;在广大人民群众一边,尽管遭受了苦难,但对党的信赖和热爱却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就是党群紧密联系的力量,这就是血肉相依,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民,我们的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党,我们的人民也不会丧失希望;有了这样的党群关系,什么样的错误我们都能纠正,多么大的困难也不能把我们压倒。

  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作为当代年轻党员,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这种“把人民群众当干粮”的意识牢牢根植在心中,任何时候都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解难,才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任,否则,有一天我们再遇到困难,人民群众就可能不会和我们一起扛。只有像周总理那样坐在群众的门槛上,虚心向群众问计,才能真正融入其中,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