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残疾人地面公交无障碍出行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推进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探索解决残疾人出行需求,创造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条件,市残联开展了公交无障碍现状调研,重点对59 路、14 路公交车辆、站点及其周边环境的无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北京市公交无障碍现状调查
(一)公交车辆
1、公交车型。59 路公交线路运营车辆为福田铰接后置发动机公交车(BJ6160C6CCD),该车为无障碍低地板公交车,全长16m。14 路公交线路运营车辆共有两款车型。一款为福田铰接后置发动机公交车(BJ6160C6CCD),车长16m。另一款为青年混合动力公交车(JNP6120GHP-1),车长12m。两款车均为无障碍低底板公交车。
2、车辆无障碍设施。福田牌铰接式公交车在中门位置配备手动翻转式轮椅导板;车辆配备了优先座位,并在座位附近旁边安装有扶手,方便乘客抓握;车辆虽设置了轮椅区域,但是轮椅区域内的安全带破损、轮椅防滑固定装置缺失;车辆设置了扶手、把手及立柱,并在每个扶手、把手及立柱上套有防滑材料;车辆设置了车内语音报站系统、电子报站显示器、轮椅区域旁的通讯装置以及公交车无障碍标志,但是缺失车外报站语音系统,不利于视觉障碍者获取车辆进站信息。
(二)公交站台
1、站台分类。根据平面布局形式,公交站台可分为独立式(设置在外侧分隔带上)与兼容式(设置在路侧带上)两大类。59 路公交线路共有30 个兼容式站台、8 个独立式站台、3 个非标准站台。14 路公交线路共有22 个兼容式站台、11 个独立式站台、1 个非标准站台。
2、站台问题分析。经对59 路及14 路公交线路站台调查发现,独立式台和兼容式站台主要存在站台宽度不足、高度不统一、进出站台未设置缘石坡道或缘石坡道设置不满足规范要求、未设置提示盲道或提示盲道设置不满足规范要求、站台设施布局不够合理、设施不完善、未设置电子站牌、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
(三)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问卷覆盖了北京主要区,共收回有效问卷1707 份,男女比例约为51:49,年龄从18 岁至75 岁均有参加,肢体障碍者约占51%;视觉障碍者约占23%;听觉障碍者约占16%;身体状况良好的约占10%。
2、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1)地面公交无障碍现状评价。有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对地面公交无障碍设施现状给了一般和差的评价,地面公交无障碍设施服务满意率不足50%。
(2)地面公交无障碍建设主要问题。有58% 的调查对象认为公交车辆、公交站点以及公交站点周边环境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足;有45% 的调查对象认为地面公交无障碍设施管理不到位。
(3)公交车辆无障碍建设主要问题。有56% 的调查对象认为弱势群体上下车困难;有53% 的调查认为公交车辆无障碍标志建设不足;有49% 的调查对象认为公交车辆信息无障碍设施缺失;有48% 的调查对象认为公交车辆内缺乏轮椅停靠区。
(4)公交站点无障碍建设主要问题。有55% 调查对象认为公交站点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足及公交车辆与公交站点衔接不畅;有49% 的调查对象认为公交站点道路狭窄、候车空间不足和公交站点与周边环境无障碍衔接不畅。
(5)公交站点周边环境无障碍建设主要问题。有60%的调查对象认为无障碍设施衔接不畅,缺乏系统系统性;有48% 的调查对象认为站点周围无障碍设施建设不标准及管理不到位;有52% 的调查对象认为站点周围无障碍标志建设不足。
(6)地面公交无障碍系统化建设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大信息无障碍建设、强化无障碍设施管理力度、加大宣传提高人文关怀等。
二、公交无障碍系统化设置要点
(一)公交车辆。
1、上下车。所有供轮椅进出的车门最小宽度为900mm,以满足乘轮椅者及婴儿车、拄拐杖者通行;无障碍公交车采用的是配备有无障碍设施的低地板城市客车;上车辅助装置主要包括车身升降系统、轮椅导板、举升装置等。
2、优先座位。为行动不便乘客提供特殊乘坐空间并有相应标记的座位。优先座位应设计为前向或后向,并靠近乘客车门处。邻近优先座位处应安装扶手或把手,并方便乘客抓握。
3、轮椅区域。客车的轮椅区域至少有一个,其专用空间不小于750mm*1300mm,轮椅放置方向应使轮椅使用者面向车尾。地板应防滑,车侧或内壁上应安装轮椅使用者易于把握的扶手或把手。
4、扶手。无障碍公交的扶手和把手主要包括站立乘客的扶手和把手、优先座椅的扶手、乘客门的扶手和把手等。
5、信息和交流设备。公交车厢内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标志和信息源。设有轮椅区域和优先座位的车辆,除在车辆右侧前部和邻近乘客门处设有从车外可见的无障碍标志,还应在车内邻近轮椅区域和优先座位处设有无障碍标志。
(二)公交站点
1、站台。主要包括独立式公交站台和兼容式公交站台。独立式公交站台,北京地标《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DB11/1116-2014)中规定,各级城市道路外侧分隔带设置公交车站的,宽度不应小于2.5m;北京市兼容式公交站台一般是利用路侧带的部分空间,即利用行道树设施带及人行道的部分空间设置公交站台。
