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2  >  2012年第三期

真情涛伊——记《真情零距离》栏目主持人杨涛伊

  发表时间:2013-02-05 【字体:

  ◎ 闫根旺

  

  一提起丰台有线电视台主持人涛伊,很多人就会想起她主持的《真情零距离》节目,通过她,人们知道了丰台区许多“自强与助残”典型的真情故事。节目中所展现出残疾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艰苦创业的顽强精神,感动了许多人。节目中展现出助残爱心人士的高尚品格和扶残助残的人文关怀,也感染和带动了许多人。她清新、亲和、阳光、大气的主持风格,让人们在她文静柔美的外表下,深深感受到她的善良与骨子里一股不服输的性格,正如她的名字涛伊一样,充满诗意,充满真情。

  误打误撞 走上主持人行业

  涛伊出生在呼伦贝尔,从小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的理想是考取一所文科大学。可巧赶上1995年根河市电视台招主持人,经常在学校主持节目和在校演讲赛中夺冠的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了招聘主持人考试,结果通过层层筛选,竟成为了女选手中唯一的入选者,误打误撞让她步入了广播电视行业,当时她才18岁。至今,已做主持人17年,她觉得能为挚爱的职业付出青春与真情是幸福浪漫的。主持人是一个需要丰富知识内涵,需要不断更新与充实的职业。她虚心好学,认真钻研业务,她充分利用在根河市电视台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业务工作的便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尝试,从播出广播稿件、主持电视栏目、编播专题新闻到撰写栏目脚本,往往都是一肩挑,一线新闻编播工作的实践,锻炼了她,也成就了她。

  1997年,她通过自学,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9年,她负责采、编、播的片子《林海、鹿群、养鹿人》获得呼盟电视作品评选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电视作品评选三等奖,她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基层电视台节目评比最佳播音主持奖。在荣誉和成绩面前,她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2000年,她又凭着过硬的业务,征服了考官,被丰台区广播电视中心聘为主持人。2007年她取得了国家一级播音员职称。并担任《民政之声》栏目制片、主持、编导八年。该栏目获得了北京市郊区纪念建党80周年优秀作品三等奖。目前她还担任着《百姓与法》、《丰台经济报道》等栏目的主持和编导工作。

  2009年,她在全台竞聘中胜出,成为了《真情零距离》栏目的主持人。她以一种平等的视角,给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和表达的平台,让以往只有在屏幕下观看他人的残疾人和爱心人士成为了这里的主角。这些主角有残疾人个体户、作家、书画家、诗人等自强典型,也有退休教师、城管干部、助残志愿者、残疾人工作者等助残典型和助残先进集体等。其鲜明的特色,赢得了残疾人朋友和广大观众的关注与喜爱。一位观众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走进你,心相聚/共叙人间风雨/感悟人生/真情零距离。走进你,心相聚/共寻自强足迹/励志人生/真情零距离。走进你,心相聚/共唱爱心之曲/美丽人生/真情零距离。••••••

  栏目开播三年多来,已制作节目37期。其中,宣传自强典型29个,助残先进个人3个,助残先进集体3个,温馨家园职业康复站典型2个。2011年她获得了北京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称号。

  感动别人 首先感动自己

  《真情零距离》栏目,是在“以人为本、共创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丰台有线电视台第一档以倡导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彰显助残善行的电视访谈类栏目。它的口号是“爱是一种力量,让美丽心灵起航,让真情之花绽放。”栏目以展现“自强与助残”者的人生态度为定位、以平民化为风格、以社会化为内容,其“平等、互爱、包容、厚德”的精神追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个栏目从诞生到成长,从创意、策划,到走上正轨,成为今天的一个品牌节目,凝聚了涛伊的大量心血,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倍加呵护。她集制片、导演、采编、撰稿和主持数职于一身,连多数男性都难以承担的工作,她却完成得有声有色。对栏目的质量她更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她对她的团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制作出的节目,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

  在介绍拍摄过程中感人的故事时,她如数家珍。金伯宏,在美国留学9年后回国发起策划、修建了著名的世界公园,意外致残后,面对终身与轮椅为伴的巨大现实落差,他没有被击垮,而是坚强地走了出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奉献社会。他助养了两个地震灾区的残疾孩子,并先后给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区红十字会、培智学校捐款,他还将自己出版过的《一个摄影家在美国》、《是是非非》、《走过天上地下》等书的稿费捐出,用于丰台区残疾人事业;盲人周爱华15岁失明,为学习盲文她把手伸到热水里烫,以求指尖灵敏。发现效果不好,又将手指在墙上磨去老皮。终于在黑暗中学会了摸读盲文。后来历尽艰难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盲文出版社工作;卢沟桥职业康复站的齐玉琴老师,退休后她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了康复站的残疾学员身上。在她的带领下,智障学员、精神残疾学员渐渐学会了自理、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感恩。她让这些残疾学员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重塑了自信。这样一个个鲜活而又真实的故事,无不令她感动,有的时候,片子是伴着泪水拍完的。有一次在拍摄残疾人罗素华的访谈时,她和罗素华在交流中,触动到了彼此的内心,出现了哭得拍不下去的情况,摄像只好停下拍摄,忙此不迭地给她们找纸巾。

  这样的真情故事,被挖掘出来,怎能不令人感动?节目播出后,许多被访者因此得到社会关注,甚至改变了命运。

  蒋东换是一位重度肢体残疾人,整日辗转于床榻之上,困顿于轮椅之中,她笑对人生、感恩生命,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她,拜字典为师,写出了上百首饱含生活感悟的诗歌,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出版了作品集《心灵飞鸟》。节目播出后,她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宋利斌对东换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在大家的祝福中,走进了婚姻殿堂。同时,她在助残志愿者的关爱下,走出了家门,融入了社会,2010年东换喜得贵子,再次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蒋东换的故事,一时在社会上传为佳话。

