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五期

让有声的世界充满爱

  发表时间:2014-03-27 【字体:

   

  ◎ 刘会生

  在五里坨红卫路天泰山脚下“漂亮妈妈”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有这样一个特教老师。她23岁第一次接触聋儿,24岁从零开始学习语言康复教学,28岁首创国内家庭式聋儿康复模式,31岁创办“小桔灯”聋儿康复中心,32岁又一手创建了“漂亮妈妈”听力言语康复中心。经她手康复的聋儿超过近六百人。她就是漂亮妈妈听力言语康复中心特教老师高丽娟。

  

   

  

  2000年7月,学中文出身的高丽娟已经是河北某小学的语文老师。但她并没有陶醉于一份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生活,总想为社会做一些事。一个偶然的机会,高丽娟随同学到北京一家聋儿康复中心做了志愿者。她帮着给孩子喂饭,做游戏,教聋儿练发声,对聋儿有了感性的认识。但临行前的一幕却彻底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

  在康复中心大门口,一位衣着过时,面带倦容的年轻妈妈双膝跪在地上,对着自己的聋哑孩子反复矫正发音:“老——师,老——师,妈——妈,妈——妈……”年轻的母亲双手捧着孩子的小脸,眼睛里满满的都是焦虑、期待和爱。高丽娟被眼前的这对母子深深地打动了,她走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这对母子来自农村,家里经济非常困难,为了给孩子康复,他们只得在北京的郊区租房子,每天来往康复中心都得至少四个小时。为了减少开支,妈妈每天只吃一个馒头充饥……

  眼前的一幕,使她的内心受到震撼: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聋儿的康复更会彻底改变一个家庭的状态,如何让聋哑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他们比一般孩子更需要老师。从那一刻开始,高丽娟的内心已经和聋儿紧紧缠绕在一起。

  而让高丽娟决心以聋儿特教为终身事业的却是一个“意外”。那是2000年底,一位外地母亲来接孩子回家过年。见面时,孩子高声喊出了“妈妈”两个字,当时那位母亲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第二声“妈妈”响起时,那位母亲已经热泪盈眶。她说,这声“妈妈”已经盼了5年。流着眼泪,这位母亲把孩子拉到高丽娟身前,让孩子也喊了她一声“妈妈”。那一刻,突如其来的感动,让高丽娟也泪流满面,她把孩子紧紧拥在怀里。

  那一刻她深深理解了“爱是最动听的语言”这句话的意义。她决心今后要以自己全部的爱心,履行着一个母亲的诺言,她不仅教孩子们说话,更把爱的种子深深地种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经过一番思考,高丽娟辞掉了安逸的工作,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经人介绍到北京聋儿康复中心工作,开始了自己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崭新历程。

  

   

  

  2012年5月的一天,在京津唐高速公路上,一辆越野车正在向天津方向疾速行驶,汽车越廊坊、过天津,驱车200多公里来到河北省黄骅市郊区的一个小渔村。

  “小新衡,你康复的怎样了?我们来看看你,做一个回访。”说完,高老师在新衡的家门口将崭新的书包送到他的手中,并将1000元钱和从北京带来的米、面、油送到新衡爷爷的手中,感动的爷孙俩热泪盈眶,连忙将高老师一行让进屋。

  原来,小新衡是漂亮妈妈听力言语康复中心的学员。经过一年多的口齿唇舌气息训练,已能借助电子耳窝简单听说。但由于家境贫寒,虽然中心多次为他免除了学费,但他还是中断学习回了老家。高老师放心不下,做梦都梦到这个孩子。在她的多次要求下,中心的主要领导来到了他家。

  当了解到小新衡因中断了训练,听说能力下降的情况后,高丽娟心痛的掉了泪。她和同行的同事商量后,决定免费为他康复,并减免食宿费。虽然,新衡因种种原因没成行。但高老师一直牵挂他。免费为他提供近千元的电子耳窝电池和数据线。像这样回访和减免学费的事情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从事聋儿康复工作不能想赚钱致富,而要有爱心,要当做一项公益事业来干。”高丽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很多家庭贫困的孩子,有的康复到一半就交不起学费,高丽娟从来没有催促过家长,“孩子的最佳康复期就是很短的几年,因为钱的问题就把孩子推出校门,我们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2007年,山东郝女士夫妇为了让6岁聋儿青林恢复听觉而倾家荡产,一家人寄居车库的事情一经报道,陈老师和高丽娟夫妇经过商量,立刻将孩子接到中心进行免费康复。

  在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工作的三年,高丽娟每天的生活重心只有孩子,她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甚至连喝水和上厕所都与时间赛跑。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让高丽娟心力交瘁,长期咽炎未能及时根治,2004年高丽娟查出了肾病。“父母心疼我,埋怨我为了孩子,甚至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高丽娟如今仍在常年服药,她却很坦然地笑着说:“我从来都没有后悔做聋儿特教,因为只有看着孩子,我才是最快乐的。”

