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社区调查表填写说明

  S1.是否有综合服务中心:指村(社区)是否有党建、社会保障、民政、残联、人口计生、教育、社区警务甚至包括老人日间照料、慈善超市等多项服务内容的一体式综合便民服务场所。有,则选第1项;无,选第2项,并跳转S2。

  1.出入口是否平整或有坡道:出入口平整或有坡道,是方便乘坐轮椅残疾人、拄拐杖残疾人进出的设施。平整或有坡道即选是;有台阶即选否。

  2.是否有低位服务柜台:低位服务柜台是方便乘坐轮椅残疾人办事的设施。有低位服务柜台即选是;无低位服务柜台则选否。

  3.是否有无障碍厕所或厕位:无障碍厕所或厕位,指厕所有带扶手抓杆的小便池和带扶手抓杆的坐便器,以方便残疾人上厕所。有无障碍厕所或厕位即选是;无无障碍厕所或厕位即选否。

  S2.是否有医院(卫生室、所):有,则选第1项;无,选第2项,并跳转S3。

  1.出入口是否平整或有坡道:出入口平整或有坡道,是方便乘坐轮椅残疾人、拄拐杖残疾人进出的设施。平整或有坡道即选是;有台阶即选否。

  2.是否有低位服务柜台:低位服务柜台是方便乘坐轮椅残疾人就医的设施。有低位服务柜台即选是;无低位服务柜台则选否。

  3.是否有无障碍厕所或厕位:无障碍厕所或厕位,指厕所有带扶手抓杆的小便池和带扶手抓杆的坐便器,以方便残疾人上厕所。有无障碍厕所或厕位即选是;无无障碍厕所或厕位即选否。

  S3.是否有学校、幼儿园:有,则选第1项;无,选第2项,并跳转S4。

  1.教学楼入口处是否平整或有坡道:出入口平整或有坡道,是方便乘坐轮椅、拄拐杖残疾学生和残疾人进出的设施。平整或有坡道即选是;有台阶即选否。

  2.教学楼楼梯是否有双侧扶手:双侧扶手是方便残疾学生上下楼的设施。有双侧扶手即选是,无双侧扶手即选无。

  3.是否有无障碍厕所或厕位:无障碍厕所或厕位,指厕所有带扶手抓杆的小便池和带扶手抓杆的坐便器,以方便残疾人上厕所。有无障碍厕所或厕位即选是;无无障碍厕所或厕位即选否。

  S4.是否有银行网点、信用社:有,则选第1项;无,选第2项,并跳转S5。

  1.出入口是否平整或有坡道:出入口平整或有坡道,是方便乘坐轮椅残疾人、拄拐杖残疾人进出的设施。平整或有坡道即选是;有台阶即选否。

  2.是否有低位服务柜台:低位服务柜台是方便乘坐轮椅残疾人办理银行业务的设施。有低位服务柜台即选是;无低位服务柜台则选否。

  S5.是否有商店、小卖部:有,则选第1项;无,选第2项,并跳转S6。

  1.出入口是否平整或有坡道:出入口平整或有坡道,是方便乘坐轮椅残疾人、拄拐杖残疾人进出的设施。平整或有坡道即选是;有台阶即选否。

  S6.是否有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站、室):有,则选第1项;无,选第2项,并跳转S7。

  1.出入口是否平整或有坡道:出入口平整或有坡道,是方便乘坐轮椅残疾人、拄拐杖残疾人进出的设施。平整或有坡道即选是;有台阶即选否。

  2.是否有无障碍厕所或厕位:无障碍厕所或厕位,指厕所有带扶手抓杆的小便池和带扶手抓杆的坐便器,以方便残疾人上厕所。有无障碍厕所或厕位即选是;无无障碍厕所或厕位即选否。

  3.场所内是否有适合残疾人的文化活动器材(胡琴等乐器、象棋等棋牌、书报杂志等):指的是村(社区)现有的各类公共文化场所中是否提供了适合各类残疾人活动时可以使用的文化活动器材、用品。文化活动器材、用品是指残疾人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时需要的钢琴、二胡、牌桌、书报等音乐、文化用品。理解这个指标要掌握1个关键词——“残疾人活动时可以使用的”。有些器材是没有区分的,健全人活动和残疾人活动都能用,比如乐器等等,但有些是残疾人特殊需要的,比如盲人用文化用品。判断的标准是残疾人能否用得上,有没有因为一些特殊的用品不具备而不能参加活动。填报选项2个,是和否。如果残疾人能用得上,那么选“是”。如果大部分残疾人用不上,那么选“否”。

  4.场所内是否有适合残疾人的体育活动器材(踢毽、跳绳、柔力球、乒乓球等):指的是村(社区)现有的各类公共文化场所中是否提供了适合各类残疾人活动时可以使用的体育健身活动器材。体育活动器材是指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时需要的跳绳、柔力球、乒乓球等体育健身用品。理解这个指标要掌握1个关键词——“残疾人活动时可以使用的”。判断的标准是残疾人能否用得上,有没有因为一些特殊的用品不具备而不能参加活动。填报选项2个,是和否。如果残疾人能用得上,那么选“是”。如果大部分残疾人用不上,那么选“否”。

  S7.村(社区)内是否有社区康复站:指村(社区)内是否有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设施,包括用于精神、智力残疾人康复的工(农)疗站、娱乐站、日间照料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复科等。有,则选第1项;无,选第2项。

  S8.村(社区)内是否有托养服务的日间照料机构:指村(社区)是否有为就业年龄段内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日间托养服务的照料机构。如一些地方的“阳光家园”、“温馨家园”、“阳光之家”、“残疾人之家”等。日间照料机构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长期对残疾人开放;二是有管理、服务和指导人员。仅在节假日或偶尔开放的活动站不符合此项要求。一些村(社区)虽没有独立的服务机构,但在综合服务场所专辟一定区域专门用于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的可视为有日间照料机构。有,则选第1项;无,选第2项。

  S9.村(社区)内是否定期为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居家服务:指村(社区)是否通过一定的组织或机构,定期为分散居住在家庭的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长期需要专人照料或护理的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上门入户的各种照料服务。居家服务应当是有计划、有项目、持续稳定的服务。有此项服务,则选第1项;无此服务,选第2项。

  S10.是否组织残疾人参加村(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指的是村(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是否主动将辖区内的残疾人纳入进来,或者一年内结合残疾人的特点单独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

  理解这个指标要把握两个关键词:“能够参与进来”、“一年内”。

  填报指标2个,有和无。判断的标准是村(社区)的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如果残疾人有意愿参加多数活动能够参与进来,或者在一年内曾经组织开展过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那么选“有”。如果多数公共文化体育活动残疾人想参加也参加不了,那么选“无”。

  S11.村(社区)内是否有体育健身指导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是指现在村(社区)是否配备通过残疾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后,具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健身指导、开展相关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吸引、组织、指导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体育活动,专门为残疾人提供体育健身咨询、健身指导和活动组织的志愿服务人员。

  理解这个指标要掌握一个关键词“经过专业培训的持证上岗人员”,调查时,此类“专业持证人员”不仅包括由各级残联培训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外,还应纳入由体育部门、康复部门等机构培养的具备上述专业能力的残疾人体育锻炼专业指导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