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动态新闻

《危机公关》:一场灵魂的救赎

文章来源:宣文部    作者:王亚男   发表时间:2015-12-08 【字体:

 图为演出现场

  图为演出现场

  图为演出现场

  图为演出现场

  图为演出现场


    为庆祝第24次国际残疾人日,一台以“残健共融”为主题的原创系列话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二部《危机公关》于12月2日至3日在八一剧场上演。由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该剧,邀请了来自国家话剧院和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作为主创班底。自10月24日开始首轮演出至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共演出25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该剧的一大亮点是塑造了戴望远等三位残疾人的形象,虽然他们失去了光明,但内心深处却有着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盲人戴望远是整部话剧的精神制高点,他喝假酒致盲,本来已经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大好前程付之东流,但他安贫乐道,内心一直坚守正义和道德,冒着失业的风险揭露自己所在的工厂用死猪肉做腊肠的卑劣行为。

    话剧既塑造了残疾人的形象又超越了残疾人题材的作品,核心直指当下社会热点,涉及食品安全、诚信良知、商业道德、灵魂救赎等话题,是一部贴近时代、真切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深刻揭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力作。《危机公关》通过两个生活境况有着巨大差异的家庭构建起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看似命运悲惨的盲人戴望远活得正直而乐观,看似风光无限的富商许达年却背负着良心债,用一生赎罪。看着令人厌恶的勒索“小人”楚万里,何尝没有其可怜之处——现代大学生就业的艰难,以及在困境中挣扎变得人性扭曲……跌宕起伏的剧情,给人们带来启示:罪恶一旦为之,就会彻底夺走内心的安宁,惩罚迟早要来敲门——任何逃避法律和良知的“公关”都不能给罪恶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救赎。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正义迟早都会到来,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看过该剧后评价道:“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危机公关》塑造了性格鲜活、正气凛然的戴望远这位残疾人艺术形象。虽然戴望远的眼睛盲了,但他心灵是健全的。有些人身体上是健全的,但心灵却是残缺的。剧中反面人物楚万里折射出了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刻性。这部剧超越了对个人品质的剖析,并以起伏跌宕、扣人心弦的剧情提示人们:近似残酷战场的经济活动很可能会把人们心中最卑劣的、最魔鬼的欲望催化出来,如果法律与道德缺位,必然是欲望不断扭曲,无所不用其极。《危机公关》就是在警示人们:在商品交换,获取财富的同时不要迷失人的本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危机公关》主题立意很深,剧情和立意都超越了残疾人话题。是一部深切关注人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话剧,是一部‘写人民、为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的好作品。可以预见,这部作品完全可以成为从‘高原’向‘高峰’冲顶的‘有力度、有温度、有理想’的优秀剧目。”

    据市残联副理事长吕争鸣介绍,今年市残联与社会力量共同打造《危机公关》这台话剧,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为了弥补残疾人文艺形式在戏剧方面的短板,全面打造和积累残疾人题材文艺精品。制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系列原创话剧填补了首都残疾人文化戏剧类节目偏少、偏弱的空白;二是为了巩固和发展文艺成果。2013年,市残联与空政合作演出的戏剧小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获全国残疾人文艺比赛一等奖。2014年,为了进一步探索戏剧类作品,市残联与人艺合作推出了首部反映残疾人精神风貌的话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借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被中国残联推荐为全国唯一一个报送“五个一”戏剧奖作品。市残联意识到,丰富和发展戏剧类文艺作品是首都残疾人文化事业新的创新点和源动力;三是为了更充分地营造残健融合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市残联积极探索以最能直击人心灵的艺术形式——话剧宣传正能量,传播“残健融合”的理念。通过话剧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演员富有感染力的独白和对话,使观众与演员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残健融合的理念。

    据悉,从10月24日开始,全市残疾人朋友、残疾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7000余人观看了演出。观众反响强烈,纷纷在留言簿上留下了简短的剧评。该剧于12月2日至3日进行三场汇报演出,以此来庆祝国际残疾人日的到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