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动态新闻

北京日报:自强不息 闪亮人生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北京日报   发表时间:2014-05-20 【字体: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励自强与助残精神,促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表彰了一批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残疾人之家。5月16日,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北京市共计有15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现将北京市获得的全国自强模范、助残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的简要事迹予以刊登。

  中国盲人柔道“一姐”

  仅用5秒,就以一本轻松击败土耳其选手阿肯•纳赞,成功卫冕。这一幕发生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盲人柔道女子70公斤以上级决赛中。中国盲人柔道“一姐”袁艳萍卫冕冠军。

  袁艳萍于1976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她有两个姐姐,由于家族遗传,袁家三姐妹的视力都不好,袁艳萍又是三姐妹中视力最差的。袁艳萍身高体壮,1990年进入大连市业余体校从事柔道训练,1994年她被选进国家柔道集训队。1996年在越南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柔道邀请赛中,袁艳萍取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国际比赛冠军。

  然而,正当袁艳萍憧憬着自己的运动生涯时,视力却每况愈下。2004年底,她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被迫离开柔道队的袁艳萍,无比沮丧。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的视力达到了盲人柔道比赛的分级标准,便决心投身盲人柔道。2005年,她加入国家盲人柔道队,经过一年的艰苦训练,在法国布鲁梅特世界盲人柔道锦标赛上,以绝对优势夺得女子78公斤以上级金牌。自此,袁艳萍开始了盲人柔道的职业生涯。

  在一些重大国际赛事上,袁艳萍出色的英语水平总会令外国记者惊叹。为了学外语,她着实下了一番苦功。

  2003年,袁艳萍接到“退役运动员免试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学习的通知,激动万分。

  当时,她的视力非常差,只能靠类似阅读器的一种辅助工具来学习。一次只能从屏幕上看见两三个单词,要看完一篇文章就要不断地移动阅读器,很是艰难。即使是这样,袁艳萍依然咬牙坚持,并最终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

  “其实,当时想法很简单,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有退役的一天。我希望自己退役后能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袁艳萍的话,质朴平实。

  如今,袁艳萍已成为朝阳区残联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残疾人体育、文艺活动的组织协调及宣传工作。事实上,她早已规划好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力量。

  绽放生命的舞者

  今年5月12日,轮椅上的舞蹈家刘岩阔别舞台5年之久后,终于在中法原创舞蹈音乐剧《红线》中担纲主演,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彩演出。

  刘岩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惟一独舞《丝路》的A角演员,但在彩排中不幸落台,导致双腿残疾。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曾经的古典舞皇后一度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在做康复训练时,她经常会哭。

  然而,刘岩并没有放弃自己, 更没有忘记作为一个舞者的信仰与灵魂。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她说,要做到不介意别人看到轮椅上的她,以及不能动弹的腿。她告诉自己,必须要用坚韧和微笑来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受伤后的刘岩从未放弃对舞蹈的热爱和追求。她作为舞者参加受伤后的第一个舞蹈《最深的夜,最亮的灯》的排练。在这个舞蹈中,刘岩作为一个真实受伤的舞者,坐在轮椅上与另外三个健全的男演员,共同演绎“最深的夜与最亮的灯”。她就像深夜里那盏最亮的灯,既照亮自己,更照亮别人。

  2009年伊始,刘岩开始陆续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同年9月6日,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市残疾人体训和职业培训中心成立,她被聘为该基金会形象代言人,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先生亲自为她颁发了聘书。2013年1月,她成为北京市政协年龄最小的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北京市内和北京近郊儿童福利院舞蹈教育的提案;2014年3月,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舞蹈中手的灵韵,填补了中国古典舞研究的一个空白。

  多次参加社会活动,刘岩领悟到她的角色的转变。她思索着:从一个原来只是从事表演的演员,到今天在演讲台上的我,在我看来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不断地发现了自己所潜在的社会价值,远远不止局限于一个舞蹈演员。

  奥运英雄、慈善大使、形象代言人……接踵而来的荣誉使她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她曾在一次赈灾晚会上伸展着双臂翩翩起舞:“希望我的舞蹈能鼓舞大家。如果大家喜欢,我会一直跳下去。”

  为公益事业放飞人生

  作为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李楠的新生是从花家地南里社区的温馨家园开始的。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李楠担当讲解员,先后接待了来自19个国家的200多名中外运动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残疾人的风采。

  曾几何时,作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团委书记,她曾有过优异的工作业绩;作为一名舞蹈艺术爱好者,她不仅在校内外辅导着多个大学生舞蹈社团,还多次在各种舞蹈比赛中获得大奖。

  然而,当不可预知的命运重重地敲击房门时,人们往往猝不及防。2003年1月17日,是李楠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因工作外出开会遭遇车祸,导致她颈椎四、五节脱位,胸椎三、四节爆裂性骨折,完全性脊髓损伤,高位截瘫。

