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2  >  2012年第五期

寓服务于体育健身中 打造残疾人体育工作新品牌

  发表时间:2013-02-19 【字体:

◎ 东城区残联理事长 从艳梅

  

  体育健身是残疾人康复身心、提升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东城区残疾人体育工作牢牢抓住“十二五”开局和区划调整的有力机遇,紧紧围绕“建设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整体思路,全面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挖掘培养竞技项目人才,组建了16支800余人的残疾人特色体育团队,在2011年国际残奥委会全会残疾人文体项目展示等重大活动中大放异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荣获“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集体”、“全民健身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抓组织建体系,为残疾人体育工作创新开展提供坚强保障。东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体育工作,将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体育工作专项计划,作为服务保障民生、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实、抓好。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逢大型残疾人体育活动都亲自出席,指导关心残疾人体育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残疾人体育工作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基层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区各类体育活动场馆优先优惠向残疾人开放,吸收和鼓励残疾人积极参与各项体育健身活动。

  二、抓基础建队伍,体育健身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工作理念,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残疾人体育精品项目。东城区现有残疾人文体团队16支,800多名文体骨干常年参加活动,规模大、数量多、特色鲜明,去年累计参加国内外和市、区各级重大赛事、表演活动50余次。在全国率先开展并推广轮椅舞蹈,填补该项空白,2011年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全民健身体育节“最佳人气奖”,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进行专访和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柔力球队参加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和全市全民健身项目展示,太极拳队、健身操队和空竹队参加国际残奥会全会文体表演和全市残疾人群众体育项目展示等多项重大表演活动,成为首都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璀璨品牌,有力推动了基层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三、抓管理促规范,完善残疾人体育工作科学长效运行机制。一是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区情特点重新修订了《东城区残疾人活动中心制度汇编》,制定了《东城区残疾人文体团队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和《文体活动奖励补贴办法》,形成管理有章可循、活动规范有序的良好局面。二是定期召开残疾人文体工作会,年初进行专项安排部署,分解各街道任务指标;年末召开总结会,组织经验交流,表彰先进。三是完善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根据团队的规模特色和影响覆盖面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定一类、二类团队标准,经团队间民主评议讨论,确定名单上报区残联理事会审批,并按类别配备一定数额的活动经费。四是充分调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立体育工作专家组。利用专家在专业领域里的经验智慧,借力“外脑”出点子、想办法,全面参与指导工作开展,有力推动了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工作的创新开展。

  四、抓服务创品牌,展现新东城残疾人良好精神风貌。一是为推动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区残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掌握残疾人对体育活动和健身服务的需求;对全区有体育爱好及体育特长的残疾人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体育人才数据库。二是充分发挥区残疾人活动中心、职康中心的示范龙头作用和基层温馨家园、社区文体服务中心的阵地平台作用。每年开展各类活动千余次,服务残疾人近5万人次。17个街道级示范温馨家园均设有文体活动室,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使残疾人可就近就便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三是承办北京市大型文体活动,彰显东城区残疾人体育事业成就。2008年到2011年,连续四年承办全市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还承办了2011年北京市残疾人群众体育项目展示比赛,16个区县的700多名运动员参加。四是在全市首推残疾人“体育健身进家庭”活动。与区体育局密切配合,组建了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认真开展前期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为残疾人制定个性化体育健身方案,免费配发健身器材,体育指导员入户指导残疾人开展日常训练并做好服务记录,使不能走出家门的重度残疾人也能充分享受到个性化、精细化的体育健身服务。五是培养选拔出了一批优秀残疾人体育人才,在国际和国内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射击运动员林海燕荣获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冠军;攀岩运动员夏伯渝,代表中国首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即获得两块金牌,荣获“年度残疾人体育精神奖”;乒乓球运动员沈继良被评为“北京市世纪体育风云人物”。

  五、抓创新促效益,提升残疾人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一是建立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与区体育、卫生和文化等部门密切沟通配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做到残疾人体育工作齐抓共管,协同推进。二是建立资源共享共用机制。调动发掘区残疾人体育运动协会、北京体育大学、地坛体育馆等社会组织机构和公共体育设施场所力量,构建了富有东城特色的残疾人体育服务网络,让残疾人方便参与体育锻炼。三是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建立体育助残志愿者数据库,与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爱心社会单位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影响和带动更多、更高素质的群众参与到助残志愿行动中来。按照日常服务和大型活动分类管理,结合服务对象残疾类别和级别,匹配志愿服务,为残疾人提供更多优质贴心的服务。四是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积极发挥残联“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培育扶持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扩展残疾人体育服务项目。如:扶持东城区残疾人体育运动协会,根据肢残人实际需求,推动肢残人驾车项目,并积极支持协会与相关技术部门合作研发适合残疾人使用的手驾系统,实现了肢残人梦寐以求的驾车梦。

  东城区残疾人体育工作多措并举,寓服务于体育健身中,既有效提升了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幸福指数,同时极大地推动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充分地展现了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