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那次有“温度”的培训
◎ 高玉玲
一周前,我有幸参加了由北京市残联主办、残疾人文体中心协办,为期五天的传统文化讲座培训。组织者克服重重困难,把我们这些身有不同残疾的学员集中接到大兴文体中心,大家在这里同吃同住,没有丝毫后顾之忧。清晨,去餐厅吃过为我们准备好的丰盛早餐,再来到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每一位学员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明媚的微笑,坐在舒适的座椅上,手里翻阅着日程安排表,再环视一下教室前后,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的大课堂,这种感觉太美妙了!这样的机会弥足珍贵。
五天的时间,三位老师分别讲述了小说、散文的写作及外国文学赏析,京味文学创作及如何搜集素材,残疾人文学及创作体会。大型文学刊物《千高原》执行主编苏伟老师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在文学这条路上,没有残健之分,我们同样都是依靠文学行走的健全人!”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苏老师继续说道:“望着大家真诚的目光,我没有理由不努力讲好今天的课!”
苏老师讲课时,台下一位壮年男子触景生情,流泪了,苏老师为此起身向这位学员深深一鞠躬。苏老师讲课不仅涉猎广泛,引人入胜,而且直抒胸臆,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真知灼见。在一天半的课程中,苏老师争分夺秒,几次取消课间休息,他恨不得用这短短的一天半时间,讲出尽可能多的内容,为了讲清楚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他总要旁征博引、列举出国内外大量史实以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例。比如,在赏析外国文学作品时,讲到西方现代文学鼻祖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围绕人的异化这一主题,在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层面不厌其烦地做了深入全面的解说,讲到国内学者何光玉先生写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最绝望的堕落》,从“本我”到“超我”讲起,最终落实到“真实”二字。为了让学员加深理解,苏老师列举了发生在河南漯河一名高中生亲手砍杀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案;为了让学员洞察到人心深处最隐秘的跃动,剖析了云南大学生罪犯马加爵案例及他的内心独白。剖析是为了让人清醒,也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加美好。总之,只有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只有生活的本质才最具穿透力!这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操守。
在欣赏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美文《人间最美的坟墓》时,我们虽然稳稳地坐在课堂上,心却早已被苏老师带进了一片清新怡人又朦胧如画的境地,仿佛畅游在雄伟的世界文学殿堂之上,尽享这浩如烟海、美如画卷的人间仙境,不带一丝愁云和疲惫。隐约间竟似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相对苏伟老师的讲课,北京知名京味作家刘辉老师的讲课风格略显平静和沉稳。就像是刚刚经历了浩瀚的名山大川,转而进入了静谧的林荫小路。虽然风格迥异,但是面对台下的学员,两位老师的热情如出一辙。尽管写作任务非常繁忙,刘老师还是毫不犹豫地向大家伸出援手,主动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微信、邮箱,表示课后希望与大家保持联系。这种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举动立刻就拉近了与学员的距离。刘辉老师不仅对京味文学具有很深的造诣,在诗歌写作方面同样也很有造就。课上由两位具有朗诵表演才能的学员分别朗诵了刘老师的两篇诗歌创作,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让人身心振奋,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最后是残疾人作家张骥良老师与大家一起分享创作体会。张老师实实在在、毫不掩饰地讲述了他创作《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一书的过程和体会,他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倍感真实和亲切。与此同时,他还与大家一起欣赏了其他残疾人的作品,如,云南省作家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江苏女作家鲁敏的代表作《思无邪》。通过张老师的分析和点评,在进一步加深对作品认识和理解的同时,不禁在心中默默产生了一种冲动,回去后一定找来再认真读一读。表面上看,张老师所讲的内容似乎通俗易懂,如若细细品味,方知其中孕育了诸多深刻的哲理,他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什么是大爱无边,更有对生理自然的理解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五天的培训一晃而过,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我联想到三十多年前参加的《北京晚报》举办的文学创作培训班,正是通过那一年艰苦的学习,终于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我的第一部作品《金秋》,从此更加坚定了我迈上文学创作的步伐。想想那时的艰苦,再看眼前残联领导和同志们为我们安排得这样舒适、优越的学习环境,不仅一切费用全免,还让我们这些步履艰难、平时很难走出家门的残疾人享受到了集体生活带给我们的喜悦。平时残疾人之间的交流基本局限于电话或微信,像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格外奢侈,是残联和文体中心的同志们克服了各种障碍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畅所欲言、互相学习的好机会。愿这样有温度的培训多些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