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铅字排印盲文的开拓者李丁
◎ 陈水木
当我们回望历史烟尘,总会感到一些远去的曾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们,在精神上离我们依然很近、很近……
解放前,中国只有十多所盲童学校和盲人院,他们大都是由各地教会的传教士们开办的,那时我国没有统一的盲文,于是他们就根据本地的方言拟定盲字,我国从此出现了一套方言盲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中国有八套盲字。例如“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408盲字,以南京语音为基础的心目克明盲字,福州盲字,粤语盲字……学校与学校之间,老师们互相交流教学经验,询问数学中某些符号如何表示,感到非常不便。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时任教育部盲哑教育处处长黄乃在李丁同志的帮助下,1951年到1952年,学会了心目克明盲字,他边学边改,提出了一套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分词连写法和字母国际化为外形的方案,上交给教育部审定,教育部很快批准了,并向全国推广。
可是,有了先进的文字,还得有出版印刷的机器,才能在全国推广实行,怎么办?一时想不出办法。
李丁同志考虑到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于是,她没有等待外国进口先进的印刷设备,而是自力更生地客服困难,土法上马,首创了用铅字排版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
李丁同志出生于红军老干部家庭。她的哥哥李齐同志是周总理秘书处主任(后来升为教育部副部长),她的大妹妹李群和妹夫李幻之以及二妹杉莱同志,都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李丁本人在1938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1939年因患脊髓病不幸双目失明,到重庆就医,参加了盲校师资培训班,学会了心目克明盲字。后来,她的病情不断恶化,最后导致下肢瘫痪。1952年冬,在哥哥李齐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在政务院秘书处印刷厂工人们的帮助下,她实现了多年来以铅字排印盲文的夙愿。她不顾下肢瘫痪带来的痛苦,收集了三十多个小盒子和小碗,分类有序地放着各种铅字盲符,以不屈不挠的毅力亲自练习排版。排完版后,在哥哥李齐同志耐心帮助下,到印刷厂进行印刷实验,成功地印出了我国第一本盲文小册子—魏巍同志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她把新、旧两种盲文版本寄到全国各地的盲校,这是她赠送给孩子们最珍贵的精神食粮。
1954年初,中国盲文福利会开始正式办公。他们首先创建了盲文铅字排版印刷车间,开始出版盲校课本和课外读物。3月15日,又出版了《盲人月刊》创刊号。这个刊物是毛主席亲自命名的,内务部部长、中国盲文福利会主任委员谢觉哉同志亲自挥毫写了《盲人月刊》四个清秀的大字,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以此作为刊物封面的刊头,还撰稿写了发刊词,发刊词中写道“《盲人月刊》应该以生动的、通俗的文字及时地把一些重要的理论、政策、时事、工作经验报道给全国盲人……并要配合推广新盲字,以便帮助全国各地盲人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创刊号是单面印刷的,到第五期才实现了双面印刷。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已经赶上了国际水平。
1967年,李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1956年10月,苏联盲协赠送我国一台半自动化盲文制版机,我们又在上海仿造了两台制版机,至此,首台铅字印刷下马,退出了历史舞台。
铅字排版工艺虽然时间很短,仅仅只有五年,可是,它却很有意义。首先,解决了中国盲人福利会准时出版书籍的燃眉之急,它土法上马,用铅字排盲书,有中国特色、有独立自主的创业精神。其次,李丁是克服下肢瘫痪带来的痛苦进行排版的,她不怕苦、不怕累,舍生忘死的工作,不愧为人们称她是“中国的保尔”。当我读了铅字排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不禁潸然泪下,她不也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么?!
今年是她辞世50周年的日子,她虽死犹荣,《盲人月刊》创刊号以及早前出版的书籍,永远见证她为我国盲文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安息吧,李丁同志,我们盲人永远怀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