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0  >  2010年第一期

绽放的生命

  发表时间:2010-04-12 【字体:

◎李延芳

  高原,一个脑瘫女孩,一个漫步于网络世界中的精灵,她用文字抚慰别人,也用文字成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1987年6月底的一天,一个寄托了父母厚望的女婴降生在冰城哈尔滨的一个工人家庭,她就是高原。可爱的小生命给高国忠和董凤华夫妇带来了无尽欢乐,然而,幸福的憧憬很快就被忧虑所取代。小高原虽说能吃能睡,但都九个月了还不能独自坐着,即使帮她摆好坐姿,她也会立刻软绵绵地倒下去,无力支撑身体,而且她的手也不会灵活地抓挠。一般来说,这些动作六个月的孩子就应该可以做到了。难道……高原的母亲不敢往下想了,她和丈夫心急如焚地抱着女儿去哈尔滨儿童医院做检查。诊断结果很快出来了:脑瘫。夫妻俩顿时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砸晕了,接踵而来的就是翻江倒海般的自责,责怪自己没能给女儿带来一个健康的身体。他们简直不敢设想女儿将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4岁的时候高原才学会走路。由于高原的双腿不能伸直,两个膝盖向里靠在一起,两脚向外撇开,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跌跌撞撞的,随时都可能摔倒。正因为她身体平衡力差,收不住脚步,那时的高原走路比健全孩子还要快些,跟头自然也是摔了无数,鼻青脸肿是常事,胳膊肘、膝盖也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尽管磕磕绊绊,7岁之前还是高原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每到夏天傍晚时分,父亲都要牵着我的小手,带我到离家一百米远的操场去尽情地玩耍跑步,我高兴得乱跑乱走,仿佛这个世界就属于我一个人一样!然而好景不长,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年之后,上天就把我跑步的权利收回去了……”

  在高原7岁那一年,父亲听说哈尔滨武警医院在脑瘫患者的腰部做个手术,病人就可以康复了。7岁是该上学的年龄了,高原的父母迫不及待地送女儿住进了医院,他们要高原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健健康康地上学。

  手术后,高原遵医嘱卧床休养一个多月。在这段日子里,她每天都在憧憬着自己背上书包,健步如飞跑向学校的情景。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相信这个手术一定能使她彻底脱离脑瘫的羁绊。她一遍遍地问姥姥和父母:“我什么时候能走路啊?什么时候能上学啊?”

  渴盼已久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高原说不出的高兴。父亲扶起女儿,帮她穿上鞋,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望着女儿。高原抬起腿,信心十足地迈出了第一步,但腿一软就摔倒了。怎么会这样呢?她爬起来,又向前迈了一步,又摔倒了。在重复了多次之后,高原想:难道我不能走路了吗?为什么做完手术还不如从前了?这时父亲劝她:“可能是躺久了,腿没有力气,明天再练吧。”可是,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故,在一次次努力,一次次摔倒之后,高原不得不面对一个可怕的事实:手术失败了。高原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如落深渊的黑暗与恐惧。

  健步行走的梦破灭了,但上学的梦始终萦绕在高原心中。为此,父亲找到一所小学的校长,恳求他收高原入学,校长听了高原的情况后坚决不同意,说:“你的孩子不能自理,不会去厕所怎么行?”父亲说:“我的孩子智力没问题。”校长说:“可是你的孩子不能走路啊!我们这里又不是幼儿园。”父亲哑口无言了。

  被学校拒之门外后,高原一度心灰意冷。后来,她听到了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自学成才的经历启发了高原,她下定决心要像张海迪那样以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走自学成才之路,别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她在家也要学到。

  高原的父亲学过书法,从小,父亲就教女儿写毛笔字,让她对着字帖临摹,这样高原学会了很多字。但这种学习方法终究是东鳞西爪不够系统,因此,高原让父亲从书店给自己买来了小学生的全部教材,然后又买中学教材。在学习过程中,高原发现自己对文字情有独钟。

  提到那段自学经历,高原笑言:“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我姥姥家人多,姨、舅舅、表哥、表姐经常去,一碰到不认识的字我就问他们。”自学之初,高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学习汉语拼音。表姐和表姐夫怎么教,她也不开窍,气得两个人直拍大腿。为了证明自己并不笨,高原不用别人教,靠一本词典,边查边悟,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攻克了拼音关。

  1998年,高原上了三个月的作文班,这也是她唯一一次坐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和其他孩子一起沐浴知识的雨露。高原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学得格外认真。有一天,老师给学生留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高原在作文本上写到:“我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作家!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写作一直都情有独钟,我想在写作上有所发展……”

