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梦同行
◎ 朱轶琳
我是一名80后女生,是一名普通的残疾人工作者,大家还能从我的谈吐中听出我还是一名听力残疾人。
由于出生时的意外,我的右耳全聋,左耳只有95分贝的残余听力,95分贝?那是相当于飞机轰鸣一样的声音啊!当父母知道我是一个有着严重听力障碍的孩子时,他们觉得天都塌下来了!那个时候的他们,唯一的梦想就是,闺女要是能学会说话,会念自己的名字该多好啊!结果我通过助听器听到了鸟儿的歌唱,和小伙伴们一起走进了普通小学。父母的梦想又高了一点点,闺女要是能与健全孩子交流,会认几个基本的汉字就好了,结果我顺利地小学毕业并考上了重点中学。此时的父母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希望我能好好学习,将来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结果我考上了大学,找到了称心的工作,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每每回想起我的成长之路,父母时常感慨,就是凭借着那一点点希望,一个个梦想,我打破了无声的桎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最终将幸福牢牢抓在了自己的手里。
我知道,过去所有的记忆如今都变得光彩眩目,即便有黯淡,也被灿烂的阳光照得暖暖的。翻开儿时的照片和日记,从蹒跚的小脚印到歪歪扭扭的小字,从相片中不显眼的小丫头到阳光自信的大姑娘,从父母俊朗优雅的面庞到沧桑慈祥的笑容,从一份份绝望的诊断证明到一张张鲜红夺目的荣誉证书……我知道,我生在幸福的家庭,生在幸福的社会,生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
在那个还没有提倡融合教育的年代,我的求学路也因着我的梦想艰难却并不悲壮地前行。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走进聋儿学校,看到聋儿们打着手语,我的头摇得像波浪鼓,用当时只有爸爸妈妈才能听得懂的语言说道:“爸爸妈妈,我不想上这样的学校,我想说话,想用嘴巴说话,不用手说话”。于是,妈妈毅然地抱起我,头也不回地往家走,一边走,一边安抚我:“咱不去,咱不去,咱去闺女想去的学校”。中间的过程不想再细说,我最终如愿地走进了普通小学,与健全的孩子们一起生活学习。从小我就知道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要想取得一样的成绩,就要比他们多付出十倍的努力,但是我有自己的梦想,就是我要让我的爸爸妈妈为我骄傲。我坚持着我的梦想,乐观地生活,努力地学习,友好地交友,当我手捧着大学毕业证拥抱爸爸妈妈时,爸爸满眼含泪地说:“闺女,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进入残联,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因为我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我有责任也有能力将爱往下传递,我将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实现我最灿烂的梦想。几年的残疾人工作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多年来,西城区区委区政府将民生工程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保障,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更是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特别关爱,从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解困、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逐年加大扶持力度,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渐成风尚。我忘不了适配了个性化辅助器具后的重度残疾朋友昂首走进社会时的自信笑容;我忘不了残疾人艺术团轮椅空竹高手们用双手抖出的优美“画卷”;我忘不了实施无障碍改造后残疾人家中焕然一新的舒适环境;我忘不了在我作为团支部书记代表区残联参加区直机关活动取得优异成绩时那雷鸣般的掌声;我忘不了在残奥会志愿者培训课上,志愿者们握着我的手说:“小朱老师,是你让我看到了残疾人身上的梦想与希望……”
今年8月,我满29岁了。如今的我已幸福地为人妻、为人母。当然,我不会忽略幸福背后的艰辛,因为它们也是我成长中永往直前的动力。没有哭就没有笑,没有苦就没有甜,没有挫折就没有勇气,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没有梦想就没有收获。从小到大,一个个梦想伴着我和我的家人一步步走向成功,我将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一如既往地向着我的下一个梦想迈进,那就是做一名出色的残疾人工作者,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残疾朋友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最后,我想用手语结束今天的演讲:与梦同行,有梦就有希望,希望之心不灭,人生就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