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2  >  2012年第二期

丰台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调查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2-05-22 【字体:

◎ 丰台区残联理事长 王跃进

  图为王跃进理事长为残疾人送温暖图为王跃进理事长为残疾人送温暖
  

  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工作的基础,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丰台区实现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十二五”时期,丰台区提出了深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目标。为了全面掌握区残疾人康复总体情况,切实将深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任务落到实处,我们通过康复需求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丰台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摸清了丰台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主要作法和存在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丰台区残疾人康复需求基本概况

  根据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显示,丰台区有各类残疾人9.23万,占全区常住人口总数5.88%。截至2011年11月,共有持证残疾人29809人。性别构成:男17747人,占59.54%;女12062人,占40.46%。残疾类别构成:视力残疾3675人,占12.33%;听力残疾1464人,占4.91%;言语残疾111人,占0.37%;肢体残疾人16793人,占56.34%;智力残疾3339人,占11.2%;精神残疾3625人,占12.16%;多重残疾802人,占2.69%。2011年,丰台区开展了康复需求调查,各类残疾人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2.22万人,占户籍常住人口的2.2%;有康复医疗需求的0.33万人,占康复需求总数的15%;有功能训练需求的0.26万人,占康复需求总数的12%;有辅助器具需求的1.7万人,占康复需求总数的77%。对残疾人需求,我们做到了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康复需求、经济状况四清楚。

  二、丰台区康复工作的主要做法

  如何开展多样化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水平,提高其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我们开展残疾人工作面临的核心课题。

  (一)纳入规划,着力构建残疾人康复工作管理服务体系

  1、加强领导,纳入规划。丰台区成立了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了职责明确、制度健全、经费保障、政策相互融会贯通、工作上互联互动的管理合作协调机制。把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统筹安排,做到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目标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康复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康复工作计划及考核纳入区、街乡镇残联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考核之中,残疾人康复纳入卫生医疗保障体系、纳入社区建设之中、纳入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2、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街乡镇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中,并进一步细化任务指标,量化考核标准。区卫生部门建立完善了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区属医院成立了康复指导机构并设立康复科。民政部门把康复工作融入社区建设,出台了对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政策。公安部门把精神残疾人的监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残疾人免费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就业咨询,推荐就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提供就业渠道。各街乡镇也结合各自实际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措施,确保康复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3、整合资源,完善服务网络。加强康复技术指导网络和康复服务网络建设,丰台区成立了由辖区5家二、三级医院,3所培智学校组成的六类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各街乡镇在辖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指导站21个。各社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残疾人“温馨家园”、“职业康复站”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站193个。选配了336名专兼职的社区康复协调员,从事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形成了以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为龙头,街、乡、镇康复服务指导站为重点,社区康复站、家庭康复为基础的康复服务网络。

  4、加强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丰台区在建立区、街乡镇、社区(村)三级组织服务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康复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把康复工作者队伍纳入培训计划,实施多层面有针对性的分类培训。全区从事社区康复工作的康复医务人员已达177人,其中,51人取得北京市卫生局认定的康复岗位资格证书。中国康复中心为区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培训了80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康复技术人员的目标。

  (二)积极探索,着力拓展康复工作服务领域

  1、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试点,积极探索非医疗性康复工作模式。康复是残疾人回归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康复则是广大残疾人就近就便获得康复需求满足的必经途经。为了探索非医疗性康复工作模式,丰台区与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合作,在卢沟桥街道五里店社区开展了非医疗性康复服务工作试点,通过音乐疗法、兴趣疗法、绘画疗法等非医疗性质的手段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残疾人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了康复训练,由过去的被动康复变为了主动康复,为实现残疾人走出家庭,走入社区,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2、开展居家康复服务,积极探索个性化康复服务工作模式。居家康复服务工作,旨在对有康复需求和意愿的肢体、听力、精神残疾人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康复服务。为此,丰台区充分利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在辖区的资源,以新村街道为试点,探索开展居家康复服务工作新模式。对肢体残疾人采取由康复专家对其进行个性化康复评估,为每位残疾人制定出针对性强、具有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由社区康复协调员入户指导残疾人进行居家康复训练。对精神残疾人采取由康复专家对其家属传授精神残疾人日常生活护理及如何利用居家生活环境开展康复训练知识,并根据每位精神残疾人的病情状况、日常生活习惯、周围环境等因素,给予指导,提出具体治疗和康复方案。通过居家康复服务的开展,使得有康复价值的残疾人看到了希望,也使残疾人家属对康复训练增强了信心,强化了残疾人及家属的康复意识,探索出了一条医疗性质与非医疗性质康复相结合的个性化康复路子。

  3、发展民间服务残疾人的社会组织,抓好“托养”,丰富康复工作的服务途径。丰台区近年来注重探索社会组织和民办康复机构开展康复工作的实践,充分发挥区残联社会枢纽型组织作用,主动服务,加强管理,积极开展“民非”企业和“托养”机构康复工作。通过开展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托养服务等工作内容,为残疾人在企业、康复机构内康复与回归社会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梁。至今,丰台区已发展“民非”企业7家,直接为324名残疾人提供服务,2000余名残疾人间接受益。建立残疾人托养机构三家,享受托养服务的残疾人达到360人,残疾人康复形式和途径进一步丰富。