  李楠在医院整整度过了五年,2008年1月,她以一个残疾人的身份重新回到生活中,像个迷路的孩子不知何去何从。直到有一次,花家地南里社区残疾人协会的工作人员建议她去温馨家园做康复锻炼。

  命运开始出现转机。在这里,李楠和很多残疾朋友聚集在一起做手工艺品、做游戏、看书,久违的笑颜又重新回到她脸上。

  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备的关键时期,李楠被挑选为温馨家园的讲解员。她的出色讲解给前来参观的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段时间,我感觉又重新找到自我。” 讲解员的经历让李楠终生难忘。

  通过从事温馨家园延展开的各种层面的残疾人工作,李楠发现自己有用武之地了,还可以为他人、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李楠开始规划新的人生方向。2008年10月,她开始攻读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在付出了多于常人数倍的努力和艰辛后,终于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实务技能的双师资格,成为社区阳光心理咨询室的一名志愿者,无偿为残疾人和健全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如今,李楠已身兼数职,她是中国肢协脊髓损伤者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残联副主席、北京市肢残人协会主席,朝阳区肢残人协会主席,朝阳区青联委员……她终日为各种残疾人公益事业而奔波,忙碌并快乐着。

  她用镜头点亮残疾人的别样人生

  2009年7月的那个炎夏,令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要闻采访部的记者吴静至今铭记。那时,她因工作调整,平生第一次接触残疾人朋友,第一次关注残疾人群体,第一次报道残疾人事业。

  “我一直把自己当做一名残疾人工作者。”五年来,作为一名报道残疾人事业的新闻记者,吴静深知:只有真诚地融入这个群体,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才能做出贴心的报道。

  2012年“五一”期间,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倾力策划了专栏《幸福绽放》栏目,讴歌当代劳动者的光荣事迹。其中,吴静报道的《辛大哥——残疾人的主心骨》讲述了一位远在延庆千家店镇深山的一位腿有残疾,但仍日夜为残疾人奔波服务的残疾人协管员。

  为了这次采访,吴静付出了不为人知的心血。她独自奔赴距京上百公里的延庆千家店镇,当亲眼看见辛占武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了不打扰他的工作,吴静决定默默跟着他进行采访,采取蹲点纪实跟拍的手法拍摄他的事迹。

  蹲点三天来,她和摄像记者一共拍摄了三张高清P2卡,拍摄的素材时长达120多分钟。记录了辛占武在镇里为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忙前跑后;为每一户残疾人传递政策信息;为残疾人朋友答疑解惑;倾听残疾人朋友诉求……在辛苦的跟拍中,这一幕幕感人的瞬间被真实记录。

  完成拍摄后,吴静甚至来不及回家洗个热水澡,就赶回到台里,第一时间写下早在脑子里修改好几遍的文稿——《辛大哥,残疾人的主心骨》。最终该报道为《幸福绽放》栏目打响了头一炮。

  新闻播出后效果非常好,不仅鼓舞了像辛大哥一样的残疾人工作者的热情,还传播了当代残疾人工作者为民服务的正能量。

  多年的报道经历让吴静在残疾人这个群体里交到了很多朋友,她还曾以个人名义为身患重病的残疾人朋友捐款。

  2011年7月,吴静因出色的工作表现,获得第四届北京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的称号。

  对于这份工作经历,她内心充满感激:“与残疾朋友的相处,让我有机会去感悟生命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用自己的报道去点亮更多残疾人朋友的生活的信念。”

  有梦想的聋人摄影师

  他,是田壮壮导演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2:高高的山上密密的林》的摄影师;他,曾著有《影与调——电影影像的影调美学效应》一书;他,也是大型央视纪录片《新中国民间外交》的导演和摄影……他叫梁小昆,一位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人摄影师。以他童年及少年经历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漂亮妈妈》,还曾在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亚洲影片奖。

  有人说,梁小昆是幸运的,可他的幸运却是源自他的不幸。

  7个月大时,因为一次医疗事故,梁小昆双耳失去了听力,直到4岁才被确诊。在母亲万选蓉执着地付出下,他用了三个月时间,第一次懂得回应母亲两万次不断重复的“妈妈”这个音节。五岁六个月时,他佩戴助听器,在母亲的帮助下,开始漫长的语言康复训练。经过艰苦训练,他能通过助听器,同时读唇语,来与人沟通。

  掌握了学说话的要领后,梁小昆上了普通小学,并凭着优异的成绩,从重点中学一路保送到重点大学。而他与母亲的故事,也成为日后电影《漂亮妈妈》的原型。

  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投资咨询公司工作,后去了法国巴黎进修培训,却倍感迷茫。

  终于,他寻找到一个既能表达自我,又可以体现人生价值的突破口——摄影。

  于是,他报考并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

  一路走来,梁小昆在北京、纽约举办了个人作品影展,从西藏的“大爱”系列到“超现实”的城市系列,都体现着他自强不息的精神,虽然困难重重,但每克服一个障碍就会达到一个更高的起点。如今他已获得电影学博士学位,留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

  “纯粹艺术的摄影就是我的梦想。”梁小昆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我想成为大摄影师。我并不宣扬人的野心,但有时,那是你的力量的源泉。

  心系慈善的柔情硬汉

  一个叱咤荧屏的硬汉偶像,一名酷爱京剧的“非专业”京剧演员,一位默默奉献爱心的慈善家,这三个称谓加在一起就是连奕名其人。

  身为内地知名青年导演、演员的连奕名,在《雪狼谷》、《五湖四海》等一系列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塑造出一个个爱国英雄、热血硬汉的荧幕形象。有一点人们或许并不太了解,一直以来,连奕名导演都在身体力行地做着他的慈善事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连奕名看到了一位失去双臂的残疾人小伙子刘伟用双脚为台下的观众演奏钢琴。优美的琴声触动了连奕名的耳朵,演奏者那乐观、从容与享受音乐的态度更震撼了他的心,也让他与后来的慈善事业结下了缘。

  事实上,早在2008年中华环保联合会举办的公益晚会上,连奕名就与众多明星一起慷慨捐赠,并将当时热播的自己作品《大刀》中的道具大刀进行捐赠义拍。随后的汶川、玉树地震灾难,身处剧组的他都在闻得消息的第一时间停下工作,号召剧组同仁进行捐款。

  连奕名念念不忘儿时的梦想——京剧,并决定用京剧义演的形式去做慈善事业。

  2011年12月初,连奕名影视工作室携手梅兰芳大剧院联合举办了“残健携手,大爱共融——国际残疾人日京剧慈善晚会”。演出当晚,作为发起人,连奕名呼吁大家踊跃为残障人士捐款献爱心。他个人也现场捐赠出全场最高数额的一笔现金,当晚募集到的所有善款全部捐赠给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连奕名还郑重表示,会把这台“不卖票”的慈善晚会一年年办下去。借用大家热爱的国粹京剧,号召更多的人来关注慈善事业。

  2012年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过后,伴随秋雨气温明显下降,当时正在上海工作的连奕名特意购置了500床棉被,委托身在北京的公司同事亲自送到房山受灾群众家中,为灾民解决了燃眉之急。

  心系慈善,行事低调。借用连奕名本人的一句话:“身为爷们儿,咱既然有能力,做点好事是天经地义。”

  大山深处的“万能老辛”

  在延庆县千家店镇,有这样一张简易的名片,简单到只有一个手机号码,但这个手机号码却成为全镇残疾人牢记在心的号码。不管什么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拨了这个电话,电话的主人都会想方设法为大家服务。他就是千家店镇残联协管员辛占武,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万能老辛”。

  30多年前,残疾人协管员辛占武因工伤造成左下肢残疾,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恢复期后,辛占武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和身体的不适,先后当过村大队的会计、下德龙湾村大队书记、镇敬老院的服务人员……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能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

  2005年,辛占武承担起镇里残疾人协管员的责任。

  镇里的残疾人分散在19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居住,有的还远在深山里,加之人口信息不全,辛占武的工作举步维艰。于是,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给全镇残疾人建档造册。为此,他购买了一辆摩托车,骑着车下乡入户了解残疾人情况,宣传残疾人政策,并把自己的电话留给每一位残疾人,告诉他们:“只要有什么需要,就打这个电话,我老辛一定会随叫随到,为您服务。”

  正如老辛向大伙承诺的,此后的每天,他都是拖着残疾的左下肢,骑着自家的摩托车挨家挨户为残疾人服务。从中央、市委关于残疾人的政策宣传,到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辛占武都是亲力亲为,只要是残疾人的事,他一件都不马虎。镇里的残疾人谁有“不痛快”了,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辛占武。

  镇里残疾人无障碍改造时,辛占武为残疾人的利益不让分毫,为了给每一户残疾人传递政策信息,他几乎每天晚上九时才回家,第二天清晨六时又开始准备出发了。可是,自己患有白血病的儿子他却没有时间照顾,仅仅在儿子骨折出院当天请了半天假去接儿子……

  十几年来,辛占武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精神,得到了充分肯定,他的事迹在电视上播出后,感动了许多人。他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个残疾人工作者真是不简单!”

  面对鲜花与掌声,辛占武仍旧是那个质朴的老辛。“我自己也是残疾人,所以最能了解残疾人的疾苦。大家都把我当成家里人,咱有啥理由不给人家把事情办好了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