2、乘车候车区。有充足的站立等候空间,街道家具不得干扰乘客上下车;乘车候车区应有足够的无障碍空间放置轮椅导板,乘车候车区人行道上需设置一条宽100mm,距路缘石400mm 的黄色警戒线,提醒候车乘客远离路缘石边缘,并给公交司机停靠车辆提供参照点;站牌、信息查询设备应布置在候车亭的下游端,不应影响乘客等候及上下车的行动流线。
3、车辆停靠区。59 和14 线路独立式站台均是直接式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区只需保证公交车辆停车上下客区的空间即可。同时,这两条线路沿线兼容式站台也均是直接式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区需要保证进站区、上下客区、出站区空间不被路侧停车侵占,确保无障碍公交车顺利进站。
4、车辆停靠区的车辆衔接。无障碍公交站台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同普通公交站台结合起来设置。
5、盲道及坡道。公交车站乘车候车区应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应设置在站台警戒线外侧,应距路缘石400-500mm 处。利用外侧分隔带设置公交站台时,应在辅路或非机动车道上设置人行横道,人行横道两端必须设置缘石坡道,并在缘石坡道处设置提示盲道;当公交车站周边人行道设置行进盲道时,行进盲道应引至缘石坡道提示盲道、公交站台提示盲道处,形成盲道系统,满足视觉障碍者的需求。
6、无障碍标志。应在无障碍公交站台的显著位置,如候车亭顶篷设置无障碍标志,以方便需求群体发现和使用;公交车站下游端设置公交站牌的同时设置盲文站牌,采用盲文标识以告知视觉障碍者公交站台名称、公交车线路及终点站名等的车站站牌。
7、信息无障碍。无障碍公交站台应结合站牌或单独设置电子站牌,电子站牌应向乘客显示下一班车到达本站的时间;在公交站台增设音响设备,预报来往车辆线路信息;加快智能公交导盲系统的建设。通过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智能公交系统的结合,构建一个人、车、路相互感知、相互协同的环境,建设残健共融、可持续发展的公交导盲系统。
三、相关建议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解决残疾人无障碍出行需求与地面公交无障碍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以及冬残奥运会对主办城市运行相关区域实现无障碍的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地面公交无障碍系统化建设
城市地面公交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交通、市政、园林、交管等部门。要加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衔接、配合,建设公交车、公交站台及其周边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无障碍公交线路,满足各类残疾人出行需求。
(二)加强地面公交无障碍规范建设
结合已有的规范,研究制定公交无障碍建设规范,明确无障碍公交车、无障碍公交站台建设的内容,特别要在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的系统化、精细化设计方面进行规范。建立工程建设全过程审查制度,避免设计、建设“两张皮”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地面公交无障碍设施的维护管理
明确公交站台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主体,按照主体责任将各种无障碍设施统一纳入公共交通设施监管范围之内。公交公司加强公交车辆无障碍设施的维护保养,定期对无障碍设施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
(四)加强地面公交信息化建设
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无障碍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项便捷、有效的措施。要加强地面公交无障碍信息化建设,通过智能电子站牌、智能公交导盲系统等多样化方式,为乘客提供公交出行信息服务。
(五)强化地面公交无障碍监督
残联、老龄委、妇联等社会团体,加强对地面公交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和管理的监督,积极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无障碍监督员、残疾人和全体公民的监督作用,确保地面公交无障碍建设水平。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无障碍宣传,让更多市民了解无障碍,关注无障碍,支持无障碍,参与无障碍,提升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理念、监督意识和维护责任,使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交通出行过程中理解并能主动提供帮助,尊重和维护无障碍设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