  (三)注重实效,着力构筑康复工作合作服务平台

  1、以创建残疾人温馨家园为平台,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创建残疾人示范“温馨家园”工作中,丰台区坚持创建与融合并举的理念,始终把握残疾人工作向社区延伸、思路向社区定位、机制向社区建立、力量向社区推进,着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努力把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至今,已创建市级残疾人示范温馨家园24家,残疾人不出街乡镇、社区(村),就可得到康复服务,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建起了一个看得见、摸的着、靠的住的服务平台。

  2、以开展残疾人职业康复工作为切入点,着力提高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实效。丰台区以开展职业康复劳动为切入点,以康复促就业,以就业代康复,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全区在21个街乡镇、2个民办机构建立起了38个职业康复站,有627名智力和稳定期的精神残疾人在职业康复站参加职业康复劳动,为他们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

  3、以无障碍改造进家庭工作为着力点,使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更加人性化。无障碍建设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2007年开始,丰台区把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纳入了区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中,几年来,全区对2903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这不仅直接方便了残疾人,也为康复服务进家庭创造了条件。

  4、以开展辅助器具服务为重点,使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更直接更有效。丰台区坚持“小服务,大效益”的理念,抓管理、强基础、促服务,通过规范管理体系,落实各级责任制,使丰台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的开展形成了有组织网络,有工作制度,有服务载体,上下联动,运作有序的工作机制。全区各街、乡、镇均建立了26个基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站,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把辅助器具服务引入了家庭。

  三、丰台区康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康复工作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社区康复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虽然我们在社区建立起了残疾人康复工作体系,但是由于服务形式单一,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主动性差,普遍存在着康复指导站建站时积极性高,建站后服务跟不上,有“一般化”的倾向,康复工作社区化发展不平衡。

  (二)康复工作软件及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在软件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六个”专家指导中心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平衡,辅助器具适配评估和残疾人证专家鉴定组的作用发挥得较充分,其他则相对较弱。康复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人员变动大,也是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康复服务能力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硬件建设方面,丰台区没有建立职业康复中心、辅助器具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这是影响区康复工作上档次、上水平的主要障碍。

  (三)康复对象积极性不高,个性化服务尚不能完全到位。主要原因是康复对象受家庭、经济、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康复意识不强,仅靠残疾人自身的力量进行自觉的康复很难。如:残疾儿童康复补助政策出台后,开始残疾人家长积极性很高,2009年时有康复需求的达325人,到了2011年则下降到了189人,这有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合理性问题,也有家长无力长期坚持康复的客观原因,同时也表明了康复工作显效性慢、艰难性大的特性。

  (四)医疗性康复与非医疗性康复职能划分不清,“民非”企业、托养机构、康复机构之间转介机制不健全,康复对象接受康复不方便。主要表现为社区康复中心主要开展医疗性康复,具有康复师资格证的人员少,难于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性康复需求。同时,开展非医疗性康复仅仅靠残联推动,又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二者职责不清,很容易出现双方都管又都不管的现象。“民非”企业、托养机构、康复机构之间纵向横向转介程序不规范,也使广大残疾人在享受康复服务中深感不便。

  四、建议与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政府负责、部门分工协作、残工委统筹协调、残联协助的新型康复工作体系。加强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社区康复标准,规范康复服务内容,根据社区残疾人分布情况,合理整合康复资源,区级康复机构既要有综合性、全面性,又要突出专业性,街乡镇、社区村两级康复站要提高全面服务的能力,建立科学的服务机制,切实方便残疾人。

  (二)建立区残疾人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和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资源中心。配备适宜的服务设施和人员,将适宜的社区康复训练项目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康复服务专业化、类别化、个性化水平。充分利用中国残联康复指导中心和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坐落在丰台区的优势,注重提高区六个专家指导中心的作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建立康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基地,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提高康复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康复服务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积极开展康复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康复知识和残疾预防知识,使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社区,进入家庭,使康复意识和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提高全民康复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康复知识普及,营造残疾人康复氛围,使大家了解康复、理解康复、学会康复。要注重宣传康复成功的典型,组织残疾人和家属共同参与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使他们切身感受康复训练的好处,从而带动周边残疾人都来参与。

  (四)进一步明确医疗性康复与非医疗性康复服务的职能界限,强化社区卫生机构和社区康复站的服务功能。支持特教学校、福利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不断拓宽康复服务领域,加大康复救助力度,扩大农疗、工疗和职业康复劳动规模,加快“民非”企业和“托养”机构建设,积极开展居家康复服务。建立儿童残疾报告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建立起大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转诊与转介机制,实现医院治疗、机构康复、社区康复之间的有效衔接,为实现“十二五”深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