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生命极限的攀登者
——来自圆梦文学联谊会的报道
◎ 张骥良
云蒙山的秋色是迷人的。
九月中旬的一个双休日,云蒙山下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北京圆梦文学联谊会的二十多位残疾人文学爱好者。他们当中,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航天事业奉献过青春的残疾人,有在纺织工业联合会工作的硕士研究生,有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残疾人发明家,还有发表过500万字作品的盲人作家、区人大代表,残疾人画家以及因重残而渴望走出家门的残疾人文学爱好者们。
这支既不整齐又不威武的队伍如同一道流动的奇异风景线,吸引了其他游客的注意。
对于肢残人来说,一个小小的台阶,就如同一座山; 而对于盲人来说,平日盲人连过一条马路都胆战心惊,更别说去郊游了。现在,这些残疾人之所以敢和云蒙山叫板,是因为他们是一个集体,一个梦想着攀登文学与人生两座高峰的集体。每一位勇敢的攀登者,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奋斗故事,眼前这座云蒙山和山上的无限风光,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次挑战,挑战残疾,挑战命运,挑战生命的极限。
“敢斗奖”获得者张玉刚
张玉刚好像再也爬不动了,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他毕竟也是55岁的人了。站在那儿直喘粗气。他因儿麻落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心和身体一直也没有停下攀登。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凭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靠着一本无线电普及读物,边读边干边思索,利用家里的废旧材料,组装出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改革开放向残疾人敞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他考进了清华校园。作为班里唯一的残疾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毕业后,他经历了企业倒闭、下岗,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他挺起腰杆下海经商,肩负起一个家庭的生活重担。
当选石景山区肢协委员后,他才发现残疾人群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于是,他放下了前景十分看好的电器经营,一头扑进了他所热爱的残疾人事业中去。有人实在不理解他的做法,放着前景不错的生意,却投入到没有一分钱回报的事业。他在石景山区肢残人协会抓文娱活动,一干就是十多年。2010年,张玉刚协助原北京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刘京生组织了两次全市性的“金点子”残疾人辅助器具创意大赛,帮助一百多位残疾朋友展示了他们在辅助用具方面的创意。今年10月,张玉刚发明的金点子项目“聋人用电视字幕系统”在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上展示,并得到张海迪主席的充分肯定。
去年,张玉刚与另一位肢残朋友马仲春一起,选编了《春江水暖》和《花开有声》残疾人文学作品集。在残疾朋友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也许是这两本书造成的影响,不少喜欢文学的残疾朋友坐不住了,他们渴望在一起交流阅读心得,探讨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个热点、难点问题。广大残疾朋友的渴望,与中国盲文图书馆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开展残疾人阅读与文化活动的初衷不谋而合。在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在张玉刚的身边,围拢了一批来自城六区的残疾人文学爱好者,圆梦文学联谊会诞生了。
最初,圆梦文学联谊会是以文学沙龙的形式出现的,在2013年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文学沙龙的作家系列讲座开始了,著名作家周国平来了,北京作协刘庆邦副主席来了,有“中国第一编剧”之称的剧作家邹静之来了。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散文家林非也来了。20多位作家们一起,走进了残疾人文学爱好者中间。让前来听课的残疾朋友们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路。张玉刚的手机成了残疾朋友们的听课热线。他逢人便说,“文学沙龙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没有中国盲文图书馆的鼎力支持和残疾朋友的齐心协力,是办不成的。有大伙的支持,残疾朋友的文学沙龙一定会办出特色来。”
汗流浃背的张玉刚,喘着粗气,跟了上来。大家伙一致提议把“敢斗奖”颁发给他。这个奖既没奖章也没有证书,它只在朋友们的心里,对于获奖者的他来说,这就足够了。
志愿者何东明
在来密云的路上,何东明还是个残疾人。从登山的那一刻起他就变成了健全人,一位志愿者。登山时,他要用一只手给重残的李茹助一臂之力。这个基层领导者,连郊游都没忘了自己的职责。
他曾经是一个特殊的航天人。
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和他的家人一起,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一个干就是20多年。说他特殊,他毕竟有好几个特殊之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个十几万人的大集体里,他是唯一一个埋头苦干的残疾人。
他还是一个特殊的作者。一是在电脑十分普及的今天,他的写作依然使用钢笔。沿用那种刀耕火种的书写方式,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说法:“用笔写我能得到一种快感,感知一种内心深处的愉悦。”写作前的准备也很独特。他先用凉水泡个澡。然后再正儿八经地坐在写字台前。也许是凉水刺激了他的中枢神经。他的笔下文思潮涌。思索随着笔尖的移动,感情畅快地倾泻在笔记本上。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一写就是20余年,写满了几十个笔记本!但他几乎没有拿出来发表过。有不少朋友问过我,写了这么多东西不发表有什么用?他说:“我对社会、人生、命运、残疾的认识、理解、判断,全写在这些笔记本里了,我是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只要笔下写高兴了,写得心里痛痛快快,这就足够了。”他用深入思考的成果和百姓沟通,群众信服他,他心里就踏实,工作起来更有劲头。
下山时,他又重操旧业,继续当起了志愿者。
在风浪里书写人生的李茹
李茹算是一个老年京飘,是文学沙龙里的外来客了。出游带不带轮椅?李茹真有点犯愁了,带吧,自己用着方便,但注定要给大家伙添麻烦。不带吧,自己确实又很不方便。有的朋友看出了她的为难之处,主动安慰她:“带上轮椅吧,有我们大家呢!”
