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8  >  2018年第一期

母爱的马拉松没有终点

  发表时间:2018-02-05 【字体:

  女子本弱, 为母则强。在通州区玉桥南里有一位妇孺皆知的坚强母亲,她叫高淑文。她的坚强是爱与责任浇筑的精神高地,重残的女儿周砂厦是她用生命托在掌心的宝。

  1978 年1 月15 日, 高淑文的三女儿周砂厦出生了,三颗掌上明珠,个个都是高淑文夫妇俩的挚爱。周砂厦快满月的时候,姑姑无意间问了一句:“这孩子怎么浑身发紫呀?”高淑文没太当回事,孩子能吃能睡,没有家族遗传病史,两个姐姐都健健康康的,她能有什么病?身上发紫,猜测是尿布染的。

  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转眼,小砂厦八个月了,可还是不会翻身、不会爬、逗她也没有反应,高淑文这才察觉有点儿不对劲儿了。当时,高淑文的姐夫在天津儿童医院工作,院里有位专家刚从美国进修回来,高淑文抱着女儿急匆匆上了开往天津的汽车。

  医生简单一检查,当即确定小砂厦患的是先天性脑瘫。脑瘫,对高淑文来说是个新名词,她不了解这种病的恐怖,忙不迭对医生说:“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她能自理就行。”医生苦笑着摇摇头:“您的要求高了,这孩子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这句话犹如一声霹雳,高淑文的世界地动山摇,她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这对女儿不公平!高淑文的眼泪夺眶而出,扑簌簌掉在女儿身上。诊室外,带孩子看病的家长纷纷向她投来同情的目光,有人给她出主意:“回北京的路上,您就把她扔了吧,一了百了。”高淑文抱着孩子哭了一路,透过迷蒙的泪眼,她看着襁褓里女儿那张可怜的小脸儿,下意识地搂紧了女儿。高淑文舍不得扔掉女儿,她毕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孩子这么小就得了重病已经够可怜的了,高淑文怎么舍得弃之不顾?

  周砂厦的大脑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病变致使运动功能、视觉、听觉、语言障碍,像出生婴儿般无知无识。小砂厦整日整夜地哭,四肢还不时抽搐,全身青紫,大汗淋淋,衣服都湿透了。高淑文抱着女儿怎么哄也无济于事,心疼得泪流满面。窗外是无边的夜色,室内是彻夜不熄的灯火,高淑文抱着女儿愁苦焦急的侧影投在墙上。她不知道女儿到底哪里不舒服,但她知道女儿一定特别难受,还得治。高淑文的丈夫是个普通工人,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五口已经很吃力了,一家人还要省吃俭用给周砂厦治病。

  “我估摸孩子神经方面有问题,听说呼家楼有个盲人按摩医院,我就天天抱着她去做按摩。那时候,我们住在农村,公交车不多,来回要走很远的路,一出去就是一天,坚持按摩好长一段时间也不见效。后来又到北京安定医院治,医生给开了一种药水,让回家肌肉注射。我找了诊所的医生给孩子打完针之后,工夫不大,孩子连奶都不会吃了,也不会动了,可把我急坏了。后来才知道打错了剂量,多打了十倍,这孩子也真是命大……”为了给周砂厦治病,高淑文抱着女儿风里雨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四方奔走,向着那若隐若现的希望,她一走就是半辈子,从满头青丝走到了两鬓霜花,可是周砂厦的病情却是一点儿起色也没有。渐渐地,高淑文不得不接受脑瘫病人无法治愈这个残酷的事实。

  高淑文为女儿哭干了眼泪,周砂厦也毫无察觉,她甚至不能用点头和摇头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哭,是她唯一的语言。很多时候,高淑文是充满自责的,她责怪自己给了女儿生命,也给了女儿一片无法收拾的人生废墟。高淑文愈发可怜女儿的凄苦无助,暗自发誓,只要自己活着一天就要好好照顾女儿一天。

  周砂厦的身边不能离开人,高淑文出门买菜都是匆匆忙忙的,生怕女儿自己翻过身来,翻不回去,被褥堵住口鼻而窒息。不知多少次,她把钱给了商贩,忘了拿上菜就健步如飞往家赶,她只有看着女儿,心里才踏实。

  自从周砂厦出生,高淑文就没出去工作过,一家人的日子紧巴巴的。为了给丈夫减轻点儿负担,她抽时间帮别人缝补衣服贴补家用。“以前做一件衣服能挣五、六毛钱,后来一天能挣十块、八块的。”高淑文说,“她在床上躺着,我在床边干活儿,孩子渴了、饿了,我都能随时照顾着,收入虽然不多,我也挺满足的。”再后来,做缝纫的手工费涨了,可高淑文的年事已高,视力不好了,也就做不了针线活了。

