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7  >  2017年第五期

勇者风范

  发表时间:2018-06-13 【字体:

  读完了手中的《美文精选》,犹感爱不释手。这本书中给我印像最深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是司马迁写给身陷囹圄的任安将军的书信。

  其实我对司马迁并不陌生,我是读着司马先生的文章长大的。对于我来说,司马先生的文章,就像是院子里的海棠树,因为已经熟悉反而忽略了它的存在。但是,当我再一次品读这篇《报任安书》时,这熟悉的词句却使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在这篇不到三千字的文章中,司马先生谈人生、谈理想、谈遭遇、谈政治。很难想象,这样的美文,竟然出自一个受过奇耻大辱的刑余之人笔下。
  以我浅薄的认知水平根本无法估量,司马迁这一生,究竟是在朝中担任中书令时所制定的律历、记录的天文资料对世人的贡献大,还是作为一个史学家,所著的书稿对世人的贡献大。司马先生与历代文人墨客的境遇是迥然不同的。回想前尘,陶渊明当年在朝中做官,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终于愤然辞官,归隐田园。并且以田园生活为素材,写出了《归去来兮》、《饮酒》等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美文。陶渊明可以在闲暇之时,独居田园房舍,饱饮美酒之后笔走龙蛇,写诗作赋,这是何等的快活!
  与陶渊明不同,司马迁虽然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文学家,但他却无法做到愤然辞官、潇洒归隐。他还要利用在朝廷中供职的方便,从而查阅大量的资料,为撰写《太史公书》做充实的准备工作 ;身为中书令的司马迁,每天要担任大量繁重的公务:他要为朝廷整理文献、编纂史料、观测记录天文星象以及制定律历等等。他不能像陶渊明一样有一间田园房舍—他只有一间冰冷阴暗的蜗居,他也不能像陶渊明一样品尝美酒—他只有一碗聊以解渴的冷水。他在受过极尽侮辱的宫刑之后,只能将这屈辱深埋心底,用肉体去忍受疼痛,用心灵将这耻辱化作力量。当世人都忙碌于追名逐得、攀龙附凤时,他却早已经建造起最最坚固的精神堡垒,为我们留下了文化领域的万里长城。面对现实功利的时代,司马迁并不受世俗的影响,他丝毫不关心这些无聊话题——“张三做生意发了横财”、“李四的官职又升了三级”种种。司马迁所关注的是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以及“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传世”。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战胜苦难的勇者,才是名垂青史的真正豪杰。
  古希腊神话中,勇士赫拉克勒斯为了除掉凶恶的九头蛇许德拉,进行了一场艰苦的厮杀,他一次次地把许德拉的头砍断,但是许德拉的头却能一次次再生。直到赫拉克勒斯把许德拉那颗魔力最强的头砍下之后,才成功杀死了这条为祸人间的怪蛇。同理,人的一生注定要被名利、诡计、金钱、地位、享乐等种种诱惑而左右,这些因素就好比许德拉众多的头颅。而对人们危害最大的,则是自己心中的贪欲,贪欲则如同许德拉那颗魔力最强的头,只要消灭掉自己的贪欲,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司马迁就做到了,他不求名利、不图金钱,为了给李陵将军讨个公道,不惜以身犯险,敢与皇帝争对错 ;为了完成《太史公书》这一伟大巨著,他埋头十数年奋笔疾书,丝毫不想用它来为自己换来多少的利益,他不想利用《太史公书》来沽名钓誉,而是想把它“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他心里明白,世间人众何止亿万?但真正能奉为知己的,也不过那么一两个罢了。正因为如此,他才发出了那声饱含无奈与辛酸的哀叹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记得我孩提之时,刚刚查出患有先天性恶性眼疾,当时的感觉简直是一声焦雷轰顶、万层愁云压心,我痛恨这罕见的恶疾降临在我头上。记得当时终日悲伤哭泣,甚至想到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痛苦。偶然的机会,当我读完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后,几天内,心中便豁然开朗、阴云消散,顿时觉得人生中充满了使命感,与司马迁所受的冤屈、挫折与耻辱比起来,我所经历的这点痛苦算什么?我的心中犹如春风拂过一般,对生活重拾信心。于是,我开始把心语付诸笔端,开始写散文,写随笔,写完了发在博客上或者寄给杂志社。一篇两千八百多字的古文,竟然彻底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我感谢司马迁写出了《报任安书》这篇千古留传的美文。我感谢司马迁让我找到了精神的依托,真正的榜样。
  司马迁有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国自西汉王朝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不论是面对死亡的志士,还是决心完成事业的拼搏者,无不把这句话奉为座右铭。只要是有志向、有抱负的人,都在自己的精神领域里高呼这句话,以壮行色。遥想当年,荆轲刺秦王时是多么的勇猛,他甚至敢在侍卫丛中拔出宝剑,杀向秦始皇,其武勇也的确成为千古美谈。但是荆轲的勇猛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现今鲜有人将之奉为精神偶像。反而是文弱的司马迁被后世所称赞景仰。一篇短短的《报任安书》成了使司马迁流芳千古的“福音书”。司马先生成了勇者的代名词,何止流芳百世,简直是万古长青。我在敬佩之余不禁慨叹 :“司马迁究竟用了什么魔法,能将这勇者的风范与气节深深植入人心,使之永不磨灭?”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勇者,车载斗量 ;能够直面坎坷与挫折的强者,何止千万?但是,在经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甚至连作为男人的尊严都被完全剥夺之后,还能顽强傲立,奋发图强者,却只有司马迁一人。
  请看,司马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笔耕不辍,甚至受尽乡民的嘲笑唾骂也无所畏惧。我猜想,当他写完《太史公书》的最后一个字时,他那时的心情,一定会像当年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一样激动。历史会给豪杰之士以公正的补偿——司马迁耗尽心血写成的《太史公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司马先生为自己、为世人建立起了万年不倒的文化王国,他自己也被后世之人尊称为“史圣”、“史迁”以及“中国的历史之父”。司马先生所著的《太史公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命运为司马迁安排了一出惨绝人寰的悲剧之后,却又给了他最最丰厚的补偿与回报。
  请看,司马迁在受过宫刑之后,意志并没有消沉。他甘于寂寞,独居斗室,构思着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简陋的居室中堆满了史料,桌案上放着笔墨纸砚,手边一杯凉水,盘子里几块干粮,角落里一瓮粮食还有一瓮可供驱寒的淡酒……司马迁花了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创作《太史公书》,他不求名、不为利,他孜孜不倦地查阅资料、修改词句,他吃冷饭、喝冷酒,在忍饥挨饿的恶劣环境中,硬是在竹简上写出了这部五十二万六千字的历史巨著!司马先生,他这是有神明相助啊!我想,这神明,就是他案上的笔墨纸砚,就是那一碗碗干涩的粗茶淡饭,就是他心中那份至死不改的坚定信念!司马先生人淡如菊,雅量高致——《太史公书》写完之后,他别无奢求,在给任安将军的信中,他只是淡然诉说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终究没有辜负心中的希望,而《太史公书》也终究没有辜负无私无畏的司马迁。宝刀利刃总要经历一次次的磨砺才能锋利无比,而一个人的才学与价值也必须经受历史的考验才能屹立不倒。作为文学家、史学家的司马迁已经离开我们两千多年,而作为精神依托的,有着勇者风范的司马迁却从来都没有离开我们,他永久地进驻到了我们心里。

分享到: