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议政论坛——苏杨访谈
来源: 北京广播电台 发布日期:2018-06-12
- 主持人:上午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北京新闻广播议政论坛,我是玉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啊,有很多身有残疾的朋友,克服重重的困难,依然坚持着对于自己梦想的追求。来自北京市西城区的苏杨就是其中这样的一位代表,苏杨因为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事故从高楼坠落,造成了高位截瘫,但是命运的打击并没有能够摧毁她学习钢琴的梦想。在母亲的帮助下,她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坚持钢琴的学习,屡屡斩获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级钢琴比赛的大奖。她自学考入了北京的重点中学,是中央音乐学院历史上首位,同时考入钢琴作曲和音乐学三大系的学生。她连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担任了学校的学生会副主席,国家级的钢琴赛事演出考题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委员,早在专业学院上学的时候呢,她就开始了自己的公益慈善之路,先后资助了五十多名家庭困难的孩子,读完了初中,其中的有十六人已经上了大学,她组织策划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筹集手术费,为聋哑儿童筹集安装人工耳蜗的费用,为患有白内障的孤儿募集手术费等大型的纯公益性活动,筹款总额达几十万元。
作为80后的苏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轮椅上的青年钢琴家,并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可以说,苏阳是当代残疾人奋斗追梦的成功的典范,也是北京市残疾人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成果的体现。那么,在她的身后有着怎样的奋斗的经历,她的成长和成功要带给残疾人文化事业,哪些启示?今天的议程论坛节目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青年残疾人钢琴家苏杨女士,苏杨你好。
苏杨: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你是一位从小就练习钢琴的孩子,那是什么让你去喜欢上了钢琴?在这其中又有谁发挥得特别重要的作用呢?
苏杨:其实就是像大多数的琴童一样,我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画画,但是开始学习钢琴其实完全是妈妈的坚持和妈妈的选择啊,最初是这样子的。因为我妈妈从小非常喜欢音乐,但是并没有机会去学习。在我6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钢琴,然后请了当地的最好的这个老师带我走很远的路去拜师,希望老师可以收下我,但是我只上了一次钢琴课。就因病中断了,因为最初生病的时候,我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基本前两年是在医院度过的,就是翻身都需要别人帮忙这个样子啊,就没有办法再继续学习,做了三次的大手术,也没有什么起色,但是父母呢,一直带我坚持做这个康复训练,大概是两年后一天我就可以做起来了啊。这个时候妈妈就请了这个当地师范大学的一位大学生,然后上门授课,我就又重新开始学习钢琴。其实这会儿就是我的朋友也好,家人也好,并不太支持妈妈的这样的做法,因为觉得我可能学钢琴非常的辛苦也不会有什么成绩。我是因为是胸椎受损,腰部是没有力量的。我在琴凳上坐不住,那么妈妈把我抱到琴凳上,需要用双腿夹住我的腰,用双手扶住我的上身啊。就是即使这样还是摇摇晃晃的,然后钢琴两边的位置,一弹音区就要倒过去,坐不住的,练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一会儿妈妈可能也不知道说以后钢琴就会是我生命中一个这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不管怎么说,就从那时候开始。从学琴的第一天就没有在中断过,然后大概是学了四五年以后吧,我去参加这个中央音乐学院的九级的钢琴考试,业余的这个钢琴考级,这个评委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教授,然后他在看了我的演奏以后,他就通过组委会找到我的父母,建议我应该进一步到北京学习走专业的道路,然后父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决定,因为我老家是哈尔滨,那父母也在哈尔滨有比较不错的工作。我那会儿学琴完全是业余的状态,就每天只练半小时的琴这样子,而且中央院非常的难考,录取比例很低,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决定,母亲就辞去工作,带着当时只有三岁的弟弟跟我的姥姥姥爷啊,陪着我到北京租了房子住下啊,然后去全力的去准备考附中,半年以后考到这个附中以后,爸爸工作也调到北京,我们全家就在北京定居了,当时还小。现在回忆起这个这些事情,真的是很佩服父母的这个魄力,或者说很感谢她们,真就是竭尽全力的对我的支持和培养。
主持人:作为父母真的就是最爱这女儿的人,而且为了你不惜去辞掉自己的工作,举家来到北京,为了女儿的前途,那您刚才也是讲到了,其实六岁的时候对你特别关键,是一个转折,那么六岁的时候,刚刚去开始学琴,还没上过一两次课呢就受伤了,然后就一直在养伤,这个养伤刚刚好一点,差不多能够恢复了,又开始练琴。但是这个时候是不是练琴特别难?因为我知道这个练钢琴的话,有时候我们看钢琴演奏家在台上非常潇洒娴熟的去弹钢琴,是一种陶醉一种状态。但是实际上他的练习是需要时间的积累,非常的枯燥,你刚才讲你又是一个身有重度的残疾,而且好像基本上下半身是没有知觉的,坐起来都困难,因为这个腰使不上劲,那你这个练一次琴。一般来讲,这是多长的时间?一节课能支撑下来吗?
