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0  >  2010年第三期

探访农村残疾人——依靠勤劳双手,我们也能服务社会

  发表时间:2010-08-11 【字体:

◎奚冬琪

  近年来,随着“三农”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农村残疾人生活得到不断改善,残疾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卫生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但是这种改善对大多数残疾人来说还是初步的、低水平的,他们仍然还是农村最困难的群体,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中,残疾人所占的比例仍然很高。
  因此,2010年,国家把残疾人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农村残疾人的帮扶工作上,并将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定为“加大扶持力度,关爱农村贫困残疾人”。希望通过宣传党和政府关爱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支持帮助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水平。
  5月16日,在我国第20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北京市门头沟区,探访这里的农村残疾人的生活。

用勤劳的双手“编织”梦想
  每天早上九点,肢体残疾的王雪梅和健全人一样准时来“单位”––门头沟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上班,她的岗位是“手工艺者”––做“来料加工”。
  精致的麦秸画、喜庆的如意球、可爱的老虎布贴画、精巧的烫画葫芦……在王雪梅工作的房间里,摆满了由她和“同事”们制作的各种工艺品。而隔壁的一间工作室里,二十余名和王雪梅一样的残疾人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编织着中国结。
  穿珠、编织、成型……各色的珠子在王雪梅的手里很快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笔筒、纸巾盒、小动物。“手快的时候,每个月可以做20多个穿珠工艺品,光是加工费就能拿到八九百元,加上残联每月补助的200元,有时收入能达到2000元。”王雪梅告诉记者,在没有接受培训之前,她只能待在家里靠低保生活,内心也很自卑。现在有了一门手艺并能以此获得经济收入的她,心里不再空落落的了,整个人也变得快乐起来了。
  让王雪梅生活发生变化的,就是两年前门头沟区残联开展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中心的负责人蒋楠向记者介绍说,每天来这里工作的有40余名残疾人,他们都属于精神残疾或是肢体残疾,来自农村,生活上也都比较困难。从前,家庭里狭小的空间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为了能让农村残疾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他们定期到残疾人家走访,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自食其力。
  蒋楠告诉记者,最近培训中心主要的培训内容为中国结编织。因为中国结编织相对简单,即使是智力和精神残疾人也可以胜任。培训中心先组织轻度残疾人学习手工艺品制作,残疾人可以从中心领取原料,行动方便的残疾人可以在这里集中编织手工艺品,中心负责成品收购、销售,计件给予残疾人劳动报酬。残疾人也可以在家中制作成工艺品,送到中心换取劳动报酬。中心还组织老师或轻度残疾人到社区内有需求的重度残疾人家中入户教给他们编织技艺,使这些残疾人也能自食其力。

残疾人:服务社会算我一份
  “今天你到‘培训中心’工作了吗?”如今,在门头沟区农村,残疾人一见面就要问问这句话。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去“培训中心”工作不仅让他们充实了自己,更感受到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真心、热心和诚心。
  记者在“培训中心”里看到,墙上贴了一张2010年的活动计划,除了参观博物馆、举办趣味运动会、登山等有助于残疾人康复、交流的活动外,还有组织残疾人义务劳动、捡白色垃圾、维护康复器材等活动。残疾人袁霞对记者说:“在培训中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一技之长,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社会对我们的关怀与帮助,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算我一份!”
  蒋楠告诉记者:为鼓励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更好地融入、服务社会,门头沟区政府今年开始分批购买了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作为政府在外事活动中的礼物赠送外宾。购买的手工艺品包括中国结、如意球、京剧脸谱、布贴画、十字绣等,因为其风格质朴、制作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博得了宾客的一致喜爱。今后,残疾人培训中心还将进一步拓展培训领域,逐步开展剪纸、核桃雕刻、芦苇编织画等具有门头沟山区特色、市场认可程度更高的民间艺术品制作培训,并不断提升艺术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力争培养出一批残疾人艺术家,进一步提升残疾人手工艺品的附加值。另悉,区残联还将定期开展残疾人手工艺品的义拍活动,通过慈善拍卖呼吁社会关注,推动残疾人手工艺品事业健康发展。
  “我们要让残疾人知道自己也是社会的财富,从而鼓励残疾人善待自己,自强不息。全社会都应当善待残疾人,关心残疾人的生活,落实他们的工作,让他们有所作为,不仅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内事,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蒋楠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