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7  >  2017年第二期

用甜美的歌声书写自强人生

  发表时间:2017-04-25 【字体:

◎ 刘会生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在北京飞往奥地利维也纳的国际航班上,一位穿红色旗袍,披着紫红披肩的女子在机舱中格外显眼,她就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民族唱法独唱演员柳兰。她正在和其他50名成员一起,受联合国社会发展及人道主义事务中心的邀请,代表6000万中国残疾人到奥地利等欧洲四国参加联合国庆祝残疾人日10周年的演出活动。

  30年弹指一挥间,双腿残疾的她是如何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现在的近况如何?让我们走近她的世界,了解她的心路历程。

  我要站起来

  1950年10月的一天,在上海杨浦区一条里弄里传来了阵阵笑声,7级铸工老柳第一胎喜得千金,全家人都乐得合不拢嘴,对她是精心照料,百依百顺。当15个月的她正在蹒跚走路时,灾难降临了。

  一天夜里,正在熟睡的母亲被哭声吵醒。睁眼一看,柳兰边哭边抽搐,一试表,高烧达41度。父母赶紧用自行车给他送到医院。打针、吃药,折腾七天七夜就是不退烧。为找到病因,护士用大针头两次在她腰椎上穿刺抽骨髓。但就是不能确诊病因,最终只能当脑膜炎来治。结果,越治越厉害。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治疗。”绝望中,父母又想到中医。邻居有个郎中,看了发高烧的她后跟她妈妈说,只需三付中药就能把柳兰治好。妈妈按他开的药方抓药。三付药喝下她果然烧退了,小命保住了,但从腰以下瘫痪了,两腿象棉花一样软,不仅走不了路,连坐都坐不了。每天母亲只能将她放到四周封闭的小车内,四周塞上枕头,日夜守护,并为她辞掉了工作。怎么才能让她站起来,与健全人一样行走?这成为全家人的一块心病。

  “一定要让她站立起来,为弟弟妹妹们做榜样。”母亲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每天对她进行严格的训练。她坐在车中因腰腿无力而前仰后倒,母亲就不厌其烦地将她扶正,一有空就为她捏手脚四肢,加快血液循环。能坐了,就在车下放一个小圆棍让她用脚转,增加腿部的肌肉力量。在持续的锻炼中,她学会了坚强。能站了,她就倚门扶墙,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不知摔了多少跟头,膝盖经常磕破渗血,但她一直坚持。5岁的时候,她终于能脚外翻着独立走路了。高兴的她和家人喜极而泣。

  1958年,她和全家随父亲举家北迁来支援首钢。她上学了。她走起路来不仅左右摇摆,还左脚外翻,鞋底着不了地,用鞋帮走路,因此,她每天上学穿过家属区时,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会嘲笑她。“残疾已使我很痛苦了,为什么他们还这样对我。”她百思不得其解。

  “腿不能跟健全人一样的行走,我真是好不甘心啊,我总想有什么办法能够治好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都要试试。” 为了使腿象健全人一样行走,她开始了漫长的治腿过程。

  那几年用针灸治病的方法很火,她就尝试过无数种针灸,长的、短的、粗的、细的,有的甚至像自行车的车条那么粗的针灸,结扎埋线、电兴奋、电针……。有时因为天热,她结扎埋线的刀口感染化脓,就自己用棉签醮上碘酒消毒把腐肉擦掉,再把刀囗张开,在刀口里散上消炎药,那种痛别人是体会不到的。像车条一样粗的针,扎得她看见那个治疗室就心惊胆颤,但她还是咬牙走进去,咬牙忍受这一切。

  在全家的努力下,首钢医院的医生为她做了矫正手术,对她的胯、脚腕骨关节进行了固定,虽然还是一瘸一拐,但能正常走路了,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了。为了不耽误事,她很少用拐杖。

  “从坐在车上不能动到象健全人一样走路,我学会了坚强,懂得了担当,更培养了执着的品格。”一提到这段经历,柳兰就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

  腿不好使,但手没问题。治腿期间,她就发挥手的优势,学会了蒸馒头、包包子、闷米饭、蒸窝头,学会了逢年过节拆被、洗被、洗床单。她憧憬着上大学,成为歌唱家,她想做一切健全人都能做的事。

  用歌声征服维也纳

  柳兰一出生,她的哭声就以细长有底气而使周边邻居惊奇;病情稳定后,母亲就用小车将她推到附近的大戏台边,字正腔圆的越剧、沪剧和京剧演出使她目不暇接,《秦香莲》、《芦荡火种》让她越看越爱看。虽然,不明白唱腔的内容,但传统戏剧的魅力吸引着她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哼,学着演员的动作。稍大一点,她就和小伙伴分别模仿着饰演戏中的角色,每次她都饰演女主角。

  当她家有了收音机后,她最开心的事就是听收音机。她不仅能听,还能一遍遍地模仿着唱。《让我们荡起双浆》、《红梅赞》、《我们的田野》和《珊瑚颂》等歌曲她能一字不落地唱出来。

  唱歌成为她的爱好。每天她早晨学着吊嗓练声,放学后,一做完作业,她就开始练唱歌。小学五年级时,老师推荐她参加了石景山区小学生红五月歌咏比赛。她用原生态的甜美歌声以极强的穿透力征服了全场观众,赢来全场热烈的掌声。初出茅庐的她获得了第一个三等奖。