让大家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么一个重残而年过半百的弱女子,竟然是一位游泳爱好者,而且成为残疾人朋友的游泳教练。在沈阳她有上百名弟子。她来北京时间不长,竟然有30多位残疾人朋友拜在她门下学游泳。同样架双拐的残疾人歌手董淑芬原来对学游泳没有信心,李茹一个劲儿地鼓励她,还用她自己学游泳的体会启发她。在李茹的一再鼓励下,董淑芬横下一条心下了水。“李茹教得实在得法。我很快就学会了与水打交道,成了一条在水里自由自在的鱼。当我在水中充分享受搏击风浪的快乐时,我从内心里感谢李茹。”在我们文学沙龙里,还有好几位李茹的弟子,说起他们的游泳教练,一个个都是赞不绝口。
此外,李茹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残疾人作家,她是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她组建了一支沈阳市残疾人文学创作的民间社团,办了自己社团的内部刊物。在沈阳市残联资金的支持下,由她选编了一本残疾人文学爱好者诗文集。凭着她和朋友们的共同奋斗,这个民间社团不断壮大,如今已是100多人的文学队伍了。
由于残疾人朋友的介绍,她走进了我们的文学沙龙,成了我们这个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又回家了,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次郊游,令我感动的地方太多了。残疾人朋友之间的团结互助,真诚友善,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客人,实实在在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体会到这个文明古都的包容与博大。我庆幸自己在他乡找到了故乡的感觉。”李茹激动地说。
为事业想学写作的李凤艳
李凤艳在丰台区残联做社区专职委员。她在基层社区很受残疾人及其家属的信任。张玉刚慧眼识珠,把她介绍到文学沙龙来。“咱们沙龙里缺少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我才把李凤艳拉了进来。她年轻,残疾程度也比较轻,将来咱们沙龙有些跑跑颠颠的事,就让她跑吧。”
张玉刚的眼力不错,李凤艳第一次参加沙龙活动,就赶上这次出游。她果然充满了活力与热情,扶这个一把,帮那个一下,还时不时提醒我:“这个台阶高,注意,走路尽管靠左边,右边危险。”
她喜欢文学。作为社区的专职委员,她要把残疾人自强自立的典型人物宣传出去,把社会关爱扶助残疾人的典型事迹报道出去。她报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和沙龙里的每个成员交往着。幼年时,她特爱逛公园,每次都是爸爸背她去。长大后,因为行动不便公园已经很少进了。这一次由于有了大家的帮助她也登上了云蒙山。“和大家一起,欣赏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这是一件多么心旷神怡的事啊!”作为社区的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她非常了解残疾人的内心世界。自己身边的那些残疾人朋友,有故事的还真不少。她也暗暗下了决心,将来自己学会了写作,一定把这些故事都写下来。她亲身感受到了这个民间文学组织的魅力,这里不仅有文学,更有丰富多彩的拼搏人生,同样有令人怦然心动的故事。
“袖珍爷们儿”
文学沙龙第一天的活动是登山,第二天的活动是涉水。在一条并不宽敞的小河里漂流。对于每一位残疾人朋友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20多人中,只有我在妫河漂流过一次。其他朋友还没有体会过。然而当大家来到河边见,心早就飞到河面上,大家想试一试自己的胆量和勇气。刚才还有点害怕的几个女成员,也争先恐后来到了河边。
我和来自朝阳区孙河乡的王杨上了一条船。我是这个团体里唯一的视力残疾人,而王杨是肢残人。我们俩虽然残疾类别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那种因个儿矮被称为“袖珍老爷们儿”的人。船漂了十几米,就再也飘不动了。原来水的落差太小了,船根本没法儿往下漂流,我们只有使用双桨了。我们俩一人拿一支桨,船一个劲儿在河里打转转,说什么也不往前走。
