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恋那浓浓的年味
◎ 刘会生
“你看,这是我84年春节的照片。那时的年味多浓呀?”随着鸡年脚步的临近,周末,我和女儿开始打扫房间、筹备年货,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无意中找出了一本八十年代的像册,翻开第一页,一张我穿西服过年的照片映入眼帘。凝视着照片中的人物和情景,八九十年代过春节的场景象一幕幕电影在脑中浮现。
我的祖籍是河北农村,父母亲非常传统,将春节作为全家最大的节日。从我记事起,母亲从腊月开始就泡腊八蒜,贴春联,买年货,洗洗涮涮,让家人穿上干净、没有补丁的衣服,欢欢喜喜过年。那时,全家近十口人就靠父亲9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春冬是白菜当家、萝卜咸菜补充,夏秋买用簸箕撮的便宜菜,一年四季啃棒子面窝窝头,米面、肉食等是招待亲戚客人的专用品,平时很少见到。因而,每天都盼着过年。过年能吃上鱼肉蛋,添制新衣服,守岁放鞭炮。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能吃上过年才供应的每人半斤花生、二两瓜子。当时,我母亲为了留住这点稀罕物,好在过节时招待客人,把它装入布书包中,用铁丝钩的一头钩住书包,蹬在凳子上,将另一头挂在房梁上。要想吃,必须干出让母亲满意的事,才能奖励一小把。否则,就别想吃。那时,粮食、副食和布都是凭票供应,有钱也买不来。
进入80年代,我更盼着过春节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集市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产品越来越丰富的农村,开始向城市挺进。我所住的金顶街地区在金顶街百货的北侧建了集贸市场。马路两旁的摊位一个挨一个,有布匹成衣、海鲜肉类等各种类别。大到车载,小到背负,有的就地铺张报纸,放下货物就卖。看到这么丰富的市场,我们都非常高兴。春节吃的更丰富了,穿的更时尚了,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时长达5个小时的春节联欢晚会,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
我最难忘的是1984年的春节。 那时,我大学毕业分到正在改革的首钢并已转正,工资加奖金每月收入达到了百元,第一次享受到首钢发的鱼、虾、牛羊肉、矿山鸡等福利,我给父亲买了新羊毛衫,给母亲买了红毛衣,更给外甥们准备了压岁钱;我自己也赶时髦,到北京雷蒙西服公司买了浅棕色面料,让在服装厂当裁缝的四姐给做了一身西装,买了盛锡福的“前进”帽。更难忘的是在腊月二十八请教父亲学会了一道传家菜,菜名叫“呱叽豆”。将炖肉做菜剩下的肉皮切成小块,放上佐料在锅中煮熟;将花生米、黄豆和青豆提前泡发,与肉皮放在一越再煮,没有豆腥味后,放上事先切好的胡萝卜丁、水萝卜丁和白菜丁,加上各种佐料,放在一起再煮20分钟,一锅透明、粘乎乎、五颜六色的“呱叽豆”就做好了。将它放在阴凉处放凉,切成小方块,放上腊八蒜、腊八醋一拌就可以上桌了,吃在嘴里爽滑、清口、筋道,更主要的是能去除荤菜的油腻。
到了三十晚上,伴随着大街小巷传出的零星爆竹声和家家砧板“噔噔噔”地剁肉、切菜的喜庆声响,我父亲做炸丸子、炸带鱼,母亲和妹妹们准备年夜饭,我则承担了剁肉、剁菜,包饺子的任务。没剁一会儿胳膊就酸了,但因全家人有说有笑地回忆着家中一年的变化,憧憬着来年的好生活,一点也不觉得累。当我忙完手中的活时,香喷喷的年夜饭也摆上了圆桌。一家人坐在一起,先斟满酒或饮料,敬父母,向他们道一声辛苦,祝他们身体健康;接下来是我和妹妹们互敬。这时,电视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的声音,全家人开始聚精会神地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心烙上中国印。”这一年晚会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香港歌星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至今我还能完整地唱出这首歌。午夜十二点,阴历新年的钟声敲响,新出锅的饺子端上了桌,一家人边吃饺子边表达祝福,我与父亲到屋外放鞭炮。屋内电视的拜年声和屋外鞭炮声、礼花的五颜六色,将人们辞旧迎新的好心情表达到了极致。
到了初一,是我家春节的高潮。因姐夫们家在外地,五个姐姐及全家都在初一这天回娘家过年。从上午9点左右,他们就开始陆续到达。这一年全家人加在一起达到了23口。大人放下手中的大包小包就互相问好、拜年, 给压岁钱。那种尊老爱幼的亲情和气氛令我终生难忘。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在一间半的平房内,这个屋,大人们边看着电视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回放,边包饺子;那个屋,我父亲为四个外孙和三个外孙女说起了北京的过年民谣。大外孙开始讲他看《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情节。
吃饭了,大人们围成一桌,除了拜年,就是讲社会上、单位中见到的听到的奇闻轶事,议论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给单位和个人带来的变化。大家最爱听的是在首都国际机场工作的二姐夫讲国外的状况,抢着往嘴里放的是他从国外带来的可口可乐和巧克力,最羡慕的是他与老外打交道的工作。
到了初二、初三,我又坐上公交车去亲戚家拜年。想想那时,我最大的感觉是:人与人之间注重亲情,过年送的、给亲戚吃的都是最好的,谁有困难都竭尽全力相帮。
到了90年代,我最留恋的是1995年春节。我娶妻生女,房子从平房到一居楼房,这一年又住上了二居室。我们用高度镁涂料刷墙,安装了热水器、抽油烟机,买了硬木沙发,厨房和厕所都瓷砖到顶。年三十,我一家三口与父母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大年初一,全家人近20口人到我的新居过年团聚,我们的高兴劲就别提了。从国外回来的二姐夫用摄像机拍下了那一精彩瞬间,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最令人难忘的是我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文化生活更有品味。在家打麻将、玩扑克,外出逛庙会、看冰灯,选择丰富了,其乐融融。
进入21世纪,随着四位亲人的相继离世,衣食住行地升级换代及人们之间追求的变化 ,家庭春节聚会的人数越来越少,亲人之间的磕磕碰碰越来越多,不和谐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八九十年代的年味慢慢变淡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载体,凝聚着华夏民族对生命的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如何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氛围,让年味越来越浓,让亲情越来越重呢?我留恋八、九十年代那浓浓的京华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