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融合教育离孩子再近些
◎ 吴文彦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对残疾儿童有一种特别的情愫,每年北京市政协全会上,我都想为这个群体说说话。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有幼儿园4100家,其中公立幼儿园2000家,私立幼儿园2100家。在2011——2013第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执行中,全市户籍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已经达到85%以上,常住人口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以上;2015年至2017年,全市户籍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学位供给将全覆盖,入园率保持在95%以上,努力满足常住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2016年,残疾人动态更新数据表明,北京有1400名3-6岁学龄前残障儿童,只有18.7%在园接受学前教育,有28%在特殊教育机构。在743人没有入园的孩子中,717人有学前教育需求。数据表明,残障儿童学前教育与其他孩子相比有较大差距。让更多的残障儿童在正常的环境中成长,接受正规全面的学前教育,为将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奠定基础,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是广大家长的呼声,是儿童的基本权利。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要多在残障儿童学前融合教育上下大功夫。
融合教育要求残障儿童全部时间都在普通班级学习和接受相关支持与服务,它是普通教育的革新,其差异化、个性化的哲学思想是让每一个孩子从中受益。它将身心障碍的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生活,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教支持和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它强调,让那些身心障碍儿童在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
近十年来北京有一些幼儿园已经开始了残障儿童学前融合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实践证明,大部分残障儿童通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后,可以顺利进入普通小学完成学业。而参加融合教育实践的幼儿园中没有一个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与残障儿童在一起。
实践中融合教育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但是缺乏更大层面的政策支持。另外,普通教师缺乏特教知识和策略,成为制约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我还发现,目前康复系统和普教系统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下,完全由家长自发寻求资源整合,没有形成合力,再加上康复机构的老师不了解普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课程设置,造成康复技术无法在真实的融合情境中泛化,缺少真实情境的技术整合;且融合幼儿园中没有专职或兼职教师来专门负责残疾儿童在园融合目标和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即便开展培训,培训到的技术也无法落到实处。
基于这个现实,我希望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能够出台政策,从师资培养、环境设施配置、资金支持、经验推广、典型宣传等方面,培育扶持融合幼儿园的建设发展。
建立一个完善的支持体系。目前,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普通幼儿园中懂得特教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匮乏,很多学校只有心理健康老师,然而,心理健康和特教老师是两个概念。建议建立一支由普教教师、资源教师、康复教师组成的团队,帮助残障儿童向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流动。采用融合型的培训方式,培养懂特教、懂学前、懂融合教育的融合型师资团队。
打通康复机构和教育机构,建立康复机构和融合教育机构对接模式——一园一机构。幼儿园每个班都要配有一个班长老师、一个助教老师和一个保育老师;每个年龄段的平行班配一位资源教师,形成资源部。康复机构可以成为幼儿园的康复基地或协助幼儿园建立康复教室。普教部以《纲要》和《指南》为指导,遵循着大多数普通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育保育要求,对在班的残障儿童进行课程调整后和普通幼儿一样看待、一样要求。康复教师遵循着个别化教学的原则,为残障儿童进行个别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IEP个别化教育计划;召开IEP会议,在家长、康复教师、资源教师、班级教师之间达成一致。资源教师是康复教师和普教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每位残障儿童依据自己的发展差异,形成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个别化课程,每天的生活学习穿梭于普通教室和康复教室之间,由不同部门的教师协同配合,共同承担着课程目标达成的责任。
建立同伴教育队伍。在班级中发现具有交往能力的儿童,与残障儿童建立同伴关系。普通儿童可以成为残障儿童的协助者,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适当技能的教导和提示者、人际关系的调节者以及行为表现的监控和回馈者,藉此增进他们的社会技能和恰当行为。营造一个学会赞扬和欣赏个别差异的环境,协助普通儿童了解残障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减少普通儿童的恐惧和排斥感,从而增加普通儿童对残障儿童的理解和欣赏,帮助普通幼儿在不给其贴标签的前提下增加对残障伙伴特征的识别及理解,增强他们帮助障碍儿童社会交往的技能,培养儿童向善的品质。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