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业务频道  >  康复服务  >  康复知识

引导式教育中的音乐疗法

文章来源: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   发表时间:2014-03-13 【字体:

   一、 引导式教育音乐疗法的原理

  音乐意图及团体动力的理念是引导式教育的特色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身心残疾的康复的治疗。音乐与人类息息相关,人一出生,便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从婴儿具有节奏性的哭声里、手舞足蹈的摆动中,都可看出音乐是如何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并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对于音乐的反应比其他活动还敏锐。现代大量研究表明:音乐对运动障碍、弱智、失聪以及孤独症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帮助,所以,在引导式教育实施过程中,音乐被广泛使用。在发达国家,有一些脑瘫康复中心专门配备音乐治疗师。

  二、 音乐疗法的作用

  音乐对人类的生理有极大的影响,从出生到死亡,从心跳到想象力的驰骋,我们可以说生命的每一刻都伴随着声音与节奏。音乐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健康、意识与行为。声音经由耳朵的听觉神经传递至大脑,音乐中的音律及感觉主要由人类大脑右半球负责。在有关电脑波的研究中发现:脑波振动愈低,则感觉愈放松、平静。

  1.音乐改变学习的方式 Andras Peto认为,脑瘫患儿主要是学习能力低下,而音乐对学习影响深刻。《学习革命》一书中指出:音乐是通往记忆系统的州际道路。音乐活动通过听觉、视觉、触觉三种感官来学习,凭借这些刺激,产生声音、肢体动作、情绪、思考等反应,来增进听辨、表达及智力等能力,以达到身心平衡发展。

  2.音乐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人类的心跳与音乐特别相关,心跳的频率往往会随着音乐的变化,即频率、速度及音量的变化而产生的反应。归纳音乐对人生理方面的作用、效用有以下几点:改变呼吸节奏,对脉搏、血压及免疫系统产生影响,能消除疲劳、增加反复性的工作和改变人体的磁场等。同时音乐能导致身体新陈代谢速度的改变、平缓脑波的波动、减少肌肉紧张和增进身体的协调。

  三、 引导式教育中音乐疗法的意义

  大多数脑瘫患儿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心、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表达与沟通技巧不佳等人格特征。而在学习特征上则有注意力、记忆力与类化等学习能力的缺陷。因此,伴随有行为问题重度的脑瘫患儿在进行康复治疗时,若能利用音乐活动做媒介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沟通活动的社交技巧训练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脑瘫患儿常由于自身障碍的因素而活动量小,心肺功能明显低下,而音乐活动中团体的音乐律动、节奏性意图等都有助于提高脑瘫患儿的心肺功能和体能。

  1.心理与生理调节意义 脑瘫患儿除有运动功能障碍外,尚伴随智力、语言落后以及心理、情感交流障碍,音乐的内在结构和特性可促进脑瘫患儿的自身组织及系统形成节律和秩序,从而使他们产生细腻的情感,减轻内在的紧张与不安情绪,去掉自卑心理,使他们有安全感、满足感和愉快感,更积极配合引导员的工作,使引导课易于完成。

  2.行为调节意义 脑瘫患儿大多存在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在活动时使用主题音乐可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对引导课产生兴趣。节奏性意向性口令结合音乐的使用对孩子有提示作用,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在歌声中完成各种动作。让孩子尽快掌握动作的节奏,在引导课组合中同样的动作在同一种歌声中完成,能产生正面的强化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音乐能加强弱智儿在技能训练上的学习能力,改进行为的偏差。

  3.交往调节意义 音乐可以提供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孩子们自愿参与群体活动,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建立一种友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从今孩子们社交的发展。

  4.生理调节意义 儿歌可以诱发语言的发展;轻音乐可以调节消化功能;摇篮曲可以促进睡眠;欢快的音乐可以增加迟缓儿的运动功能;舒缓的音乐可以降低痉挛儿的肌紧张。此外,音乐尚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5.运动功能调节意义 音乐可兴奋或抑制功能性活动,节奏明快的打击令人兴奋,可以提高迟缓者的肌肉张力,舒缓悠扬的琴声可使多动儿及痉挛儿肌肉放松。音乐使枯燥乏味的运动训练变得有趣味,如果没有音乐的配合,很难想象孩子的坐姿能保持多长时间。