  在高原的记忆里,父母为她付出了太多,牺牲了太多。1994年,父亲听说,有一位医生,在苏联工作期间学到了一种用按摩治疗脑瘫的手法,现在他已回到了哈尔滨。高原的父母立刻带上女儿赶往那家医院,但医生说:“孩子的年龄已经过了最佳治疗期,通过按摩只能有所缓解,不能彻底痊愈。”能缓解一些症状也是一家人求之不得的,这毕竟是一线希望啊!高原的父亲在单位是个电工,上一天班,休息两天。从那天起,只要他休息,就会风雨无阻地带女儿去医院做按摩。有一天从医院返回的路上,大雨骤降,父亲驾驶一辆摩托车,身后带着女儿,两人像落汤鸡一样在雨幕中飞驰……

  就在那段日子里,高原父亲的一位朋友,邀请他合伙做生意,他婉言谢绝了。因为那时,按摩已使高原嘴角的口水不再细水长流,更可喜的是她可以独自走上几步路了。高原的母亲上班忙,不能经常陪女儿去医院,他要是走了,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尽管高原的父亲需要更多的钱为女儿治病,更希望给妻子买一件新衣服,可是,为了女儿能尽快康复,他只好放弃了外出挣钱的机会。

  那次的按摩治疗坚持了两年,后期已看不出好转的迹象,停止治疗后不久,高原的肢体功能又回到了按摩前的状况。

  高原虽然不能行走,但是她有一颗孩子般好奇、好动的心。她不安于终日坐在床上或椅子上看电视,不久她学会了手扶凳子一点点挪动脚步,像蜗牛一样在房间里慢慢移动。高原听说有一种椅子带四个轱辘,她很想要一个。于是,姥姥花了200多元给她买了一个“电脑椅”。从此,高原可以坐在上面,借助双脚蹬地的力量,在房间里自由“行走”了,她兴奋得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在那几年里,椅子的轱辘不知走坏了多少个。

  在高原14岁的时候,疼爱她的姥姥去世了,失去至亲的悲痛和独自在家的孤独层层包围着高原。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高原的心底总会涌起万千感受,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没有人倾听。她忽然记起,上作文班时,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日记是写作的基础。”从此,高原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现在她已经写了厚厚十大本。当然,她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看书上。她最喜欢的书有:《水浒传》、《十万个为什么》,《童年》、《在人间》、《母亲》等,有了书本的陪伴,她不再觉得寂寞。

  父母下班以后是高原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父亲总对她说:“你什么时候想出去,爸爸背你。爸爸有劲,你不用为我着想。”随着高原个子的长高,体重的增加,她越来越不忍心提出这样的要求了。尽管她知道,无论自己多重,只要在父亲询问时她轻轻点点头,父亲就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背起她下楼去。

  在高原18岁的时候,曾经给她做手术的医生来家看她。医生告诉高原:“你还是有希望的,只要锻炼就会有进步,不然你就永远寸步难行了。”医生的话在本已心灰意冷的高原心中燃起了点点希望之火,为了这渺茫的希望,她拼了。母亲按照医生的指示,每天给高原搬脚,希望把高原双腿里侧缩短的筋拉长,以便双脚能平放在地上。为了让高原的膝盖伸直,双腿不乱动,母亲还特意缝制了一个装有20斤沙子的布口袋,压在高原腿上。撕心裂肺的疼痛,高原一分一秒地忍耐,为了不让母亲心疼,不让母亲手软,她对自己说:“一定要坚强、坚强、再坚强!”在那四个多月里,高原和母亲一练就是一天,晚饭后,她还把沙袋子放在腿上,自己边看电视边压腿。艰苦训练的结果是高原双腿内侧的筋没有伸长,双脚依旧外撇,但她可以自己拄拐杖行走了。当然,那时的高原,活动范围仅限于房间里,上下楼还是要靠父亲背的。

  那次父亲接高原回家,她感到父亲上楼时双腿比以往颤抖得更厉害了,在还差一级楼梯就到五楼的一瞬间,父亲一个趔趄,身体向后倒去,高原惊恐万状地勒紧了父亲的脖子,幸好父亲用尽全身力气及时控制住了身体,把高原安全放到床上,一屁股坐在旁边气喘吁吁,脸色煞白。以前,父亲每次背完高原都要休息十几分钟才能缓过来,那一次,他用了更长的时间。

  当天晚上,高原彻夜难眠……,埋在心底的无限愧疚与自责化作坚强的力量,促使高原下定决心练习上下楼。

  第二天,她把这个决定告诉了父母,父母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女儿这样的身体状况练习上下楼太危险了,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事。高原理直气壮地说:“危险我也得练,你们能管我一辈子?”夫妻俩顿时无言以对,只好同意。高原戴上套袖和手套做好摔跟头的准备,父母在旁守护。她这样描述自己的那段经历:

  “刚上台阶时,身上已是热汗涔涔,腿和脚哆嗦不止,实在走不上去了。但是我的意志清楚地告诉我:高原,你不能倒下,绝不能半途而废,无论你有多么疼痛,你必须坚持走完……上到就剩最后一级台阶时,怎么也上不去了,我特别紧张,父亲此时就在我身边,我多想对父亲说:‘爸爸拉我一把,抱我上去!’可是我不能说,我有残疾,可谁也代替不了我的残疾,还得自己走下去。后来我停留了几分钟,一咬牙就上去了!”

