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09-04-23 来源:
市残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突出实践特色,坚持边学边改,积极为残疾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
年内免费为500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不仅能帮助解决残疾人走出家门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残疾人解决洗澡、上厕所等生活不便的问题,是残疾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困难。目前,已完成为5137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这项工作深受残疾人的好评,市和区县残联共收到残疾人送来的感谢信580多封,锦旗78面,门头沟区、房山区130多名残疾人代表联名给市政府写去了感谢信,残疾人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全市还有2.19万户残疾人家庭需要进行无障碍改造。2009年,市残联计划再完成改造1万户,到2010年底前基本实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的目标。
实现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全覆盖”。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难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康复服务保障水平,由市残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暂行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已于2008年10月7日正式出台,即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根据这项新政策,我市贫困残疾儿童少年各项康复服务实现“全免费”;残疾儿童进入机构康复训练将得到政府每人每月不超过500元的补贴;残疾儿童少年在社区康复每人每年将获得1000元的康复补助;所有残疾儿童少年可以免费配发基本的辅助器具。随着这项政策的出台,我市将真正实现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全覆盖,直接惠及近2万名残疾儿童少年。
建立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项目,惠及5000余名残疾人。为了推进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使残疾人特别是智障和精神残疾人得到实惠,2007至2008年,市残联等部门一起连续出台了《北京市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项目申报程序和工作规范》等四个文件,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建设。截至2008年10月,我市共创建职业康复劳动项目258个,其中有137个项目属于城八区,121个项目在远郊区县。经初步统计,共有5027名智力或稳定期的精神残疾人及其他类别残疾人在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中得到了职业康复劳动服务。
建立扶贫助残基地89家,增加残疾人收入。市残联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和提高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为根本出发点,以扶贫助残基地为龙头,大力扶持贫困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多种经营,使残疾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2008年底前,市残联与市农委等部门协密切配合,新建了28个扶贫助残基地,使全市扶贫助残基地达到89家,共安置和带动1924名残疾人及其亲属从事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年均收入达到5000元。
新安置残疾人就业3000人。2008年,市残联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认真贯彻《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宣传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城镇个体就业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办法等政策引导作用,加大对残疾人创业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全年新安置3242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深受残疾人的好评。
加大对残疾人的培训,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市残联加大残疾人培训的主要做法:一是与职业康复站建设相结合,重点加强了以项目为目标的定岗、定单培训;二是与温馨家园建设相结合,方便残疾人就近、就便接受基础性、普及性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三是与扶贫基地项目相结合,重点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截止到今年11月份,采取免费培训补贴培训的方式,已完成10294人次的残疾人培训,提高了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参与社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