  周砂厦没有咀嚼能力,高淑文一口一口把食物嚼烂了,再一勺一勺送进女儿嘴里。“用搅拌器打碎的饭菜,她不吃;用榨汁机榨的西瓜汁,她不喝,就得我给她嚼。要是我自己吃饭,嚼得差不多就行了,她的消化功能弱,要嚼得烂烂的才行。”一口牙,两人用,高淑文的牙齿早已掉光了,现在满口都是假牙。喂饭是个技术活,得趁周砂厦张嘴的时候,把食物送到她的舌头中间。如果放在舌头根儿,她咽不下去,就得卡出来;要是放在舌头尖儿,她的舌头不会往里卷,也吃不进去。勺子还要快进快出,才不至于在她闭嘴时戳破她的口腔。“除了我,谁也喂不了她,连她爸爸也喂不了。”高淑文说。

  有一次,高淑文得了严重的肠胃炎,要到医院输液,她请来两个邻居帮忙照顾周砂厦。两人一个抱着,一个喂饭。高淑文回来一看,女儿的嘴里全破了,那个心疼就甭提了。此后的几天,高淑文先喂女儿吃完饭,再去医院输液,输完液赶紧往家赶。

  周砂厦消化不良,常年离不开健胃的药。她爱吃馅儿,高淑文经常单独给女儿做一些好消化的饺子、包子。为了促进女儿消化,她和丈夫天天轮班抱着女儿,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每次都要抱两小时左右,加起来每天抱她的时间不低于8 小时。“她的身子直挺挺的,浑身硬邦邦的,不像小孩子那么容易抱。”高淑文说。从周砂厦出生时的6 斤,到如今的66 斤,39 年如一日,女儿在她的臂弯里一天天长大,她在女儿空洞无神的眼睛里一天天衰老。当年,高淑文轻而易举的一抱,现在70 高龄的她要使出全身的力气,用不了多会儿就浑身颤抖,热汗直流,分分秒秒的坚持都靠伟大母爱的精神力量来支撑。

  “这孩子太可怜了,哪疼、哪痒、哪不舒服都说不出来。她的后背长小疙瘩也不会挠痒,要不是我发现了,给她抹点儿药,孩子得多难受啊!”高淑文无限怜爱地叹了口气。

  周砂厦常期卧病在床,腿部的肌肉严重萎缩,高淑文每天都要给女儿做按摩。为了防止女儿长褥疮,以前高淑文天天抱女儿到卫生间洗澡,现在她年纪大了,抱不动了,只能给女儿擦身,等大女儿、二女儿回来时再给周砂厦洗澡。

  有人问高淑文:“你也一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好,应该是孩子照顾你的时候了,你还为孩子这么操劳,不累吗?放弃吧,谁也不会怨你,孩子的病也治不好了,你也尽心了。”高淑文从不为自己考虑,想得更多的还是女儿周砂厦:“这也是一条命啊!她来这一世不会说、不会走、不会跑,一般人的幸福她都享受不到,就够可怜的了,我怎么舍得不管她?”

  在高淑文眼里,周砂厦是个懂事的孩子,只是无法表达。“前段时间,我得了脑梗,我告诉她要去看病,我身体不舒服。那些天,她就不太哭闹了。”高淑文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身体不好,小女儿无人照管,她告诉大女儿和二女儿,尽量别请年假,万一自己的身体不行了,她们得管妹妹。

  半生的时光,重残的女儿周砂厦填满了高淑文的每一天,她的愿望只有一个,“只要她能自理,我愿意拿自己的命来换!”可是,高淑文耗尽心血终不能如愿。母亲含辛茹苦的付出,周砂厦或许感知到了,却无法用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表达对母亲的感恩。

  高淑文一家的艰难,残联领导非常重视,平时给周砂厦发放一些生活补助,过年过节,领导也会登门慰问。高淑文特别感激,“国家富强,老百姓也受益不少。领导想着我们,就很满足了。”

  高淑文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照顾女儿越来越吃力,高淑文经常想一个问题:自己哪一天照顾不了女儿了,她该怎么办?“大女儿、二女儿都在上班,她们家里也有孩子和老人,负担不小,不可能因为照顾小妹就不去工作了。她盼着政府能出台好政策,有个地方能长期托养,哪怕有人给她喂点儿奶喝,一时半会儿也死不了。”这是高淑文的忧虑与企盼,也是所有重残人家属的忧虑与企盼。

  放弃难,坚持更难,看不到希望的坚持难上难。39年来,高淑文以爱为武器与女儿并肩抵抗疾病与厄运,在生命的废墟上拼尽力气延续女儿的生命,这就是母爱,至真至善,至柔至坚。母爱的马拉松没有终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