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五期

走进江西鹜源

  发表时间:2014-03-27 【字体:

   

  ◎ 刘会生

  在春暖花开的4月初,我和女儿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奔赴向往己久的最美乡村—江西鹜源。

  在从九江到鹜源的高速路上,路两旁的茂盛花草和满眼春色使我的眼前一亮。但一到鄱阳湖,看到发黄的湖水,我的好心情一下凉了半截,有些失望。车到鹜源,一下高速,就看到山路弯弯的沿途,古树参天,植被茂盛,一条涓涓流淌的山溪,给不太宽阔的山路镀了一道银边。山溪水清见底,光可鉴人的鹅卵石变换出无穷的彩色图案。

  而更令我大饱眼福的是那如诗如画油菜花海。黄灿灿的油菜花与洁白的梨花、粉嫩的桃花把婺源的田野装扮成一片花的海洋,与粉墙黛瓦的民居构成一幅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置身其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受,让心灵自由飞翔,尽情释放。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刚巧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域,属于三不管地域。几乎没有工厂,没有战事,自然环境没有被破坏。鹜源之山作为黄山之余脉,东高西低,且走势奇特称其为三天子都。远望其山山峰戏云,雾缠似带,近观,棵棵奇松势如盘龙,樟木伟岸参天,奇花争奇斗艳,处处飞瀑如条条银河天外飞来,又似飞龙云中而降。站在1629米的大鄣山顶峰西可瞩石钟山,北可眺齐云山,东望黄山,南瞻上饶。可以说是眼界大开,心情豁然开朗。

  由于山多,每一道山谷里都有一条溪流,因而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婺江、武溪等11条支流使婺源之水源源不断。来这里的人仁志士称婺源之水就象围在美女脖子上的一条银色项链。

  坐在车上,回望腾腾云海波澜壮阔,当你徜徉于石城和石林,忘情于曲湖、虎滩,真感到恍如仙境。这正应了那句诗——在鹜源看山:绿荫掩日,可敌青城;在鹜源看水,秀水如歌。

  从三青山来到李坑已是傍晚,在晚霞的映衬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由西向东穿村而过;溪水两岸,粉墙黛瓦徽派古建、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青石板道纵横交错,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人们坐在木制小船上,看着两岸过往的人流,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进入村中,但见清初木材商人李瑞材所建的故居。进入大门,门楼、门罩处的石雕、木雕和砖雕煞是精美。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一边还雕有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再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堂,是小姐的房间。正中间的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高堂。村里的大夫第、文昌阁、文峰塔等建筑都是这样依山傍水、雕刻精美、布局全理的古建筑。屋舍都是砖木结构,高高的屋檐之下,是木棂门窗;门窗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飞禽、瑞兽,古典文雅,栩栩如生,成为凝固的音乐。

  坐船在鸳鸯湖看鸳鸯犹如步入仙境。在周围青山的映衬下,近千亩的湖面碧波荡漾,在蓝天绿水间,无数的鸳鸯成群结队地飞翔。有的结伴而行,有的在岸边觅食。据说,鸳鸯湖是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每年冬天有2000多对鸳鸯来到这里越冬。

  婺源自古有“书乡”的美称,从宋代以来,这里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江湾曾是江泽民主席的祖上居住地,江家祠堂里江家家谱至今仍保存在江家人的后代手里。婺源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婺源博物馆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誉;傩舞、茶道、抬阁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乡野。全县有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婺源还是电影《闪闪红星》、《聊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电影的拍摄地。徒步在这里旅行,不经意路过的一棵古树、一株老藤、一段断壁、一眼深井可能都蕴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