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0  >  2010年第五期

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残疾人事业整体进步

  发表时间:2010-11-12 【字体:

◎ 李  闻

  2010年,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圆满完成。如今,“十二五”规划也到了制定阶段,作为一名普通残疾人工作者,我希望能够为“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制定贡献一份力量。

  我在市残疾人活动中心主要担任残疾人心理咨询及文化开发工作。工作性质要求我经常与残疾人接触。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我认为,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整体进步。

  近年来,残疾人康复事业和辅助器具事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曾经非常渴望走出家门的残疾人,如今已经得到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但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后,要如何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哪些社会活动,可能还没有引起重视。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那么一直远离社会,无法走出家门的残疾人,其积极性很快就会被“无处可去”的现状所打消。

  2009年至2010年,市残疾人活动中心与宣武区残联合作,配合“盲人定向行走培训”举办了“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目的是保障“定向行走培训”顺利进行。在咨询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左右盲人完成培训的关键,并不在于培训中产生了多少焦虑感,而是他们是否有走出家门的愿望。更准确地说,社会是否可以吸引他们走出家门。

  有两个典型的例子:王某,首次参加定向行走培训,参加培训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学会定向行走后,能够自己走到陶然亭公园,与更多的朋友一起吹口琴。另一个学员张某,已经三次参加培训,每次都半途而废。问他为什么每次都不能坚持下来,他说:主要是太久没出门了,不知道学完定向行走后,能离开家去哪,也不知道要出去做什么。

  在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个角色叫瑞德。他一生都生活在监狱中,年近六旬的时候才终于得以释放,但在返回社会的时候,他心中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彷徨无措。每一个曾经远离社会的个体,在重新进入社会的时候,都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当我们从物质上帮助残疾人返回社会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如何从精神层面上引导他们回归?

  以上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残疾人文化事业与康复、辅助器具事业之间的关系。在残疾人辅助器具的发放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残疾人不愿接受辅具的情况。我想与其去做他们每个人的心理工作,倒不如多组织一些能够吸引他们的文化活动。让他们亲身体会使用辅具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的快乐,才能进一步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

  关于如何发展残疾人文化事业,我有以下建议:

  一、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调研工作

  采取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座谈、残疾人访谈等形式,重点了解北京各区县、街道残联文化活动模式、设施、经费、参加人员、效果、存在的问题等,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做准备。

  二、充实基层残疾人文化活动内容

  利用各区县、街道残联残疾人活动站、温馨家园,开展日常残疾人文化活动。活动的关键在于普及范围广、形式稳定、内容充实,目的是让残疾人有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目前残疾人很多心理障碍的发生,都来源于文化活动匮乏,缺少兴趣爱好。如果这个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对基层残疾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鼓励残疾人参与各级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活动

  我市各级文化部门每年都会根据时事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引导残疾人参与这些社会文化活动,既可以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又可以体现残联“枢纽型机构”的职能。让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参与社会活动,也是社会进步的大方向。

  四、鼓励、推广创新型文化活动形式

  残疾人文化事业需要百花齐放,民间文化组织在其灵活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民间文化组织及各级残联开发创新型文化活动的优良经验,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