苏杨:最初的时候就是半小时嘛。业余的时候,然后到北京走专业以后,考学的时候每天要十几个小时。
主持人:你考学的时候要练十几个小时,那十几个小时,我们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是一般的人想要坐那十几个小时去练琴也会感到很枯燥。很烦,那像你的话一开始连平衡都不好掌握啊。就像你说的这个琴,我要谈一个稍微偏一点或者高音或者低音区,这个身体可能就往那边倒去了。那后来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身体的平衡,或者说这个身体是怎么能够在这个琴凳上长时间的坐住呢?
主持人:可能这个一方面就是康复吧,就是身体实质性的。这个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什么恢复的,因为脊髓损伤是一个难以去治疗,是医学的难题啊,然后呢,就是通过不断的康复训练,我觉得弹琴可能对我的身体是有帮助的,开始可能会比较辛苦。现在慢慢的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克服去适应它。
主持人:那有采取了什么特殊的手段,比如说有一些什么支撑的一些护具?
苏杨:当时会有,这比如说坐到轮椅上垫一些电子帮我去支撑,后来也慢慢地就拿掉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可以坐住了,后来也能够这个特别是上肢完全能够发力,
苏杨:自己就找到了一些发力方法,包括这些还有弹钢琴是要踩踏板的,但是我其实是完全不能踩踏板的。那很多东西都要用手上的技术去做,也都会有很多的限制,很困难,会有会有这些东西,但是就是怎么说这事,我在学习业余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对钢琴产生特别独特的这样的感情,但是慢慢地到附中以后,每天练琴这个十几个小时,晚上回家会看谱子,路上会听CD,可能拿到一个一两秒钟或者两三秒钟的一个小句子,会进行成千上万,成千上万不是一个虚词,是实实在在的就是这样的练习。就是当你用绝对的专注度去做一件事情,或者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去尝试把它做到极致。就在这个时候,你才会真正的明白已经实行的意义,把这个东西从一个喜欢的事情变成一个爱的事情,其实不需要什么力量去支撑位。你就知道这个事你生命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最重要的,然后你可能会遇到困难,你会选择去找解决方案,但是从来不会说有放弃的想法。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有没有发现,因为你是坐轮椅的,有没有和其他的学生,其他的孩子相比,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困难会觉得别人学这个或者练这个挺容易的,但是对你来讲好像就格外的难?
苏杨:会有一些,比如说就是刚才我提到的两点,一个是在这个钢琴两边的音区啊。音区是可以够的到,但是再走专业的这个领域,我们还要处理音色。音色需要细微的手指的控制啊。在这些方面的确是花了很多的功夫,在两边音区的时候,我先要调整身体的坐姿,调整力量的控制,包括手部的处理。甚至有一些地方可能需要谱面上的一些改动跟处理都会,我的老师也在这个地方帮了我很多。然后包括不能用踏板,我们也想了很多的办法,包括用手指踏板去解决问题,所以同样的一首作品我来演奏会比平常人的确要增加很大的难度,要困难得多。
主持人:我知道你从小到大一路参加过很多的钢琴比赛,有省级的,有国家级的,甚至有国际级的。这其中有没有哪次获奖或者参赛的经历令你印象特别深刻。
苏杨:其实您再问我上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有想到这一个。我虽然参加了很多的演出啊,比赛也好。但是其实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的高考。因为我刚到附中的时候,其实成绩并不好,只是考进来的但成绩并不好,因为周围的很多同学他们都是从四五岁开始走专业路线的。我是初中插班进来,然后我自己明白自己跟其她人的差距。但我是那种性格上属于那种比较越挫越勇的人,每天都会很有目标去奋斗,然后慢慢的这个成绩慢慢好起来,我的困扰也就也就同时随之而来。这个困扰可能爆发点是在我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参加了一个比赛,拿到了一个第一名,但是这个比赛的时候就会有同学会说。会有一些声音会说。我拿到这个名词是因为我坐着轮椅,那有有一部分同情分或者是照顾我,我才拿到这个成绩。那个时候我自己原来,可能认为我的心理是一直是比较阳光比较坚强的,但是那个时候我受不了这样的说法,我会觉得就是如果我遇到困难,我会去克服它,但是遇到这样的评价,我会没有办法去平衡自己的心理,我会默认一个这样的看法,我会有自我否定,还会一种声音说。可能他看到我这个样子参加比赛会欣赏我,觉得我坐着轮椅,然后可以跟健全人一起同台的这样的去,然后拿到比较好的名次。