  善心有人知 善行处处在

  在采访涛伊的过程中,她说的最多的是收获,而不是困难。其实,不难想象做一档残疾人的专题类节目,要比做一档其他类节目要难得多。每一期节目,涛伊都要根据栏目的要求,去做整体构思、策划,亲自上门到拍摄对象家中去沟通、交谈、探访,通过走进残疾人真实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去挖掘和提炼出他们生活中内心深处最可贵的东西,写出拍摄脚本,完成采访拍摄后,她还要进行演播室访谈、画外配音、后期剪辑和配乐、栏目审看、修改等大量工作。三年多来,她坚持深入到街道、社区、企业、残疾人家中去寻找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用电视的语言去捕捉富含生活气息的画面,用最真实、最鲜活、最生动的手法刻画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去关心、帮助残疾人。几多酷暑严寒,她带领栏目组走遍了全区的街道和乡镇。

  在采访过程中,她吃过闭门羹,甚至遇到过不理解,也为一个典型采编筹备了许久,却不能录播苦恼过,也为整日忙于节目制作,对自己年幼的孩子及家庭疏于照顾而内疚过,但在工作面前,她都毅然选择了工作。有一次,准备采编一位残疾人自强典型,他家住在香山附近,她和摄像扛着沉重的摄像机,乘车半天多时间才赶到这位残疾人的家中,到了后才知道不能采访,事迹很典型也很感人,但由于其年迈且患重病,怕发生意外,而忍痛被迫放弃拍摄。还有一次,准备采访一对残疾人夫妇,原本同意拍摄,驱车跑到六环拍摄完进行后期制作时,女主人公顾虑重重,请求不要播出。涛伊尊重了她的选择,而且没有因这期节目前功尽弃而出现丝毫懊恼。她觉得残疾人朋友由于身体的原因,可能会出现敏感、多虑、回避等情绪。涛伊认为自己应多换位思考,去真诚体贴每一位拍摄对象。

  特别是节目初创时期,遇到的一大难题,是她始料未及的。电视台的电梯只到9层,但演播室在11层,中间要爬两层楼,很多残疾人坐轮椅来演播室访谈,非常不方便,每次她都要和同事们一起推、抬轮椅上楼,要费很大的劲儿,才能上得楼来完成访谈,这一难题困扰了她很长时间。为此,她多方奔走呼吁,并在节目中用信息方式,呼吁社会爱心企业和厂家伸出援手。最后她的真诚,感动了一家企业领导,愿意赠送一台爬楼轮椅。她得到消息后,真是高兴极了,马上带领司机冒着三伏天的酷热,赶到地处郊区的厂家将爬楼轮椅拉了回来,使残疾人坐轮椅爬楼的难题得以解决。

  真心付出 传递人间真情

  涛伊在谈到做《真情零距离》节目最深的感受时,她满怀深情地说:“这几年与残疾人朋友零距离的接触,让我越活越明白,使我深深地懂得了尊重与平等的重要。它让我从残疾人自强的故事中受到了激励,让我在助残者的心灵上得到启迪,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与关爱。”“在残疾人自强典型张爱民身上,让我读懂了什么是拼搏。在智障歌手张明父亲的付出中,让我理解了什么是伟大的父爱。在丰台城管分队教导员白雪云多年如一日开展的助残活动中,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人间真情。”“不是我在改变残疾人朋友的生活,是残疾人朋友的人生态度在改变着我。”

  “知足带来平安,自强才能走远,幸福源自奉献”!这是她说出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她在采访过程中和残疾人、助残志愿者建立起了很深的友谊,并注重发挥自身电视人的特殊影响力和作用,开展了许多扶残助残、和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活动。在元旦、春节“两节”和“全国助残日”等重要节日活动中,她总是要和残联领导到残疾人家中走访几户最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并连续两年为丰台区残疾人春节联欢会义务主持。她和金伯宏老师的交往中,了解到他的想法,专门举办了“缘系真情自强与助残典型中秋联谊会”,并陪同他到培智学校向特教老师捐款献爱心,圆了金伯宏老师与残疾人加强交流和回报社会的心愿。

  今年“三八“妇女节,她协调区妇联、区残联,组织《真情零距离》节目播出过的残疾人妇女自强典型和助残志愿者妇女典型到汽车博物馆参观。她还精心策划撰稿把优秀残疾女性的故事编辑成一期特别节目,在“三八”妇女节期间播出。播出后,她又亲自把这期节目刻成光盘分送给区残联、区妇联,让残疾人妇女和广大健全女性们观看。今年“全国助残日”期间,她又协调电视台领导,免费制作了一期17分钟的文化助残专题片《生命的绿色》,在助残日期间免费播出。这些都无形地增加了她的工作量,也超出了她的工作范围,但是她觉得这样做传递的是真情,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她乐此不彼,无怨无悔。

  是啊,17年主持的坚守与执着,在时间的长河中仅仅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对一个女性来讲,17年实在是一个值得珍视和总结的历程。涛伊坦言,做一个电视人,职业为我们提供了为社会做贡献的特殊机会。一路走来,特别是《真情零距离》栏目能有今天的发展,我要感谢《真情零距离》栏目让我与“自强与助残”典型和广大观众建立起了特别深厚的感情。感谢丰台广电中心和区残联的领导们,是他们的支持,使我始终将镜头关注在最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上。感谢我们的创作团队,是他们的支持配合使我走到今天。感谢那些“自强与助残”的典型们,是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也特别愿意继续做好《真情零距离》这个充满温暖的栏目,因为在这真情付出的氛围里,我收获到了快乐与幸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