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8  >  2018年第一期

一张旧报纸 一段难忘的记忆

  发表时间:2018-02-05 【字体:

  开栏语

  冬天悄然离去,春天欣然来临。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四季更迭,不早也不迟。尽管有时“风光不与四时同”,我们依然可以对过去深情依旧,对未来憧憬无限。在深情与憧憬相互交织中,《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和读者见面了。

  2017年上半年,市残联开展了残疾人老物件线索征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活动让残疾人朋友重燃激情,敞开心扉。大家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珍藏多年,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的老物件,讲述多姿多彩,令人感动而又回味无穷的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该栏目将定期刊登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分享故事当中满满的正能量。希望这些充满深情的记忆折射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程,构建出三十年征程的完美拼图。这对于现实

  与未来,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我多年收藏的老物件中,我觉得有一件极为珍贵,它是一张1992年5 月15日的《人民日报》。在第3版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站在盲道话春风》。

  那是我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残疾人保障法》座谈会上的一次发言。当时,面对人大法工委、内司委、国务院法制局的各位领导,我谈了《中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后给我们盲人朋友在生活、出行诸多方面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及盲人朋友们的种种期待。

  当年我不到三十岁,血气方刚,是一个街道小厂的普通残疾职工,谈的又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根本没有顾忌。记得当时越说越激动,最后我连发言稿都不用了。在座的领导专注地听我说,一直微笑着, 频频点头, 让我倍受鼓舞。

  座谈会结束时的第二天下午,我正在陪着医药公司的同志抽查产品质量,厂办的宣传干事气喘吁吁地找到我:“你上《人民日报》了,你看,报上还登了咱们厂名呢!”我吓了一跳。我一个小工人的文章怎么会上党报呢?

  这张报纸被我一直珍藏了25 年。报纸纸面已经发黄了,可在我眼里,这不是一张普普通通的报纸,它记录了一位普通盲人参与制定《中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过程!

  我参与了《中国残疾人保障法》最后几稿的讨论。当时,中国残联副理事长郭建模对我说:“你有一点残余视力,又能看到并认识汉字,加上你在基层从事残疾人工作多年,你就代表盲人参与《中国残疾人保障法》最后几稿的讨论吧!”接受了郭理事长的任务,我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做好盲人群体的“代言人”。

  那段时间,总把“保障法”放在书包里,没事儿拿出来就读。有关盲人的若干条款,已经倒背如流。我还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盲人朋友中间,倾听他们的呼声。参加“立法座谈会”的时候,我总是争先发言,力争修改稿的内容对盲人的扶助力度大一点,再大一点。

  《中国残疾人保障法》出台不久,好事就一桩桩,一件件接踵而至。位于天宁寺立交桥上的第二条盲道修好了。《盲人免费乘车证》、语音手表、音响盲杖陆陆续续发到盲人手里。低视力残疾人佩戴的助视器正在实验过程中,有利于盲人使用的智能产品,也都被政府部门列入了计划。速度之快,让我难以置信。

  一晃25 年过去了,如今的残疾人事业已经向纵深发展。残疾人的生活,特别是盲人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翻阅岁月给我留下的一些老物件,我依然感到亲切,感到兴奋,感到珍贵。这些老物件承载的,是一页一页我们亲身经历过的鲜活的历史,它是成功的萌芽,更是辉煌的开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我们寻找老物件,就是在寻找这一段难忘的历史,寻找历史发展之根。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的意义在于,历史发展的根在民间,生命力蓬勃发展之根必在民间。我们找到了它,就是找到了历史发展的民间脉络。我们让这些民间的记忆活起来,动起来。

  收集,寻找老物件线索,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老物件承载着记忆,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我们的奋斗与拼搏。我们把这一页页鲜活,生动的记忆收集起来,就等于收集起中国残疾人事业最初的蓝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