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一) 痉挛型: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时有“折刀样”改变。关节运动范围变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屈肌张力增高时多表现为:手握拳,拇指内收,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尖足,足内、外翻,髋关节屈曲,下肢内收内旋,剪刀步态。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巴宾斯基征仍阳性。
(二) 手足徐动型:手足徐动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肌张力不稳定,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也受累,因此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皱眉、眨眼、张口、语言障碍。当进行目的性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呈非对称性姿势,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肌张力变化,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恢复至运动前状况。
(三) 强直型:强直型较为少见,由锥体外系损伤所致。肢体僵硬,活动减少。做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智力低下、情绪异常、语言障碍、癫痫、斜视、流涎等。
(四) 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因此表现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的小脑症状。可有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轻度震颤,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胫膝试验都难以完成,多为肌张力低下。语言徐缓而缺少抑扬声调等临床表现。
(五) 震颤型: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典型的震颤症状多为四肢的静止震颤,此型在脑瘫患儿中极少见,多与其他类型同时存在。
(六) 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少,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但腱反射亢进。本型常为脑瘫婴儿早期症状,婴幼儿期以后多转为其他型。
(七) 混合型:脑瘫某两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于一个患儿的身上时称为混合型,以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症状同时存在为多见。
(八) 无法分类型:有少数患儿表现复杂,难以用上述分型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