但是我同样不喜欢这样的评价,因为我觉得这个钢琴是我的专业。你对它评价好还是坏,我不希望她跟我的身体有任何的挂钩。我是希望你基于音乐本身的,因为那时候,我比较固执的认为音乐是一个特别干净,很纯净的东西啊。带着这样的心理的误区,然后,所以我选择了考两个专业,考大学的时候,除了考钢琴本专业,我选择了去考音乐理论专业,其实这个专业我非常的喜欢,到后来我也受益匪浅。但是我坦白的说,高三的时候决定考这个双专业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音乐理论的专业是闭卷考试,她不需要上台,所以我觉得我是在跟同学有一个公平竞争的一个环境。我需要这样一个东西来证明我自己,所以后来我就考了两个专业,如愿考上了两个专业,同时也遇到了我在钢琴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恩师啊。他是中国的第一位钢琴博士杜老师,在杜老师在这个钢琴领域,他是对音乐的品质要求很高的人啊。对我的影响很大,慢慢的我会有了很多的自信啊,然后会重新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然后那个时候会明白就是说真正的可能。我们要达到音乐的所谓纯净的音乐,她是源自于你对这个艺术品质的一种始终的、一丝不苟的这样的一个要求,或者说源于你的赤子之心,不会因为外界的一些环境去改变它。到现在我会以非常健康的心态,去以一个轮椅钢琴家的身份去参加很多的演出,去传递我的音乐的同时,我也会愿意我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去鼓励那些可能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困难,但是不放弃梦想的人,就是我想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我想跟大家说,不管是这个残疾人也好,或者健全的人也好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可能真正打败你的可能是你心里的那道防线,逾越心里的困难,可能是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一个非常健康的心态,其实就是在生活当中,不会有任何的困难,可以难倒墨,如果一个健康的心态,我们可以克服一切的障碍。
主持人:所以了解自己,超越自己是最难的。我知道呢,很多学音乐的人啊,也一边在搞音乐的时候,特别爱做的一件事就是组乐团组乐队。当然了,大多数人这个搞乐团搞乐队呢,都是为了挣钱去吧,或者为了出名啊,等等,但据我所知呢你在中央音乐学院专业学上学期间也组了一个乐团。叫铭乐团,一个金字边一个这个姓名的铭啊。铭乐团当时带领了几十名团员进行各类的演出。但是你们的演出都是公益性的演出。那么你们是怎么考虑的呢?
苏杨:最初的时候可能我自己,我从大一的时候开始做一些这个公益活动吗?铭乐团是我在硕士期间组建的,然后在这个本科期间,我就会发现其实周围有很多的小伙伴,她们都有公益的心,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去帮助别人的事情,所以在硕士的阶段,我跟我最好的一个朋友,我们两个就商量可能想组建这样的一个乐团。这个乐团。我们叫它铭乐团,其实就是铭记的意思,我们希望我们做的每件事情。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演出都是值得被我们记录下来的。过了多少年之后,我们回忆我们去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就起了这样的一个名字。这个乐团里边,它的成员是以我们学校的这个学生为主,但是也包括各大院校在校的一些学生,我们每次发起的这个活动都是以公益为目的的。有这种保护传统音乐的这样的一些公益性质,也有比如说助学、助残、助困这样的一些活动。每次发起这样的主题,我们会以公益演出的形式把我们这个演出所得的费用,然后全部给到需要帮助的人们,然后这个乐团从组建到现在有几十场演出、几十场活动,也包括一些小型的线下的,我们到当地区,也都会有一些这样的活动。我们现在团员其实大部分都已经毕业,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当中,但是一旦我们有一些什么活动,大家还是会聚集在一起,一起去做公益的事情。
主持人:毕业以后,你们这个乐团仍然在相互之间有联系,还在为公益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那这些年,我知道在这个公益的活动当中,先后资助了五十多名孩子去读完初中,其中的有十六人,最后是上了大学,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什么你印象特别深的事情?包括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感觉自己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呢?
