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0  >  2010年第一期

对聋人就业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0-04-12 【字体:

◎张申琛

  最近,市残联有关部门举办了“聋人专场就业洽谈会”。笔者随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聋人求职者走进会场,边走边看,边问边想,感触颇多。

  根据主办方提供的数字,这次招聘会共组织了13家用工单位参会,有100余名聋人到场,通过面试洽谈,其中19人签订了就业合同。笔者在现场看到,这次双向选择洽谈会,大多数用工单位印制了精美的宣传海报,推出了3D角色动画美术师、缝纫车工、工程维修工、物流管理员、人力行政专员、软件开发工程师、保洁等160个就业岗位吸纳人员。笔者还发现,有人面试或双方达成初步意向的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的服务业上,很多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根本无人问津。尽管前来应聘的聋人所学专业五花八门,但很多专业根本没有“接收”单位。一位满面愁容的聋人说:“为什么我学会了计算机网页制作,却还是找不到好的工作?”相当数量的聋人认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一些职业技能,包括走上社会后参与残联组织的短期技能培训,这些算不上掌握了高、深、新的技能,远远不能够达到他们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愿望。

一、剖析聋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政府和残联部门的帮助下,聋人的就业率不断提高,聋人的就业形势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是聋人在择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聋人的职业能力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这场招聘会来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几乎是严重超员。与此同时,动画设计、工程维修、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依然无法满足要求。这些都说明有“一技之长”者目前仍然紧缺。有许多岗位如技术含量高或条件艰苦的单位,却不是很多人能适合或愿意去的,这就造成有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干。随着社会经济产业的调整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越来越需要技能人才,而70%以上的聋人没有掌握一定技能。“想去的地方进不去,需要人的地方没人去”,职业供求的不匹配加剧了聋人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有些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成年聋人想学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但不知道去哪里学习。社会上很少有针对聋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即使有也大多是残联不定期组织的,这样的培训也不是系统的专业的,因此也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

  (二)聋人与社会之间相互适应的进程发展缓慢。

  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限制与部分人的偏见,聋人往往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社会在聋人就业问题上普遍持“聋人不能做什么”而不是“聋人能做什么”的观点,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大部分聋人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差异,不了解职业特点,自谋职业的方法和技巧欠缺,对工作岗位不能适应,无法站稳脚跟,这些也是他们的自身问题。

  (三)聋人就业的政策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个别用工单位认为聋人难管理,但碍于政策规定,就打起擦边球,只要聋人把残疾证挂靠在单位里,不用到单位上班,每月发给三五百元工资了事。一些中、小国有企业和公司,减员增效,首先减的是聋人,而国家又缺乏强硬的措施,造成已经就业的聋人不得不再次失业。

二、解决聋人就业问题的几项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发展能够培养更多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劳动者,使受教育者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机会。

  既然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那我们更应该努力地科学规划,特别扶助,大力发展聋人教育,培养聋人掌握一技之长,促进聋人全面发展,实现残而不废、残而有为、自立自强,由残疾者转化成为真正意义上有经济创造能力和负责任的公民。

  为了更好地促进聋人的职业教育发展,笔者从聋人就业现状的视角提出一些建议。

  (一)聋人职业教育应该成为聋教育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聋人要想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就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更优秀的综合素质,这是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聋生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各类学校要以专业建设为主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提供更为广阔的职业内容和项目,使培养出来的聋生能够人尽其才,这就能解决过去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职业教育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学生,还要必须面对社会更为广泛的成年聋人并为他们负起责任,为他们的基础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必需的帮助,注重开展长、中、短期的社会培训,热情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业培训。

  (二)残疾人就业机构与学校、用工单位合作,加强聋人职业指导教育。

  残疾人就业机构要与各类学校、用工单位紧密合作,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增强聋人与社会、聋人与市场的沟通,为聋人职业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咨询指导,让聋人能顺利地走向就业提供服务。针对聋人特点,可以改变单纯的“上大课”、“说教式”的方法,采取适合聋人的职业指导方法,贴近聋人,使他们乐于接受。可以通过举办职业指导讲座,邀请专家讲解具体政策;充分利用报刊、宣传栏、网站、指导手册等进行直观指导,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市场意识;组织专门的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引导他们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观念;开展职业见习试点工作,为没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经验提供机会;还可以实行聋人的自助指导,组织他们相互交流求职体会和就业信息。

  (三)挖掘聋人的职业潜能,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先培训,持证后上岗。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者一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就等于取得了就业通行证,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接待聋人求职登记时,要摸清他们的培训意向,根据他们的特点和意愿,与社会教育培训部门合作,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推行以岗位定培训,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不断提高职业培训力度,使培训服务于就业。像市残联开设的义齿加工、动漫制作等职业技能培训班,不但提高了受训人员的职业技能,又解决了受训人员的就业问题,为做好聋人学习和就业之间的衔接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再如,在欧美国家,聋人还是聋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聋人也是有能力成为教师的,我国应该为优秀的聋人成为聋校教师提供政策保障,为聋人报考师范院校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帮助他们提升在聋教育领域里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聋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促进聋健两个世界相互沟通。

  社会文化的多元使聋健两个世界同样缤纷多彩,聋健两个世界不应该是相互隔膜的。对于聋人群体而言,最能让他们感受幸福的并不是得到社会的帮助,而是这个社会对于他们自身状态的接纳,对于他们存在价值的认可。“除了听,聋人能做任何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能扬长避短,聋人一定能做出成绩来。实际上,从“缺陷补偿”和“用进废退”的道理来看,聋人在某些职业领域甚至可以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因此,聋教育也要高度重视聋人群体与健听人群体在心理特征、交往方式、行为方式之间的异同,且在不同的社会交际场合遵守不同的交际规则,帮助聋健相互沟通,共同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

  另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促进聋人就业的舆论环境。应设立政策发布栏、开通寻呼热线,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提倡全社会都要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加大对他们就业援助的力度。应立法禁止就业歧视,制定扶持聋人就业的新政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