  她的歌声也征服了石景山区少年之家合唱团的声乐老师,不仅让她进了合唱团,还给她吃小灶,从识谱、发声和练嗓开始,将她引入声乐的殿堂。没想到她很快上路子,在短时间就学会了识谱,并担任了合唱队的领唱。

  在她的音乐之路上,她对自己的演唱很自信,但自身的残疾却让她很自卑。在演出时,她最怕的就是没有幕布。在有幕的舞台,先拉上幕她站到幕中,然后再把幕拉开,唱完后再把幕拉上。

  一上北京九中,她就被推荐到学校的宣传队和多校联合宣传队。她拖着残疾的身子,与大家一起上火车、坐轮船、乘汽车远赴大连、天津去演出;她演出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北京地区大大小小剧场、大专院校和工矿企业。唱中学,学中唱,其乐融融。有一年冬天,在一次演出中,独唱、女声表演唱和二重唱使她很疲惫。转台时,不小心被别人挤了一下,她一屁股坐在了自己的脚上,那只脚眼看着就肿起来了,平时才穿35号棉鞋的她连38号的鞋都穿不进去,为了能演出下一个节目,她只得匆匆找了一个会按摩的人给揉了一下就又上台了。在台上,她忍着巨痛,拄着一把椅子唱歌,快唱到结尾时,她腿一软就又坐在了脚上。台下的观众和演员朋友们都看在了眼里,很多人都流下了心疼的眼泪,大家为她的顽强而鼓掌。事后到医院一检查,四个脚趾都骨折了。

  从1983年开始,她连续30年参加了石景山“古城之春艺术节”。先后拿过独唱、大合唱、女声小合唱众多奖项。她还被推荐参加了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北京市合唱节比赛,参加了北京市残疾人合唱队,登上了音乐的大雅之堂。这一经历,让她在合唱中找到了与独唱时不一样的感觉,那个感觉太好了。

  “高山上流云,有晴也有阴。地面上的人群,有合也有分。”90年代初,在北京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卡拉ok大赛上,她模仿张也的一曲《高山上流云》以音色纯,没有一点杂音,声音气息足、穿透力强、柔情甜美,技压群芳,一举夺得民族唱法一等奖。

  当时,准备出国演出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急需民族唱法女独唱演员,在北京市残联推荐下,经过考试,她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

  音乐没有国界这句名言再次得到印证,张也原唱的这首《高山上流云》经她的演绎,在异国他乡受到热烈欢迎,听惯了美声唱法的这些蓝眼睛、黄头发、高鼻梁的外国人,被柳兰的民族唱法所征服,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情系残疾兄弟姐妹

  进入21世纪,因年龄原因,她在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和市残疾人合唱团退了下来的同时,也离开了喜爱的工作岗位。没想到,病魔又缠身,长期的演出使她的腿疾又加重了,她不得不依靠轮椅出行。

  正在她情绪低落时,古城街道办事处残联理事长任爱霞找到她,希望她能到街道办事处的温馨家园教学员唱歌,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当时她特别的高兴,但去了之后她才知道有多难。

  街道温馨家园里学唱歌的不仅有肢残人,还有智残和精残人士,很多人连话都说不清楚,就别提唱歌了。开始教唱歌的时候,连音都不准,就更别说识谱了。怎么办?她就想起自己刚学唱歌时的难处,想起老师的耐心和认真。她静下心来,一句一句慢慢地教,从发声开始教,慢慢学员们的发声听着有点儿调了,她就开始教一些非常简单的歌曲,有时她还要把一些比较难唱的歌曲变简单了,每学一首新歌,她就提前多背出四首歌的课,有声部的歌曲变成各别地方有一点点声部,然后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教,最后再往一起合。

  经过努力,合唱队终于能够走上舞台演出了。在全区残疾人歌颂祖国大合唱比赛中,由40多名残疾人组成的古城街道残疾人追梦艺术团合唱队演唱的《习大大寄语》、《和谐中国》受到一致好评。在她的精心辅导下,残疾人郭山和姚军表演的歌曲《你是我的眼》在石景山第二届“光明行”文艺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60多岁是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但她却不辞辛苦奔波于基层残疾人的文化事业。区残联机关合唱队需要歌唱指导老师,找到她。她二话没说就让爱人用轮椅将她推到区残联,坐在轮椅上进行辅导,她时而闭上眼睛静听,时而用手势纠正着队员的发音。

  当残奥会开幕式需要演员时,她又挺身而出,参加了残疾人合唱团。经过多次平时和集中训练,她和队员们一起在鸟巢参加了残奥会开幕式,演唱了《蓝色多瑙河》、《饮酒歌》、《欢乐颂》三首歌。望着蓝蓝的星空下这巨大的舞台,能代表八千多万残疾人站在了中国最大的舞台上,唱出中国残疾人的心声,她由衷地感到激动、幸福和自豪!

  她常说:“人活着就要干点对社会有益的事,不要将眼光盯在钱上。只有通过有益活动,让别人快乐,自己才能快乐,才能活得有滋有味。”愿柳兰为基层残疾人文化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