苏杨:做公益我想这个,其实我们每一个跟我资助的孩子,我们都又一个约定,就是在他读大学以后,我一般资助都是在她考上大学以后就会终止对他的资助,读大学之后我们不再会有联系,因为我不希望他会有这样的一个压力也好,但是我们还会有一个约定,就是说等他大学毕业以后,他至少也要去帮助一个人,然后来读书。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资助的第一个孩子。我在中学的时候就有想做公益的想法,但是我给自己的一个目标,就是说我先要自己经济独立,我才有资格去帮助别人,所以我到大一的时候,当我有了自己的第一笔收入以后。呃,我就去通过一个公益组织联系上了一个孩子啊。其实那个孩子当时只比我小一岁,我们当时书信联系她叫我阿姨,她也不知道我多大。然后我帮助这个孩子,当时他刚中考完在读高中,那个孩子在云南,之后他考到了民族大学,然后到北京来读书。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当地,他现在是当地的一位老师,中学老师,他已经有很多的孩子也考上了大学,这个人我和他一直有联系,然后到现在,她每年都是会利用自己的寒暑假的时间,然后去义务的去帮助了非常多的孩子。其实他在北京是有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但是他跟我聊,他说想回到当地去,去做这个当地的一个小学老师,现在是中学老师,然后把自己的所学回馈给那个培养她的那片土地也好,或者他也想把这份心带给更多的孩子。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事情。
主持人:从这个故事,我们也看到了一种爱心的传递,一种接力似的传递,确实让我们感到很温暖。那你从小到大特别受伤以后啊。后来坐上了轮椅,但是仍然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在自己的专业上包括在公益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很好的成绩啊。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各级的残疾人组织是不是对你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
苏杨:是的。我觉得我真的是一直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然后从小到大都有好多好心人来帮助我,包括这个残联组织,因为我小的时候不能上学,刚刚生病的时候,然后只能躺在床上嘛,所以小学的课程实际上是在妈妈的帮助下自学的。呃,没有读过,没有读过小学,然后也没有中学可以接受我呃,因为我的身体的特殊情况,所以当时上学是我的一个梦想,可能我做公益跟这个有关。我觉得上学是我一个梦想,所以也特别想帮助别人去读书嘛。然后这个梦想在我整个的这个小学阶段,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天可以跟别的小朋友一样坐在教室里。那当时哈尔滨的市残联、区残联的领导的对我非常的关注,在他们的协调之下,我就走进了家门口的一个学校,那学校还是一个重点中学,然后在他们帮助下到这个学校读书。这是跟残联的第一次接触,然后也是印象非常深的一次,因为圆了我的一个梦是,然后到现在我毕业以后,前年我还参加了北京市残联的一个购买服务,就是这个中途之家,它是北京脊柱损伤的训练营。我到这里去参加康复训练,教会了我很多独立出行、对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也还是对我说有蛮大帮助的。
主持人:应该说在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得到了社会,包括我们各级的残疾人组织的关心和帮助,那作为一位残疾人,或者说是作为一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比较有成绩的残疾人啊。那你觉得残疾人更多的去参加,或者说从事一些文化艺术的活动,那对自身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苏杨:我觉得艺术本身,是最直达人心的,反映人的人性、本真的一个东西,因为在艺术里我们做不得假弄不得虚,所以艺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残疾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他的精神文化,或者说提高审美情趣的这样的一个有效的手段。而且这个文化艺术领域也是一个对于残疾人,他的就业也好,或者说她是实现自身的价值,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她没有太多的这个限制或者说障碍在里边,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文化艺术领域,然后对残疾人是有非常大的意义的。不管是他的工作也好,还是他的生活也好。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主持人: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那作为一位残疾人,你觉得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啊,这个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这个需要,这方面你觉得还有哪些期待?又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苏杨:我记得大概在07年的时候吧。那个时候刚读大学,然后我要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要出行。那个时候我觉得至少在北京还是有很多不能实现无障碍。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交通工具。可能打车打不到,坐地铁有特别高的出入口,然后我觉得因为做公益活动经常需要出行,十年来,我觉得我见证了北京,它这个在残疾人无障碍方面的一个特别大的一个提升,现在这个出租车有专车,这个地铁有电梯,公交车都有残疾人的升降台,我觉得这个方面的改善非常非常的大。我觉得其实残疾人他走出去的,参与社会当中,他其实需要的就是一个平台,无障碍是一个基础,我觉得就是一个平等的环境,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我相信可能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就会走出来,会参与社会。然后什么时候我们觉得可能身边我们不会因为身边有一位残疾人的同学同事,我们会觉得就是特殊的,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如果真到了那样的一天,可能那我们的文明层次就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主持人:听众朋友,那今天我们的节目我们专访了青年残疾人钢琴家苏杨女士,那么她的经历可以说是当代残疾人奋斗追梦的一个成功的典范,也是北京市残疾人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成果的一种体现,那节目时间不多了。最后呢,是不是对我们收音机前面的听众朋友,特别是收音机前的一些残疾听众朋友啊,说几句话好吗?
苏杨:我觉得这个世界其实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就像可能你们现在看到的我。我觉得我的身体情况,就是看你们所看到的最大的一个障碍,其他方面,我一直从小到大都是非常的顺利,也会有很多的人去支持我去爱我,所以我觉得我们只要心里足够打开、足够开放,足够坚定,就是当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世界的每一个都会为你去让路,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克服困难,取得他心中的那份梦想
主持人:好,谢谢,那么也期待着你在未来的事业和生活当中能够走的更顺更加的幸福。也感谢听众朋友收听我们今天的节目,我是玉昆,咱们下次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