  2005年,身怀六甲的高丽娟加重了肾病的病情,不得已,她只能忍痛暂时离开了康复中心打算休养一段时间等孩子生下来再回到工作岗位。可此时,她优异的教学质量早已一传十,十传百,名声在外。在她离开学校后一个月,11岁的湖北学生刘华新的妈妈找到了她。刘妈妈哭着央求她:“高老师,我知道您身体不好,但孩子实在离不开您啊,学讲话学了一半,现在谁教也不肯张口。您看能不能把他放在您身边带着。” 善良的高丽娟被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感动了,她点头答应了。

  从此一年半的时间里,高丽娟从家到医院,从菜市场到药房,时刻都把刘华新带在身边,每天至少进行4小时的专业语训,并在生活中培养他的语言和交往能力。华新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如今,他已回到母亲身边,成为一名普校的高中生。

  在家休产假期间,高老师在自己家里腾挪出一间卧室和客厅继续从事着聋儿康复工作。每天,她一边给孩子哺乳一边为康复孩子做着教学课件和训练,儿子的母乳时断时续,康复教学一天也没有间断,长期的高节奏生活使她的身体透支,中药调理后,她不得不中断了儿子的母乳喂养,致使儿子头发枯黄身体单薄。但2年来近10余名聋儿取得预期康复效果,家长看到希望聋儿家庭有了欢声笑语!

  

   

  

  “高老师,我的孩子已上ACC生态双语幼儿园,与健全孩子一起上课了,我还想让孩子中午在这里训一个小时,不知行不行。”“可以,增加个训能让他比一般的健全孩子还棒。”

  原来,家住金顶街四区的郝珏3岁刚到中心时,只会说“爸爸”“妈妈”,但咬字不清,更不清楚是什么意思。高老师为他量身订做了个性康复方案,给他上听觉查知课,让他学会辨别吃饭、喝水的不同;上听觉辨识课,让他理解吃饭、喝水的含意,学会反馈,并增加与老师、与同学的交流、交往。经8 个月的康复,郝珏能聊天了,并尝试着学说英语。

  在漂亮妈妈听力言语康复中心康复的孩子之所以康复效果好,就在于高老师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让他们时刻都集中注意力。上课时老师手边要放各种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饼干、玩具、模型等等,一旦孩子对一种事物厌倦了就立刻拿另一件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反复不停地强化进行口齿唇舌气息训练。

  在10多年的时间内,她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研读专业书籍,甚至还跑到医院向专家请教,先后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家庭聋儿康复模式和方法;面对家长一次次无助的哀求和孩子纯真的面孔,高丽娟开始琢磨自己办一所专业的聋儿康复中心。2009年,漂亮妈妈听力言语康复中心诞生了。

  为了让中心运转起来,她恳求任中学教师的丈夫,放弃公职支持她组建团队,服务更多的聋儿和聋儿家庭。2009年,一支拥有特教专业能力的近10人的小团队诞生了。高老师的聋儿康复工作也从小打小闹发展为民办社会组织,聋儿康复工作成为高老师的事业。

  为了完成从一名特教老师向特教行业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她又重打鼓另开张,投入了全部精力。她既是中心主任,主抓康复教育教学,又依旧在一线指导语训幼儿。没有制度不成方圆,高老师将多年从事特教工作的经验加以整理,并与专业团队研讨,制订出了语训教师岗位职责、考勤制度等8个制度。经过探索,他们将23名教师的工资奖金与聋儿康复质量相挂钩,每月每季每年都要进行评比,对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同时,在区残联指导下,中心还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

  经过不懈的努力,高老师和他的团队又摸索出了8+2+1+爱——康复训练模式。专业教师依据评估制定孩子个性化康复教学计划、内容和目标,让孩子在8个月能听会说;强化交流沟通习惯,衔接常规幼教、小教课程,特教老师全程跟踪,针对性巩固教学,让听障儿童能够和健全孩子一样生活、学习;2个月康健融合教育增进认知、理解;1个月现场、远程30课时的家庭康复训练专业知识培训,让每一位听障儿童家长具备相应针对自己孩子的康复训练技能;用“爱”来呵护孩子的一生,对康复幼儿进行10年追访,康复中心建立离园听障儿童档案,回访指导。特别是QQ视频连线和寄送光盘等服务让父母了解孩子康复状况,配合中心帮助孩子更好康复,使中心的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2013年5月6日下午,区委书记荣华到漂亮妈妈听力言语康复中心调研,使高丽娟更增强了做好聋儿康复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荣书记听取了高丽娟的汇报,视察了聋儿康复的教学情况。希望她和她的团队在聋儿康复工作中继续探索,为北京和石景山区的聋儿康复工作摸索出一条新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老师和她的康复团队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