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五期

海淀区积极探索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模式

  发表时间:2014-03-27 【字体:

   

  ◎ 朱东琼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竞争压力过大,矛盾增多,生活节奏的变快等原因,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另外,生活压力、感情创伤、生活环境恶劣等刺激因素也易诱发精神疾病,这不仅给患者本人造成极大痛苦,也给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甚至直接危害社会和谐稳定。为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更好地康复,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各种负担,海淀区积极探索精神残疾人康复治疗的科学方法,创新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新型模式,学习、借鉴、运用和引进了国内外精神残疾人康复的先进方法,不断做好精神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较好地推动海淀区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首家精残人之家——玫瑰园

  

  为探索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模式,2009年9月,在意大利全国爱心与服务协会的支持下,海淀区在苏家坨镇周家巷建立首家意大利模式的精残人康复之家——玫瑰园,这种建立于社区内的家庭式康复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家。

  为更好地学习意大利精神康复服务的先进模式,我区先后三次组织精防院和残联的工作人员到意大利参观学习。同时,邀请意方专家对病人及其海淀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学习了意大利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模式、先进理念及成功经验等。通过建立中途宿舍玫瑰园的家庭式康复服务形式,不仅为患者和社会节省了大量资金,极大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同时也为精神患者的康复和回归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玫瑰园即是借鉴意大利的康复模式,其租用了一个小区内的一栋别墅作为康复病房,由6至15名康复者组成特殊家庭,并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住在玫瑰园的患者已全部进入康复期,所有病人需要进行专业评估后方可入住,并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在此,他们按工作人员分配的家庭角色承担各自的工作,清扫卫生、做饭、洗衣等生活杂务分别由患者自己承担。他们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除在园内完成各自的劳动任务外,还可以外出购物、旅游等。病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玫瑰园的装饰和布置都是由患者和工作人员亲自动手共同完成的,房间内悬挂的是由他们自己亲手绘画和编织的装饰作品。生活区、学习和工作区、娱乐区等划分清楚,布置有序。在此,工作人员还根据每位患者的特点和爱好,组织开展了书法、绘画、手工编织、音乐、舞蹈等各种技能培训和文体活动。在此康复的患者告诉我们,他们又找到了家和被关心的感觉,也重新拾起了回归社会的信心。

  一位病人在住进玫瑰园的第二天在日记里写道:“玫瑰园内有树:石榴树、柿子树、樱桃树等;有花:扶桑、老来少等;有蔬菜:白菜、香菜、西红柿等。在庭院里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旷神怡之际,不禁想起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想这里的花园庭院使我们可以过一种回归自然的康复生活。回想在医院的生活,有恍如隔世的感觉”。由此可见,精神残疾人对自由生活是非常向往和渴望的。玫瑰园的建立,使精神残疾人在选择治疗方式方面多了一条途径。2011年,在玫瑰园康复模式的基础上,我区先后成立了以社会生产、社会服务以及康复服务、康复训练为主要内容的牡丹园、水仙园等10家精残人之家,也为60多名精神残疾人适应社会回归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中间过渡方式。

  

  逐步推广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

  

  作为探索,海淀区在中途宿舍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减少住院规模,增加社区治疗。据统计,海淀区共有建档立卡的精神病人近9450人,持证精神残疾人4848人,大部分生活在社区。为此,海淀区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根据精神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先行在苏家坨镇周家巷和万寿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分别建立了农村和城市精神残疾人两个试点社区康复站,站内设有各种康复小组,为患者提供生活、社交、认知等技能训练。社区精神康复站的成功运行,不仅为精神残疾者提供了培训和交流的平台,也初步构建起精神病人从封闭病房到开放社区的三级康复模式。此外,海淀区还利用职业康复站,使处于稳定期的精神残疾人通过职业劳动进行康复。目前,海淀区已建立28家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站,陆续将在每个街道至少建立一家社区精神康复站,逐步建立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家庭康复为依托、精神卫生机构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的精神疾病康复体系。

  社区精神康复站作为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和家庭之间的中间机构,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生活在社区的精神病人进行病情监测,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精神康复服务,保证了社区精神疾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的同时进行职业康复劳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娱疗等,从而极大地减少了疾病的复发。

  为鼓励精神残疾人重返社会生活,海淀区还积极探索精神残疾人“回归社会”康复模式,通过以社区康复站为单位,组织植树、厨艺比赛、参观游览、联谊会、运动会以及由亲友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各种接触社会的机会。同时,社区康复站还开展了各种功能培训等服务项目,包括个人生活能力训练、工作或学习能力训练、心理康复训练等。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工作学习能力,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了自信心。

  社区精神康复站的建立,不仅为辖区的精神病人提供了先进、系统、连续、个性化的精神康复服务,也为家属搭建一个相互沟通、学习的平台,改善了患者的社会心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从2009年至今,海淀区有近800位精神病患者,入组加入社区精康站,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实现全覆盖

  

  为切实解决海淀区精神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建立精神残疾人康复的长效机制,海淀区在做好康复服务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研究出台了《海淀区精神残疾人免费服用精神类药品补助暂行办法》。此举,不仅解除了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也确保了海淀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2009年,海淀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政策,凡具有海淀区户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精神残疾人,都能够在社区精防医生指导下,免费服用指定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开具的适合自己病情的五大类精神类药品,目前,共有2668名精神残疾人申请并享受免费用药,可选的药物品种已达40多种。自2009年至今,区财政先后投入经费约近600万元,基本实现了有需求的精神残疾人全部享受免费服药。

  精神类药物的免费发放,只是精神残疾者走出医院病房,回归社区的基础性一步。据悉,海淀区公共委、区卫生局和区残联等部门,正在积极努力地把已经度过急性发病期,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送进残疾人活动场所,如残疾人温馨家园、社区康复站等,使他们与普通居民一起活动,逐步恢复其正常的社交,并接受医生和社工的照料,确保按时服药,病情稳定。目前,海淀区已建立了34个残疾人温馨家园和41个职业康复站,共有230名精神残疾人在职康站内进行康复,并有近60人通过职业康复还实现了各种形式的就业。同时,区精防院还计划今后针对不同情况的精神病人,分层次地进行日间康复活动、家访、职业康复站医疗支持等不同的管理方式,全程管理逐渐惠及每一个精神残疾人,在全区各街镇实现全覆盖。

  为进一步探索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模式,目前,海淀区残联与卫生局已联合启动了精神残疾人社区与居家康复试点工作,计划筛选350名稳定期精神残疾人,通过临床精神科医生、社区康复协调员、精神残疾人监护人或近亲属及其他辅助人员,在社区、家庭中进行生活、社交、职业技能的康复训练,帮助精神残疾人真正走出家庭,重返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