  那天,高原用了一个多小时,翻山越岭般地跨过了十八级楼梯,其实她跨过的又岂止是一级级台阶呢,那分明是一次蜕变新生的飞跃啊!高原和父母永远记得那一天:2007年3月27日。 

  高原走上文学之路与自强楷模王丽英有关。王丽英是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哈尔滨人,上电大刻苦自学英语,后来自己开设了一所英语学校,当时是哈尔滨市残联委员。高原从电视上看到她的事迹后,很是羡慕,便想见她一面。父亲几经辗转终于打听到了王丽英的住址,带上女儿前去拜访。见面时,王丽英说过的话,高原至今仍记忆犹新。她说:“高原,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知识能改变命运。残疾人必须要有能力、有实力,才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残疾人不要有自卑感,你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才能被社会认可。”当时,高原默默地想:残疾没有什么可怕的,我的腿不方便可是手还可以写字啊,我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作家。 

  此后,王丽英老师送给高原两张湖南省残疾人演出的门票。2003年5月16日晚,高原在一个普通的舞台下欣赏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文艺表演。她看到一条腿的残疾人的舞蹈、失去双臂的人用嘴叼住毛笔写出苍劲有力的大字“大展宏图”、她听到盲人唱出动听的歌曲……这一幅幅不可思议的画面给了高原极大的震撼,使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观后感––《撑起生命的蓝天》,寄往《科学发现报》。文中写道:“尽管他们都有不同的身体残缺和不幸的经历,但他们都用激情与渴望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并把自己的梦想放飞在表演中,这一切都让我感动、震惊,热泪一次次遮住我的双眼……相信我也会像演员们一样,用自己的勇气撑起生命的蓝天。”

  不久,她的处女作见报了。此后,她又在《新晚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散文。

  2007年,父亲给高原买了一台电脑。虽然高原只能勉强用右手的食指敲击键盘,但她还是自学了打字和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把高原的视野延伸到无穷大。她登录各大网站阅读文学著作,浏览文学博客,又通过QQ结实了五湖四海的残疾朋友。在一个残疾人的QQ群里,高原认识了一个网名“一枝梅”的大姐,她患有严重的脑瘫,连说话都要竭尽全力。一枝梅带领高原进入新浪UC《脑瘫人生》聊天室,在那里,她目睹了一个脑瘫女孩举办网络婚礼的全过程,高原很是感动。

  2008年北京残奥会期间,高原在电视上看到许多残疾人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挑战自我,赢得佳绩,也萌生了做点事的想法。不久,她和好友小丽、爱爱、大珑等在新浪上共同申请了一个聊天室,取名《绽放的生命》,他们要为残疾人营造一个没有烦恼忧伤,传播快乐温暖的心灵家园。他们每天从中午12点工作到夜晚10点,在这个时段,高原陪每一位光顾《绽放的生命》房间的网友聊天,为痛苦忧愁的人打开心结,与和她有着相同命运的人谈笑风生,一起欣赏歌曲。高原说:“上网对于健全人来说固然是一种娱乐、一种放松、一种享受;可是对于部分的残疾人来说,上网是一种生活寄托、一条出路。”

  在忙碌而充实的工作中,高原结实了更多的朋友,《生命之光》杂志社的编辑刘佳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天,刘佳对高原说,想请她去做编辑。高原很是吃惊,暗想:我这样的水平能当好编辑吗?她有点不自信,毕竟从来没有过采访经验,她本想拒绝,但转念一想,不试试就永远不会写,接受了即使失败也不后悔,毕竟曾经尝试过。打定主意后,高原到刘佳的空间里阅读了她撰写的一些人物专访,掌握了大致的采写思路后开始物色采访对象。

  真是不做不知道,虽然高原认识的残疾朋友众多,但要想找出一位事迹感人,不甘沉沦,又取得一定成绩的采访对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高原经过反复推敲,最终选定好友卢昶荣。高原不知道采访的技巧,她只是打开录音机,就像往日聊天那样,和卢昶荣一问一答。卢昶荣配合得很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高原连夜构思稿子,次日,用了一天的时间写出了第一篇专访––《脑瘫:快乐男孩》,又经过多次修改,才战战兢兢地发给编辑。2009年8月,高原的稿件如期刊登了。

  2009年5月,高原的《脑瘫女孩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一文,在新浪网主办的第二届快乐脑瘫人生有奖网络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手捧自己人生中得到的第一个荣誉证书,高原欣喜若狂,激动万分,这份出乎意料的奖励给了她无穷的动力。

  无论是用脚来走,还是用文字来走,高原都不会畏惧,在充满艰辛的写作之路上,她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对于以后,她有很多设想,她想当好编辑,实现作家梦,同时,尽可能地去帮助更多残疾朋友。高原要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断翅的蝴蝶一样可以翩翩起舞,在生命的废墟上一样可以绽放坚强之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