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改变人生
要说起来,演讲对于普通人算是稀松平常的小事了,但是对于我,一个出生时左耳听力95分贝,右耳全聋的重度听障人来说,却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大事。一个因为听不清导致口齿不清的人,咋能说出动听的语调?咋能让大众接受?许是我外向的性格,让我从小就很喜欢向世人展示自己,虽然没少碰一鼻子灰,却从未放弃。还记得第一次演讲,是在北京小学的礼堂里,我面对的是来自全国教育行业的领导,而我作为一名学生代表,向各位老师做了个思想汇报。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更洪亮,我选择站着而不是坐着;为了让自己看清更多人的表情,我选择脱稿而不是读稿。结束了不到十分钟的演讲,我已走到台下坐在位置上了,掌声还在继续。父亲常说,我的第一次演讲给了他极大的震撼,掌声时间之长也让他倍感骄傲,他没想到女儿面对这么多人,一点都没有怯场。从那以后,我开始在各种场合演讲。2015 年,我在全国首届听障演讲比赛中拿到了二等奖。
2017 年,市残联举办的“不忘初心跟党走”演讲比赛,从预赛、初赛、复赛到决赛,再到最后的巡回宣讲,近20场次的演讲,时间跨度8个月之久,相比2015年的演讲,这又是一次质的提升!为了能够在演讲中有出色的表现,我不仅接受市残联安排的专业讲师进行一对一的培训,也积极寻找言语矫正师进行发音方面的纠正。通过不断练习,不断修正,我的感情越来越饱满,声音也变得不那么难听了。这是我非常看重的进步,因为只有这样的进步,才能证实我可以用更加有力、坚实、被世人所接受的声音,去打破十聋九哑的魔咒。
经过这几次的巡回演讲,我发现,比起站在舞台上成为众人的焦点,我更愿意深入街道、社区和学校,和最普通的群众打成一片,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听众,带来的是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同样是讲故事,但这次我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人群,来设计不同的内容,说大家爱听的,讲大家听得进去的,和大家有共鸣的,通过情感沟通,实现自我观点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与互动,才是真正的会演讲!我的众上到 70多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学生,每一次上台演讲前还会脸红,心跳,手颤抖,可是当拿起话筒,面对观众时,立刻就进入了状态。
这一次演讲,我很感谢我的导师,从一开始就始终围绕“一位听障妈妈写给孩子的一封信”这样的主题,从未改动。无论稿件怎么修改,永远都在诉说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对党的情怀,对梦想的追求。导师曾说,主旋律的演讲怎么才能让大家爱听?不是因为你讲的有多么高大上,而是你讲的内容,能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党是有所为的!“既要接地气,又要有内涵”,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于是我开始琢磨,我该怎么去讲,该怎么表达?残疾人励志的故事千千万,我们要传达的是什么样的精神?
在走进中国传媒大学的时候,我面对的都是科班出身的高材生们,从这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一定是全中国最会说标准普通话的人!我很羡慕他们,也许我一辈子都不够格来到这里,却没想到一个说话有点大舌头的人却能站在讲台上与你们分享故事!说实话,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大家上了一天课都很疲惫,我们是在晚自习时为大学生演讲,我又是最后一个分享的,如果有同学看手机玩游戏打呵欠我也特别理解,但是让我惊讶的是,阶梯教室里的五十多名大学生,展现了他们的高素质,没有一个看手机的,都是抬着头认认真真地聆听,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热烈的掌声,我想,面对这些孩子们,我应该传达什么样的理念?这样的念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中,是的,在他们的学生生涯中,也许会遇见一些不太一样的同学,他可能听不清楚,或者说不清楚,可能看不见或者腿脚不利索。我用我的故事告诉他们,我们并不是神坛上所谓的“自强不息”的人,依然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追求向往的普通人。在走进朝阳区重点中学的时候,我面对的是全区教育系统内的100多名教师,而我只是一个学生,所以用学生的心态与口吻,向在座的老师们讲述——我就是一名成功接受融合教育的学生,今天站在这里就想告诉所有老师,对于那些特殊的学生,如果多一些耐心,就能让他们未来的成长之路更加顺畅,他们的人生价值更加光辉!老师们有的热泪盈眶,有的深思熟虑,我希望我的演讲能让老师们体会到融合教育对特殊孩子的影响和意义深远。
这么多演讲经历已经让我不再是生硬机械地背诵我的稿子,而是熟练地结合不同场景不同人群讲述不同的故事。无独有偶,我幸运地参加了西城区文化委员会,西城区文联组织的朗诵颁奖会,这场颁奖会请到的都是播音级别的大咖,其中就包括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海霞,而我,则和他们同台朗诵。当会场上的掌声不停地响起,当我的儿子走到前台用稚嫩的声音告诉我:“妈妈,我爱你!”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幸福!
在这次演讲中,我和我的“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优秀的演讲技巧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给我以启迪。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残疾,永远不是我们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