  6.培养孩子的乐感和节奏感 人们生活离不开音乐,脑瘫患儿也一样,美好的音乐与他们纯真的心灵相通,孩子的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记忆力在音乐中会得到较快发展,音乐活动可使孩子的音乐潜能得到发挥。音乐由旋律、节奏及和声组成,音乐除了结合引导课应用外,可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设置音乐教育课,以培养孩子的乐感和节奏感,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7.在音乐中发展概念 一些概念如数的组成和加减、物体的比较、方位、形状、好坏程度等可在音乐中得到发展,如《数字歌》、《我有一双巧巧手》、《两只老虎》等,音乐的节奏可便于记忆。

  四、 引导式教育音乐疗法设计的原则

  音乐是一种语言,具有刺激及慰藉作用,可与孩子作内心对话,帮助孩子表达心灵深处难以言语的情感。脑瘫患儿由于身心障碍的缘故,日常生活中各种经验较难实践体验,导致生活经验较缺乏,沟通技能及其他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由于性格的缺陷,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自我概念的观念薄弱,较易从现实环境中退缩,形成过度的依赖。而音乐在日课中的应用,能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活动水准。因此,在设计引导式日课时,需遵循以下的原则:

  1.整合的 引导式音乐活动应通过整合的方式来进行,而不只是孤立的活动。通过课程的设计整合,增进了跨多重情境的学习行为和态度。

  2.以儿童需要为中心 引导式音乐活动应以学生兴趣、偏好和能力为基础。引导员因势利导,增强脑瘫患儿学习的动机,适时给以机会和允许学生表达自己时,能发展其独立性。

  3.符合年龄特点 任何的音乐活动设计,应以脑瘫患儿出生时间的先后和发展的年龄为标准。当脑瘫患儿渐长时,音乐活动应注重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自我观,音乐应增进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开发自我潜能的能力。

  4.引导式诱发作用 让有特殊需求的脑瘫患儿能尽他们所有的努力来获得满足。对任何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来说,通过音乐诱发他们必须学习和练习。然而,引导员也应该针对脑瘫患儿的特性来评估活动,以有趣、具创造性的方式教授社会互动的基本技巧。

  5.多重感官的方法 让障碍学生能通过各种感官去学习,将引导式的音乐活动设计纳入艺术、韵律和音乐剧等,允许学生以多重方式获得和练习新技巧及概念。

  6.小组教学的模式 当脑瘫患儿有机会互相学习和变得能主动从事学习的过程时,他们就会趋向于学习。特别是让他们在引导员所营造的愉悦、有趣的音乐情境中,突破自己平日的学习障碍,从而达到学习上的成功。

  总而言之,学唱一首简易歌曲,可加强孩子的语汇表达、听觉记忆与发出适当的声音;弹奏乐器可增进手眼协调能力及动作的发展;节奏性能让孩子适时地在规律的节奏中全方位的统合全身。音乐能提供为智障者的休闲活动,协助他们发展适当的社会关系,亦可激发他们的热情、想象力与参与团体活动的意愿。脑瘫患儿虽然存在障碍,但在感情上与音乐能力方面并不逊于相同年龄者。当音乐介入活动之中,脑瘫患儿的知觉反应及活动水平,会立即受到促进的影响。

  五、 提高引导式教育音乐疗法效果的方法

  1.对唱与节奏问答的应用 研究认为:语言障碍者接受歌唱、节奏的教学,有助于改善其口语表达。研究表明:在表达与沟通时,以歌舞对唱与节奏问答(包括口语节奏与节奏乐器问答)的效果较佳。由于节奏乐器问答无须使用到口语,因此对于无口语能力或有语言障碍的脑瘫患儿而言,可促进非言语的表达与沟通;而歌曲与口语节奏的问答,可帮助其口语能力的发展。因此,这两项活动对于促进表达与沟通能力产生较大的效果。

  2.合奏和游戏化的应用 在集体活动中,以有强烈节奏之音乐律与节奏乐器合奏效果较佳。由于脑瘫患儿对于节奏性强的音乐较有反应,往往会使他们自然地随节奏律动,此时再配合简单的肢体动作或舞蹈,往往能提升他们参与团体活动的意愿。由于脑瘫患儿活动受限、挫折感高,简单、重复的节奏乐器演奏,提供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环境和成功的经验,往往使他们增加自信心,而更愿意参与团体活动。而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参与本身的乐趣,都提升他们的参与意愿。

  3.小组合作模式 在合作项目中以音乐剧与节奏乐器合奏、合唱等活动,效果较佳。一个人无法组成一个合唱团或节奏乐队,因此,提供一个合唱或节奏乐器合奏的参与机会,往往让脑瘫患儿自然地学习与人合作。而音乐剧则是更生动活泼的合作模式,配合音乐与剧情,学生面临如请求协助、帮助别人、领导与服从、分享等各种合作技巧,培养了团体合力完成活动的意愿和合作态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