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2  >  2012年第五期

融合教育不应囿于特教学校

  发表时间:2013-02-19 【字体:

  ◎ 吴文彦

  

  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得了自闭症,我鼓励她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里去读书,而不是在培智学校或者在家里,他听了我的劝告,就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里面去了。但是不到一个月,他就把孩子接了回来。他说:“真抱歉!我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一个是因为孩子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一个是学校也不同意,要求我把孩子送到培智学校去。”我听了以后很难过,没有帮上他的忙。我特别希望他的孩子也能像新源西里小学的孩子们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享受平等的教育。

  在过去我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阶段,特教学校在残疾儿童教育方面功不可没,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凸显出来。孩子们在特教学校这样相对封闭、隔离的环境里,获得的信息量小,社会资源少,将来融入社会就需要一个重新适应和重新学习的过程。

  融合教育意味着平等的教育机会。对于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指在学校里学到多少知识,比如说一加一等于二,这固然很重要,但学会和小朋友相处,学会去接纳、包容和理解他人,这才是更重要的。这对他将来一生都是享用不尽的“财富”。如果我们和孩子解释北京精神中的“包容”和“厚德”,会觉得很抽象、很难去跟他说明白。但是,如果他身边有这么一个孩子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会伸手帮助他,会学着用一种宽容的眼光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孩子,他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包容和厚德的理念。

  美国的经验可资借鉴。那里没有特教学校,《特殊教育法》就是让这些孩子得到普通的教育。给予特殊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关照和关爱。

  我在美国的大学同学,他的孩子自查出自闭症那一天起,社工人员就开始介入了。帮助他做学前的辅导,包括基本技能的培训。上学在普通的社区学校里,早晨校车把孩子接走,晚上给送回来,在学校,社工和学校的老师一直在跟着他,像监护人一样长期跟踪,这套体制对我们是一个启示——怎样把我们的康复和教育有效结合。

  真正的融合教育,需要硬件的改善,更呼唤软件的提升。坡道、扶手等辅具设施对肢残儿童必不可少,大字课本和语音课件帮助视障孩子学习基础课程,资源教室为孤独症的孩子做课后康复和指导。这些硬件建设是融合教育的基础,而软件支持是融合教育的灵魂。对残联的工作人员来说,如何提供更多具有康复知识的专业师资力量,如何克服人们理念上的障碍,为残疾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使命更是挑战。

  新源西里小学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该校做了30年的努力,让残疾孩子随普教班就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希望北京市9000多个学龄的残疾儿童,都能像他们一样在普通学校里学习。抛开身体的障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有些是音乐方面的,有些是表演、绘画等方面的。因此,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殊的,而不仅仅是针对残疾儿童。

  对于“融合”的理念,我的理解是:首先要“合”起来,“合”是一个动作,很容易完成,但远远不够,还要“融”进去。“融”是一个过程,一个先融入、后融合、最终融化的过程,达到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分不出你我的效果,这才算真正做到了融合。

  融合教育是个大课题,从建设有形的学校,到建立无形的理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们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全社会都关注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大背景下,用怎样的理念指导我们的融合教育,营造残健融合的教育大环境,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