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中心开展暑期“青春汇爱”志愿实践与视障助盲专项培训系列活动
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育青少年助残服务意识,示范中心于8月下旬集中开展系列志愿助残服务活动,涵盖青少年暑期志愿实践与关爱视障残疾人专项培训,累计吸引近百名志愿者积极参与。
8月19日,示范中心组织开展“青春汇爱”暑期志愿实践活动。作为针对青少年打造的特色公益品牌项目,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10期,累计吸引超过300名青少年志愿者参与。当天上午,15名小志愿者首先参加助残服务专题培训,通过专业讲解与情景模拟,系统学习了与各障别残疾人的沟通技巧、礼仪规范及助残服务注意事项,切实增强了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图为青少年志愿者诗朗诵
下午,青少年志愿者们走进融合观影厅,为托养老人们献上一场温馨的文艺演出。大提琴演奏、钢琴独奏、诗朗诵、舞蹈和独唱等节目轮番上演,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洋溢,精彩节目赢得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志愿者们参观了科技助残展厅,智能假肢、无障碍辅助设备等高科技产品让他们大开眼界,深刻感受到科技为残疾人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希望。在分享环节,大家纷纷踊跃发言,表示看到残疾人和老年人开心的笑容,感到自己的付出非常有意义,不仅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也收获了成长与感动。
图为青少年志愿者体验助残科技产品
8月19日至20日,示范中心组织开展了本年度第二期关爱视障残疾人志愿者专项培训,诚邀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培训委员会和中国盲人图书馆的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吸引了来自在京高校、企事业单位的40余名志愿者参加。培训内容涵盖助盲知识实践、无障碍电影制作与讲解技巧、案例分析等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导盲技能实训环节,志愿者们通过“蒙眼体验”沉浸式感受视障人士的出行困难,并以两人一组的形式,练习引导行走、避障、进出门、安全入座等基础技能,掌握安全、科学、尊重的助盲方法。
图为志愿者参加助残培训
在无障碍电影服务培训中,专业讲师系统讲解了如何将视觉信息转化为精准、生动的语言描述,指导志愿者学习撰写讲述脚本,并选取电影片段进行模拟讲述练习,提升语言表达力与情感传递能力。志愿者们表示,通过这次学习不仅掌握了专业的服务技能,更对视障群体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未来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志愿服务中,为丰富视障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志愿者现场练习无障碍电影解说
8月22日,示范中心组织近30名青少年开展“青春汇爱”助残服务与无障碍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青少年们走进汇爱大厦,开启对助残服务项目与无障碍设施的探索之旅。通过参观助残服务项目,青少年们对各障别残疾人和助残服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随后,沉浸式体验了无障碍电影,其特殊的音视频呈现方式,让青少年亲身体会到无障碍理念如何打破信息壁垒,为残疾人拓宽精神文化渠道,深刻理解无障碍环境建设对特殊人群的重要意义。在分享交流环节,青少年们从最初的陌生与疑惑,到见证科技助残与人文关怀融合。他们表示:“以前觉得残疾人离自己很遥远,现在明白,了解身边的无障碍设施,就是理解、关注残疾人的开始。”
图为青少年参观残疾人服务项目
此次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实践+培训+体验+分享”的多元模式,为青少年搭建了认识残疾人群体、理解无障碍理念的实践平台,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了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能力提升路径。
未来,示范中心将持续深化“青春汇爱”公益品牌的建设,推动青少年公益实践与助残志愿服务双向融合,积极培育专业化的助残志愿队伍,扩大无障碍电影讲解志愿团队。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导更多青少年关注、理解、参与助残事业,以青春之力助推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残健融合发展,共同营造包容、温暖、有爱的和谐社会氛围。 (别芷宁 杨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