王杨虽说划船不行,可是个读书高手。只有20岁的他,迷上了国学。深入研读了诸子百家,既读孔孟又读老庄,同时也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他的理想是把中外古今经典著作的底子打得十分扎实,将来做一个具有公益之心,又懂得大爱的儒商。他说这条小船没有划好,一定要找到失误的原因,将来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他首先要定位好人生的航线,和他将来的另一半共同发力,把人生的那条大船划向理想的彼岸。
正说着,后面的那条小船划了过来。船上原来是王媛荣和马萍。两个人干的都是残联的协管员,王媛荣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当地的盲人朋友有了困难,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去敲她家的门。而马萍业余时间埋头于文学创作,在《渔阳文艺》上不断发表诗歌,散文作品。成为了县作家协会会员。见到到这两位朋友,我们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这是我们船队的最后一条船了,我们总算抓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我们的船拴在了她们的船上,这下我们连力气都不用使了。
山野的风光是静谧而又甜美的。蓝天上,白云和我们一样自由自在的飘动着;秋风还没有改变大自然的颜色,山由于树的覆盖,依旧是翠绿翠绿的。我用我那点儿微弱的视力“欣赏”着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耳边响起王杨用手机播放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虎气十足的沙龙骨干刘建民
他是我们文学沙龙里能写善画的才子,他叫刘建民。是当代虎王姚少华先生的入室弟子。最近又被权威拍卖机构评为“最有升值潜力的十大画家”之一。在我们这个文学沙龙里,他是发表作品较多的一位。自然而然成了沙龙的笔杆子。写个会议纪要,写份策划书,搞一篇新闻报道,自然成了他的份内事。他虽然不是沙龙的一号负责人,但他自发的与何东明一起,为我们这个文学沙龙的发展献计献策,成了张玉刚的左膀右臂。
在沙龙里他可算得上一个胆子大的人,他敢摸老虎屁股,数过老虎嘴里究竟长了几颗牙?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动物园里的人员帮助下完成的。为了把老虎画得活灵活现,每到节假日他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到动物园写生上。由于去的时间长了,工作人员自然而然认识了喜爱画画的小伙子。他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跟工作人员套近乎,工作人员也被这个年轻人的执着感动了,居然把一只小老虎抱了出来。他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抱着小老虎照了一张相,相片上他咧开大嘴笑得那么开心。工作人员把大老虎赶到离他最近的地方,掰开老虎的嘴让他数数老虎长了几颗牙。还拍拍老虎的屁股,让老虎翘起尾巴来,让他尽量看得更清楚一点。对此刘建民从内心里充满了感激。
说起沙龙的发展,刘建民说:“要发展,还真离不开那股子虎劲儿。如果沙龙开展活动,需要我出力,画只老虎送给人家没问题。”
这就是刘建民,一个画虎又虎虎有生气的人。
了不起的杨婧
硕士杨婧是我们沙龙里学历最高的人。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主修俄国现、当代文学。在这次出行的过程中。她的私家车在派上了用场。从住宿的绿野小寨到景点的路程可不近,往返还需用车接送。她为人豪爽,有与南方女孩不一样的性格。当大家向她表示感谢时,她总是大大咧咧地说:“这算不了什么。”
在这群残疾人文友当中,她尽管同样拄着双拐,但残疾程度还算是比较轻的。她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这或许与她的性格有关,凡是不甘落在他人的身后。在离云蒙山瀑布不远的地方,这个架双拐的女性引起了两位老外的注意。在这样的地方,在这么难走的小路上,怎么会出现残疾人的身影?他们用英语聊起来,当外国朋友得知她会俄语时,他们又用俄语交谈起来。她自豪地介绍起老北京的风景名胜和民俗,而那两位老外,很想了解她的生活与工作情况,她大大方方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也介绍了与她同来的这些残疾朋友,最后,那两位老外向她竖起了大拇指:“了不起,中国的残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